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上一小節]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建立廣闊地區間經常的穩定聯系是不可能的。在這裏,需要區別兩個概念:生産
平的高低和社會交往程度。固然一個社會地域之間聯系的發達程度和生産力、科學技術密切相關,但這種穩定的聯系還要取決于它的“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取決于社會組織中是否存在著從土地中相對遊離出來的階層。如在某些奴隸製
家中,生産是奴隸主對奴隸采取分工使用、集中管理的方式,這些奴隸製社會內部交往密切,並需要頻繁的商業貿易。在有的奴隸製社會中,充滿尚武精神的部分自由民以及官僚大賈們可以從土地中相對遊離出來,執行著社會聯系功能。因此在生産
平很低,整個社會科學技術也不發達的奴隸製度下,有可能建立起統一的奴隸製大
。著名曆史學家場因比在分析羅馬帝
之所以能建立一個持久而穩定的政府時,也很重視它依靠自由民、雇傭兵及商人這些階層來組織
家機器。在羅馬共和
建立初期,基本上是由貴族充當
家官員。隨著領土的擴大,
家管理也越來越困難,羅馬帝
就從自由民和商人中召募官員。最後,自由民和商人完全取代了貴族。羅馬奴隸製大
之所以能夠較穩定持久地存在,是和商人、自由民執行著社會聯系功能分不開的。當時,地中海的
上交通頻繁,羅馬官道以羅馬城爲中心,輪輻般通往各地。這就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原有含義。拉丁文是當時通行語言,曆史學家都公認羅馬官道和拉丁語對維系羅馬帝
穩定的重要
。從控製論角度講,
陸交通、語言文字起著物質與精神的通訊交往的通道作用。
到了封建社會,生産關系比奴隸製社會進步了。但是,在一般情況下社會內部交往程度反而不如某些奴隸社會。這說明生産平的高低與社會內部交往程度並不總是一致的。而且,即使是一些生産
平大致相同的封建
家,由于曆史條件不同,它們社會內部交往的程度也可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形成不同的社會結構。事實上,中
封建社會之所以和世界上許多封建
家不同,具有大一統的特點,正是由于它獨特的結構,以及發達的內部交往和存在著特殊的執行聯系功能的階層所致。2.3儒生、官僚及語言、通訊工具
爲了便于探討中封建社會在內部交往程度方面與歐洲封建社會的差別,我們從執行區域之間聯系功能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中
封建社會內各階級、階層的組織能力。
在古代中社會裏,農民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是和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小生産者。馬克思對歐洲小農的分析,對中
農民也同樣適用。如果沒有其他社會成分,小農將組成“
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一個個分散的宗法村社。農民是封建社會中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勞動生産提供了封建大
最主要的物質基礎。但農民不能成爲封建大
的組織力量。
在中封建社會裏,商人的活動很重要,但受到種種限製。和西歐封建社會一樣,執行著地域間經濟交往功能的商人,他們的力量相對弱小,也不是封建大
的主要組織力量。
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皇室、貴族和地主。如果他們之中不分化出一個特殊的階層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只有農民、農奴、商人、地主、貴族、皇室所組成的社會一般是封建小。秦漢帝
建立以前的中
封建社會就是這種分裂割據的形態。但是,春秋戰
時期,我
封建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土地可以買賣了,政治結構中出現了郡縣行政管理製度,並逐步形成了“士”這樣一個特殊階層。了解中
曆史的人都知道,“士”在春秋戰
時期就十分活躍,所謂“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爲趙趙完,畔魏魏傷”就描述了士在政治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士是秦漢以後曆代封建王朝官僚機構成員的最主要來源。中
封建大
的建立,是和存在著士這樣一個其他
家所沒有的特殊的社會成分有著密切關系的。
在中封建社會裏,執行著主要社會聯絡功能的士的組織能力如何呢?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士,通常稱爲儒生,他們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大,但流動
大,組織能力也相當強。“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
來?”這首脍炙人口的唐詩,生動地描寫了儒生從小遠離家鄉而老年回到故土的複雜心理。中
封建知識分子主要來自于地主階級(當然也有極少數來自于農民),優越的經濟地位提供了有閑的條件,使他們可以從小飽讀詩書,熟習儒家經典,遊覽大山名川,千裏迢迢求數千名師,或在深山書院中苦讀,並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一旦他們獲得必要的知識,就有可能通過科舉或其他途徑被選拔爲
家官員。應該強調的是,他們主要不是靠土地而是靠所謂學問而被組織進封建官僚機器的大網中的,這就使得儒生能夠相對地擺
土地的束縛,超越小農經濟的分散
而
于流動之中,實行全
的廣泛交往。中
儒生的遊學、遊宦生涯,正是這些特點的反映。順便舉一個例子,著名清官海瑞是海南島人。他1554年考中舉人後,被分配到福建南平縣作儒學教谕,1558年被調往浙江淳安任知縣,1562年削職進北京,1563年任江西贛州府興
縣知縣,1564年調北京任戶部雲南司主司,1567年又調往南京任右通政,接著又到蘇州任應天府巡撫。後來,他辭官在海南島老家閑居十六年。1584年他又以七十二歲高齡調往南京任南吏部布待郎,上任時,路途奔波兩個多月。象海瑞這樣由中央政府縱橫萬裏、接連調動的官員阿止成千上萬!以清代昆明縣知縣的變更情況爲例,從順治到道光年間約一百八十年左右,曆任知縣四十二人,其中除二人爲滿籍外。有三十九人來自閩粵江南或北方。根據這個材料可以算出,這一時期昆明知縣任期平均爲四點五年,出任知縣的絕大多數人是外省儒生。可見,官員流動何其頻繁。曆代官僚占總人口比例並不很高,通常在百分之o點五以下(見表1)。但曆代王朝就是依靠官僚搭成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機構的骨架,由各級官僚指揮軍隊和帶領辦事人員(吏),從而組成巨大的官僚機器,維護封建大
的統一。
表1幾個主要朝代封建官僚情況
┌───┬────────┬──────────────┬──────┐ │朝代 │官員數 │人口數 │官員占總人口│ │ │ │ │ 的百分比 │ ├───┼────────┼────────────……
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