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三章: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上一小節]複發作?它又是怎樣導致宗法一化結構逐步喪失調節功能,使封建帝
日益老化而趨于崩潰的?
3.2封建特權與低薪製
爲什麼封建官僚機構的腐化,就象鐵在空氣中生鏽、刀在使團中變鈍那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呢?因爲,中封建社會官僚機構具有兩個特征。第一,是爲了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控製,不得不把管理權授給一部分社會成員,這些成員又是來它于封建剝削階級的。簡言之,中
封建官僚機構是屬于封建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這種階級屬
決定了腐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權力本身在剝削階級分子那裏就成爲腐蝕劑。第二,爲了建立龐大的官僚網,又不致于造成
家過重的負擔,封建政府對官員采取了兩種看來是互相矛盾的政策,即按官僚等級劃分的封建特權和普遍的低薪製。正是這兩個特點,使得利用權力謀私利,貪贓枉法,假公濟私,賄賂迎奉,拉關系,說假話,兩重人格等等成爲中
封建官僚的通病。
確實,除宋代官僚俸祿特別優厚以外,其他各個朝代的俸祿都不算太高。唐代官俸僅次于宋,以開元時爲最高,大曆時爲最低。其中一品官與九品官的官俸差額,開元時約爲十四點二倍,大曆時約爲六十二點五倍。唐代二品官實際所得,合米一百二十公石。開元時正九品小官實際所得合米十公石。東漢最高級的二千石大官,每月貨幣收入不過十八貫,折米二十八公石半,最低級的小官每月實際得米僅有一點九公石。
官員僅靠官僚生活,狀況將怎樣?我們可以拿開元時代一個九品官和一普通紙商的生活作一對照。當時,一個名叫陳泰的紙商,供養家人共二十口,一年約一百缗就夠用了,每人每年的生活費大約爲五千文。而一個九品官如僅憑官俸生活,年收入僅三萬五千八百文左右,就是供養一個十口之家,每人平均還不到五千文。如果他家象陳泰那樣有二十四,那生活就相當清苦了。即使象寵妃楊貴妃之兄楊忠,權高勢重,不可一世,如果他僅靠其司空俸收入生活,每月只能拿到幾十貫錢,相當于一百六十石大米。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在淳安任知縣時,一天忽然買了兩斤肉,同僚們甚爲奇怪。原來,海瑞是爲母
過生日才買肉吃的。海瑞死于任所時,甚至貧窮到不能治棺槨,由同僚們相與捐金治具。
與低薪製並行不悖的是封建特權。特權又與品級高低直接相關。唐代,只要是最低品官就可以成爲不課戶,免納賦稅。高級官員特權更爲明顯。根據《唐律疏義》,六品官以下者原則上免本人課役,五品官以上的連同居者也能沾光免課役。他們有機會朝見皇帝,向皇帝推薦用人,住房可以“得製烏頭門”。各級官員子弟能上何類學校也有規定。另外,三品官可以蔭曾孫,五品蔭孫。宋代特權更爲嚴重,只要當官,除優厚的俸祿之外,還有職錢、祿粟、仆人糧(宰相可領七十個仆人的
糧)、茶酒廚料、炭薪、鹽、馬匹的刍粟、添給錢、職田等等名目,此外還有相當高的辦公費。當時,節度使月俸四百貫,公用錢竟達三千至一萬貫。而一畝地僅一、二貫至二、三貫錢。這簡直是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清代八旗中的宗室,均爲世職,世代享用,並在法律上享有寬刑、免刑等特權。中
老百姓有兩句俗話,一爲“一人當官,
犬升天”,二爲“朝中有人好辦事”,就是指的封建官僚的特權和權勢。
吏員雖不算家官僚機器的正式編製,有的連薪金也拿不到。按規定來說,他們不享有任何特權。但他們是封建政府的辦事人員。催租催賦,攤派搖役,捕人緝拿,及
