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第3小節

《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第3小節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續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上一小節]──┼──────┤   │西漢 │ 132,805   │59,594,978(公元2年)   │0.22%  │   │東漢 │ 152,986   │56,486,856(公元157年)  │0.27%  │   │ 隋 │ 195,937   │46,019,956(公元609年}  │0.42%  │   │唐  │ 368,668   │52,919,309(公元755年)  │0.7%  │   │宋  │  24,000   │              │      │   │元  │  16,425   │59,848,964(公元1291年) │0.13%  │   │明  │(洪武)24,683 │59,873,305(公元1381年) │     │   │   │(憲宗)80,000 │61,852,810(公元1474年) │0.13%  │   └───┴────────┴──────────────┴──────┘

  ①數字來源于的伯贊所著《論中guo古代的封建社會》。《曆史問題論叢》,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2頁。

  ②數字來源于染方仲《中guo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給第4~8頁。

  封建大guo的維持,要依靠受中央政府牢牢控製的官僚機構。各級機構必須把中央政府的號令、政策貫徹到所轄地區。統一的號令、政策只有通過一定的通信系統才能傳達到各級官員那裏。因此,對統一的大guo來說,還必須有克服信息傳遞障礙的統一的文字和發達的交通通訊網。中guo封建社會正是如此。象形表意的中guo方塊字,有利于克服由于地域遼闊所帶來的方言繁雜的障礙,成爲幾千年來始終暢通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只有具備這種重要通信工具,才有可能建立一種跨地域的文化聯系。而掌握了這種通訊工具的儒生,也便成爲組織官僚機構所必需依靠的階層。儒臣的政治地位是和他們的文化地位緊密相關的。我guo封建社會文化聯系的通道較爲暢通,造紙和印刷術由我guo發明正是反映。唐代就出現了官辦報紙。北宋末年,民辦報紙在社會上也廣爲流傳。

  我guo封建社會的交通也相當發達。秦以前就溝通了黃河、長江、淮河三大shui系,並有了郵傳系統。秦始皇統一中guo後,又修築了東起山東半島、西至甘肅臨說、北抵遼東、南達湖北的寬五十步的馳道,並完善了驿站和郵傳製度。據雲夢竹簡出土的《秦律》,公文傳遞的准確xing和及時xing都受到法律的保護,發僞書和耽擱命書急件,都要以律論chu。准確和迅速正是信息傳遞過程中最重要的兩條。秦始皇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對于建立統一政府是具有曆史意義的。隋代又疏通了南北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郡,南至杭州,運河全長二千五百公裏。統一的文字、統一的度量衡、四通八達的shui陸交通網、驿站郵傳製度,這是組建統一大guo必不可少的交通通訊工具和製度,爲統一guo家內部跨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提供了暢達的通道。而執行這種聯系功能,組成guo家官僚機器的主要成分,則是儒生階層。

  2.4郡縣製、儒家guo家學說及一ti化結構

  爲了描述中guo封建社會利用儒生階層來組織官僚機構、實現統一的獨特曆史現象,我們在本節中引入一個重要概念,這就是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的一ti化,簡稱“一ti化。”一ti化概念是從社會組織方式角度提出的。一ti化意味著把意識形態結構的組織能力和政治結構中的組織力量耦合起來,互相溝通,從而形成~種超級組織力量。我們知道,統一的信仰和窮家學說是意識形態結構中的組織力量,而官僚機構是政治結構中的組織力量。由于中guo封建社會主要是通過儒生來組成官僚機構的,這便使政治和文化兩種組織能力結合起來,實現了一ti化結構。

  爲什麼一ti化結構具有把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組成穩定大guo的組織能力呢?

  首先,guo家可以利用具有統一信仰的知識分子建立官僚機構,來執行管理guo家的功能。並且。它源源不斷地把經過一定方式批選的儒生輸送到官僚機器中,使guo家官員無論是在職位上還是在地區上都chu于流動之中。其目的是防止官僚演化爲貴族,保持guo家機器的運轉和guo家的統一,使guo家掌握著和分裂割據傾向作鬥爭的強大武器。

  第二,一ti化組織方式很符合特大系統的分層次調節的組織原則,即一方面大系統內的各部分一定要有獨立的調節能力,另方面這些具有獨立調節能力的各部分能夠相互協調。在一個複雜的巨大的官僚機構中,有兩種使整個機構癱瘓的可能。一是各級官員只對頂頭上司負責,只服從頂頭上司的指揮。這就會使機構失卻效率,還會出現類似歐洲那種“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各級官員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我行我素。這也會使guo家陷于混亂。而一ti化正好是保持特大系統協調,克服上述弊病的有效組織手段。

  在儒家guo家學說的指導下,各級官員都要受到“忠君保民”信條的約束。他們分chu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上,執行統一的中央政府的號令,但在貫徹過程中又不需要事事請示,而往往是按統一的儒家guo家學說chu類大量的日常事務,從而自動地對各地區實行控製調節。統一的guo家學說起到保證各地區的協調的作用。

  實際上,曆代中guo政治家對這種特大系統組織方式亦有較爲明確的意識。儒家guo家學說的“強幹弱枝,大本小末”的原則,很符合控製論關于分層控製和組織的原理。而所謂“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則符合控製的放大原理。韓非子曾形象地說過,如果一個吏提著壺去救火,不過是發揮了一個人的作用,如果他持鞭指揮,則能驅使萬人去救火。

  顯然,實現了一ti化結構是中guo封建大guo和其他封建guo家在結構上的重大差別。我們前面提到,一ti化意味著把意識形態結構中和政治結構中的兩種組織力量仍合起來,形成一種超級的組織力量。那麼,一個社會要利用一ti化來組織一個穩定的封建大guo,在其意識形態結構和政治結構中就必需具備如下一些條件:

  ①社會上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可以執行聯系功能的階層;

  ②這一階層必須具有統一信仰,並具有積極的統一的guo家學說;

  ⑤必須在全guo範圍實行官僚管理的郡縣製。

  ④利用具有統一信仰的階層組織官僚機構,對全guo實現統一的行政管理。

  衆所周知,士階層、儒家學說、郡縣製這幾點在春秋戰guo時代就逐步形成了。……

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