[續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知識與對現實的塑造上一小節]問題。
世界1、世界2、世界3的順序(如這些數字所表明的)與它們的年齡一致。按照我們的猜想知識的目前狀況,世界1的非生物部分是最悠久的;然後出現了世界1的生物部分,同時或晚一些出現了世界2,經曆的世界;然後隨著人類的出現有了世界3,心靈産物的世界;即人類學家稱作“文化”的世界。
ⅱ
現在我想更詳細地逐個討論這三個世界,首先是物質的世界1。
既然我現在的主題是現實,我想首先說一下,物質的世界1有資格被看作是我們的三個世界中最明顯的“實在的”〔real」。我這樣說實際上只意味著“現實”[reality]這個詞首先通過被應用于物質世界而獲得了它的意義。我的意思僅此而已。
當馬赫的前輩貝克萊主教否認物質客的現實
時,塞缪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我這樣反駁他”,同時用盡全力去踢一塊石頭。他是想用石頭的阻力證實物質現實:石頭向回推!我這樣說意味著感到了阻力,作爲反沖的現實,一種斥力。盡管約翰遜當然不能以這種方式證明或反駁什麼,然而他卻能夠表明我們如何領會現實。
兒童通過結果,通過阻力了解實在的東西。牆壁、欄杆是實在的。任何能揀起來或者是放在口中的東西是實在的。首先,阻礙或與我們相反行動的東西是實在的。固的物質事物給予我們中心的、最基本的現實概念,這個概念從這個中心擴展開去。于是我們把一切可改變固
的物質事物或能對它們起作用的事物包括在內。這首先使
和空氣成爲實在的;還有具有吸引力的磁力、電力與引力;熱與冷;運動與靜止。
因此一切能夠作用于我們或其他實在事物並能被反作用回的事物,例如雷達;或任何能對我們或對其他實在事物産生影響的事物,都是實在的。我希望這是足夠清楚的。它包括地球和太陽,月亮和星星。宇宙是實在的。
ⅲ
我不是唯物主義者,但是我欽佩唯物主義哲學家,尤其是偉大的原子論者,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伊壁鸠魯[epicu-rus]和盧克萊修[lucretius]。他們是古代偉大的啓蒙運動的哲學家,迷信的反對者,人類的解放者。但是唯物主義超越了自己。
我們人類熟悉一種結果:我們伸手去夠一個客,例如開關,並按壓它。或者我們推或猛推一把扶手椅。唯物主義是這樣一種理論,現實只由物質事物構成,它們通過壓、推或通過接觸的行動相互作用。有兩種唯物主義的變
:首先是原子論,它教導說小得看不見的微粒相互連結,相互碰撞。微粒間有空隙。另一種變
教導說沒有空隙。事物在一個“充滿的”世界中運動——也許充滿“以太”——很像裝滿茶葉加以攪拌的杯子中的茶葉。
沒有不可理解的或不熟悉的作方式——只有壓、猛推和推;甚至拉和吸引也可以按照壓推來解釋:當我們用皮帶拉一條狗時,那麼實際上結果是它的頸圈對它施加壓力或推它,這對于這兩種理論都是十分重要的。皮帶的行動就像鏈條,它的鏈條相互壓或推。拉和吸引,必須以某種方式由壓來解釋。
這種壓和推的唯物主義哲學也被其他一些人提了出來,一名的是勒內·笛卡兒[rene descartes」,它隨著引入力的概念而發生動搖。首先是牛頓[newton]的引力是遠發生作用的吸引力的理論。然後是萊布尼茲[leibniz]的理論,他表明,如果原子是穿不過的,能夠推的,它們一定是推斥力的中心。然後出現了麥克斯韋[maxwell]的電磁學理論。最後,甚至推、壓和通過接觸的行動也由原子的電子殼層的電推斥力加以解釋。這是唯物主義的終結。
取代唯物主義的是物理主義。但它們完全不同。唯物主義認爲我們日常的壓推經曆解釋了所有其他結果從而解釋了全部現實的世界,取代它的物理主義則是這樣一種哲學,在這種哲學中,用微分方程,最終用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例如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宣稱不可解釋的和(如玻爾反複強調的那樣)不可理解的公式,來描述種種結果。
現代物理史可以由下面的、過于簡化的方式來描述:唯物主義隨著牛頓、法拉第[faraday]和麥克斯韋而悄然消亡了。當愛因斯坦[einstein]、德布羅伊[de broglie]和薛定谔[schrodinger]把研究方案針對對物質本身質的解釋的時候,它超越了自己:用振蕩、振動和波;不是物質的振蕩,而是由力場構成的非物質的以太的振動來解釋。但是這個方案也陳腐了,被更抽象的方案所取代:例如把物質解釋爲概率場的振動的方案。在每一個階段,各種不同的理論都極其成功。然而它們被更成功的理論所超越。
粗略地說,那就是我所稱的唯物主義的自我超越。它也正是物理主義完全不同于唯物主義的原因。
ⅳ
要描述物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發展起來的迅速變化的關系需要的時間過長。但是我要指出,從現代達爾文自然選擇論的觀點看,可以用兩種根本不同的方式描述同樣的情況。一種描述方式是傳統的;然而,另一種方式在我看來在兩者中是更好的。
達爾文主義通常被看作殘忍的哲學:它描繪“大自然的牙齒和利爪沾滿鮮血”;即,它描繪了一幅大自然對我們和一般生物進行充滿敵意的威脅的畫面。我的主張是,這是對達爾文主義的偏見,它受到存在于達爾文之前的一種思想(馬爾薩斯[malthus]、坦尼森[tennyson]、斯賓塞[spencer]的影響,幾乎與達爾主義的實際理論內容無關。誠然,達爾文非常強調我們所稱的“自然選擇”;但是這一點也可以用十分不同的方式加以解釋。
如我們所知,達爾文受到馬爾薩斯的影響,馬爾薩斯試圖表明,人口的增長,加上食物短缺,會導致殘酷的競爭,導致對最強者的選擇,導致對不那樣強壯的人的殘酷絕滅。但是按照馬爾薩斯所說,甚至是最強者也受到競爭的壓力:他們被迫竭盡全力。因此,根據這種解釋,競爭導致了對自由的限製。
但是這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看。人們試圖擴大他們的自由:他們尋求新的可能。因此顯然可以把競爭看作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利于發現新的謀生方式並隨之發現新的生活可能
,連同發現和構建新的生態學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s],包括適合于如殘廢人這樣的個別人的生態位。 ……
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知識與對現實的塑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