理各種民事,管理市場、關卡,都是吏員的事務。于是他們也有了相應的權力。而且吏員不受官僚那種回避鄉裏,幾年一調轉的限製,形成“爲吏者傳襲及子孫”,進而造成“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現象。北宋初年、全
吏員例不給祿食,但允許他們接受賄賂。熙甯三年(1o71年)開始走吏祿,當時京師諸司,每年要支吏祿錢三千八百三十四貫。五年後,熙甯八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十倍,達三十七萬一千五百三十三貫。但吏員們受賄貪汙依然如故。宋代有“吏強官弱”、“公人世界”的說法。吏員往往是地方基層的土皇帝、地頭蛇。杜甫在著名的《石壕吏》一詩中,刻劃了一個黃昏闖入農家、嚇得老翁窬牆而逃的唐代惡吏的形象。這些人打著爲
家辦事的招牌,欺壓百姓,揩足了油
。
這樣,一方面是封建特權,有權就有一切,另一方面是表面的低薪製,就造成一個使官僚機構趨于腐化的巨大勢壘。封建特權的存在,使官僚地位成爲儒生刻意追逐的目標。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儒生一生中最得意的兩件大事。低薪製使得官僚機構有可能吸收更多的人當官。他們一旦當官,便攀就高門,扶植信,聯絡裙帶,結成廣泛而又牢固的有權有勢的社會關系網。然後,它便開始放膽地侵吞社會財富。漢哀帝幸臣董賢,唐代名將郭子儀,北宋末年的六賊,都是家財成萬上億,奴婢成千的大富豪。清代的和坤,占地八千頃,有當鋪、銀號、古玩鋪一百三十座,私自藏金三萬余兩、銀三百余萬兩,據估計財産總值折銀二萬二千三百萬兩,相當于乾隆56年(1791年)
家財政總收入四千三百五十九萬兩的五倍!而他的一個家奴劉全的家産也達二十萬之多。能做到況鍾在《示子詩》中所說的“雖無經濟才,尚守清白節”的官僚,不過是儒臣的理想主義者。象海瑞、況鍾這樣的清廉有爲的官僚,是極爲罕見的,而貪官酷吏則比比皆是。
尤其是官僚的蔭補特權,它涉及官僚後代的利益,更是加速腐朽的催化劑。一個高官,憑借這種特權可以蔭補多人,“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不限才愚,盡居祿位,未立襁褓,已列簪紳”。苗補特權使得那些只知聲犬馬的纨绔子弟身居高位。這種人當官後,不會也不去過問政事,因此造成很多人支俸而不理事的腐敗局面。清代鴉片戰爭時,依靠滿族貴族身份當上官僚的奕山、奕經,被派到南方當靖逆將軍。奕山到廣東後只知收刮寶貨,被稱作“翡翠將軍”。奕經到浙江,只以酒
爲事,妓不離營,被稱爲“琵琶將軍”(抱“肉琵琶”)。由這樣的將軍指揮作戰,有何戰鬥力可言!
中封建社會要實現一
化結構,
家必須依靠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吏,同時也就把管理土地及其他事務的權力賦予他們。而這些官員們本身又是封建剝削階級分子,是土地的兼並者,私利的謀取者。他們獲得權力,如虎添翼,可以更加便利和放肆地掠奪土地與財富。封建
家不能再造一架控製官僚機構的機器,這樣,官僚機構這架調節器本身就成爲造成危機的根源之一。事實上,每當出現社會問題時,封建
家總是用增加機構和人員的辦法加強控製。其後果往往適得其反,機構與人員的膨脹又加速了腐化過程,帶來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惡
循環,正如利用天女去戰勝
災,卻又帶來了旱災那樣,一
化在調節過程中,不斷發生異化,從而使自身的調節能力逐步喪失。
3.3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人們自然地會想到:既然官僚機構的膨脹與腐化是使一化調節能力一點一點喪失的慢
病,那麼爲什麼不設立一種對官僚機構控製和調節的機製呢?
爲了自身的存在,統治階級總是竭盡自身的一切能力,來保持固有的社會結構。
……《興盛與危機》第三章: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四章:變法與動亂”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