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老子
2.1”大一統”之謎
如果把中封建社會和世界上其他封建
家作一個對比,首先使我們獲得難忘印象的就是它的“大一統”。是的,除中
封建大
以外,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經曆的封建社會都是以分裂割據狀態存在的。
歐洲本土在中世紀時,碎裂爲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細小部分。僅在德,就有巴伐利亞、奧地利、薩克森、符騰堡、勃蘭登堡、科隆、漢堡、紐倫堡、法蘭克福等二、三十個公
、伯
、侯
、主教
家以及城邦。在這些擁有頒布法律、征收賦稅、鑄造錢幣的權力的
家中,又有一群各成獨立經濟單位的莊園和市鎮。有的曆史學者用“一條政治上雜亂拼縫的坐褥”,來形象地比喻中世紀初期歐洲的政治地圖。這個比喻對日本和印度封建社會也同樣適用。1467年日本爆發“應仁之亂”時,以細川氏糾集二十四個
家爲一方,山名氏糾集二十個
家爲另一方,展開激戰。直到1582年尾張
的織田信長才統一了當時六十八個
家中的三十個。日本列島三十七萬二千余平方公裏的面積上,竟有六、七十個封建小
。公元七世紀至十二世紀之間,北印度有拿回普塔族建立的諸王
,德幹及南方也是小
林立,極南太密爾地方還有達羅毗荼人的槃耶、迦勒拿、朱羅三大王
。這是一幅何等混亂的曆史圖畫啊!
雖然,世界史上也出現過一些版圖遼闊的統一的封建大。如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大帝
。又如阿拉伯人在聖戰的旗幟下東征西討,公元732年建立了橫跨歐、亞、北非的穆斯林帝
。日本公元七世紀實行大化改新,也曾建立了統一的封建
家。但是,無論是查理大帝、穆斯林倭馬亞王朝的哈裏發,還是仿效唐帶糊口本皇子貴族,他們統一的業績不過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雖說驚人,但十分短暫。查理曼帝
的壽命幾乎和查理大帝的壽命一樣長。843年“誠笃者”路易死後,這個封建統一大
就解
了。大食倭馬亞王朝也不過經曆百年左右就衰落了。而日本在公元九世紀後就陷入分裂。這些例子說明,力圖克服小農經濟分散
而實現統一的封建大帝
,猶如超新星爆發那樣,大多是一種暫時現象。“新星”爆發後不久,社會又陷入分裂割據的黑暗之中。
但是,在世界封建社會分裂割據的沙漠中,還有一塊遼闊的綠洲,這就是中封建大
的存在。自秦始皇履至尊而製六合,建立了大一統封建大
以後,雖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分裂和動亂,但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
始終是中
封建社會的主導形式。中
封建大
以它遼闊的版圖、衆多的人口、燦爛的文明存在了兩千年之久!
中外曆史學家,無不爲中封建社會裏存在如此強大的統一力量而感到驚愕。
人們不能不問:同樣是封建社會,有著大致相同的生産平——以農業生産爲主的封建自然經濟,而中
封建
家爲什麼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態?它依靠什麼樣的組織力量來克服分裂割據?“大一統”是中
封建社會結構上的特
,它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光榮與驕傲,但我們民族也曾爲之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長期以來,“大一統”之謎並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在本書中,它將成爲我們解剖中
封建社會結構的一個出發點。
我們首先探討建立中封建大
的組織力量,由此逐步揭示它獨特的結構。然後從這一結構來研究它的演化機製和其他一些特點,這樣,我們試圖說明中
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
2.2兩個生動的比喻:“馬鈴薯”與“混凝土”
爲什麼封建社會大多都取小林立的分裂割據局面呢?從系統組織原理上講,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一般都缺乏把各個地域聯系起來的組織力量。馬克思曾精辟地論述過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社會組織的特征。他說:“小農人數衆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並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産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由于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系”,所以小農之間不能“形成任何的全
的聯系”,不能“形成任何一種政治組織”。馬克思對小農缺乏組織聯系的特點作了非常生動的比喻,說他們“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是從互相聯系的角度,即從內部通訊信息的角度來分析小農的組織能力的。馬克思還特別清楚地指出過:“…一個民族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生産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我們認爲,馬克思的這種分析方法和現代控製論原理是有一致之的。即:要形成一個統一的組織,就必須使整
的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穩定的通訊聯系。控製論創始人維納說過一句名言;“社會通訊是使社會這個建築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這裏所講的通訊是廣義的,它包括區域之間的經濟交往、政治聯系和文化聯系,是指各地區之間的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總過程。而一個社會的通訊發達的程度,一方面要受到生産
平——物質生産和交換——的製約,另一方面要有實行通訊聯系的通道和工具,此外,要存在著執行聯系功能的人。
用控製論關于通訊和組織的理論來看封建社會的分裂割據問題,是非常清晰的。西歐封建社會裏,基本的經濟單位是封建莊園。每個莊園都生産著它需要的食物、服、工具和其他貨物,莊園中有磨坊、面包房、釀酒房和店鋪,有鐵匠、金匠、銀匠、鞋匠、木匠、旋工等十余種工匠,還有精神文化的活動場所——教堂。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程度相當高的經濟、政治、文化單位。作爲統治階級的貴族、騎士和牧師,他們的物質利益、政治權力和封建義務,他們的生活樂趣和愛好,和他們所站有的莊園是緊密結合的。這使得他們一般不可能、也投有必要建立一種超越所轄土地之上的廣泛而又經常的聯系網。而農奴也不能執行社會聯系的功能。因爲在封建莊園中,“物質生産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産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爲特征的”。每個封建來邑都有鮮明的個人
彩和地方
。而莊園之間的交通也極不暢通,道路毀壞,河流不通航,甚至在橋梁、渡口和集鎮上封建貴族都設有關卡征收通過稅,商業普遍衰落。這種分散的經濟結構和低下的生産
平,不産生密切交往的需要,于是,歐洲封建社會表現爲小
林立,分裂割據的局面。
但是,這絕不是說在古代生産力和科學……
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