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知識與對現實的塑造上一小節]明從尋求真相到用語言系統闡述的裁決的過渡是決定的問題,裁斷的問題。在科學中也是如此。
我到現在爲止所說的一切無疑會使人們再次把我與“實證主義”或“唯科學主義”相聯系。這對于我無足輕重,即使這些詞語正被用作罵人的話。但是,使用這些詞語的那些人不是不知道他們在談論什麼,就是歪曲事實,這對于我卻很重要。
盡管我贊美科學知識,我卻不是唯科學主義的信徒。因爲唯科學主義教條地維護科學知識的權威;而我卻不相信任何權威,一直反對教條主義;我繼續反對它,尤其在科學中。我反對“科學家一定相信他的理論”這一命題。就我而言,如e.m.福斯特[e.m.forster]所說,“我不相信信仰”;我尤其不相信科學中的信仰。我最多相信,信仰在倫理學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這裏,也只限于幾個例子。例如,我相信,客觀真理是一種價值,即,一種倫理學的價值,也許是最大的價值——冷酷是最大的邪惡。
正是由于我認爲,不相信現實,不相信人類和動物的苦難的無限重要,不相信現實和人類的希望與人類的善良的重要
,這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因此我也不是實證主義者。
關于對我的另一種譴責必須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予以回答。這個譴責是,我是個懷疑論者,因此我不是自相矛盾,就是在胡言亂語(根據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哲學研究》[trac-tatus]6.51)。
就我否認(非重言式的)真理的普遍標准的可能而言,把我說成(古典意義上的)懷疑論者的確是正確的。但是,這也適用于每一個有理
的思想家,比如說康德或維特根斯坦或塔爾斯基「tarski」。像他們一樣,我接受古典邏輯學(我把它解釋爲批評的原則,即,不是解釋爲證明的原則,而是解釋爲反駁的、elenchos「反駁論證]的原則)。但是,我的主張在根本上不同于當前通常稱作懷疑主義的東西。作爲哲學家,我對懷疑和不確定
不感興趣,因爲這些是主觀的狀態,因爲很久以前我認爲對主觀確定
的尋求是多余的而予以放棄。令我感興趣的問題是在對真理的尋求中喜歡一種理論而不喜歡另一種理論的客觀上的批評的理
根據。
我十分確信,在我之前,還沒有一個現代懷疑論者說過與此類似的話。
我對“知識”這一主題的談論至此暫告結束。現在我把話題轉到“現實”的主題,以便可以最後討論“通過知識對現實的塑造”。
2.現實
ⅰ
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的一些部分是物質的。我們生活在人類只是最近——在我生活的八十年中——才征服的地球的表面上。我們對它的內部有一些了解,這裏強調的是“一些”。除地球外,還有太陽、月亮和星星。太陽、月亮和星星是物質客。地球連同太陽、月亮和星星爲我們提供了宇宙「universe,cos-mos]的最初觀念。研究這個宇宙是宇宙論的任務。一切科學都爲宇宙論服務。
我們在地球上發現了兩種客:生物與非生物。兩者都屬于物質世界,屬于物質事物的世界。我將把這個世界稱作“世界1”。
我將用“世界2”一詞指我們的經曆的世界,尤其是人的經曆的世界。甚至世界1和世界2之間,即物質世界和經曆世界之間這種術語上的和暫時的區分也引起了許多人的反對。然而,我用這個區分所意味的不過是世界1和世界2至少初看上去是不同的。它們之間的聯系,包括它們可能的同一,當然是我們需要用假定來研究的事情之一。在它們之間進行詞語上的區分並不預先判斷任何事情。提出的術語的要點是便于對問題作出清楚的系統闡述。
動物可能也有經曆。有時人們懷疑這一點;但是我無暇討論這些懷疑。一切生物,甚至阿米巴,完全可能都有經曆。因爲如我們從夢幻中或從發高燒的或有相似情況的病人口中得知的那樣,有關于迥然不同的意識程序的主觀經曆。在深度無意識甚至無夢的睡眠的狀況下,我們完全失去了意識,隨之也完全失去了我們的經曆。但是我們可以認爲也存在無意識狀態,這些狀態也可以包括在世界2。也可能還有世界2和世界1之間的過渡:我們不應教條地排除這些可能。
因此有世界1,物質世界,我們把它劃分爲生物和非生物,它尤其包括諸如應力、運動、力和力場之類的狀態和事件。有世界2,一切有意識的經曆的世界,我們可以認爲,還有無意識的經曆的世界。
我說的“世界3”是指人類心靈的客觀産物的世界;即,世界2的人類部分的産物的世界。世界3,人類心靈産物的世界,包括諸如書籍、交響曲、雕塑作品、鞋、飛機、計算機之類的事物;也包括十分簡單的物質客,它們十分明顯地屬于世界1,例如有柄小平底鍋和警棍。人的心理活動的所有計劃的和深思熟慮的産物都被劃歸世界3,即使它們大部分也可以是世界1客
,這對于理解這個術語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用這種術語說,我們的現實由三個世界構成,它們相互聯系,以某種方式相互作用,也部分地相互重疊。(此“世界”一詞顯然不是用來指宇宙「universe或cosmos」,而是指它的組成部分。)這三個世界是:客
與物理狀態、事件和力所構成的物質的世界1;經曆的和無意識的心理事件所構成的心理的世界2;心靈産物的世界3。
過去有、現在也有一些哲學家僅僅以爲世界1是實在的,他們是所謂唯物主義者或物理主義者;還有的哲學家僅僅認爲世界2是實在的,他們是所謂非物質論者。甚至有些物理學家過去或現在仍在這些唯物主義的對手之中。最著名的是e.馬赫[ernst mach」,(像在他之前的貝克萊主教〔bishop berkeley」一樣)只把我們的感覺印象看作是實在的——盡管也許不總是如此。他是一位重要的物理學家,但是他解決物質理論中的困難的方式卻是設想物質並不存在:尤其是,他堅持認爲既無分子也無原子,認爲這些心理構想是不必要的、非常令人誤解的。
還有所謂二元論者。他們認爲物質的世界1和心理的世界2都是實在的。我更進了一步:我不但假定物質的世界1和心理的世界2是實在的,當然,因此人類心靈的一切物質産物,例如汽車或牙刷和雕像是實在的;而且假定既不屬于世界1也不屬于世界2的心靈産物同樣是實在的。換言之,我假定存在著世界3的非物質的居民,它們是實在的,非常重要的;例如……
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知識與對現實的塑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