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上一小節]但是,儒家的家學說那時還沒有最後成熟,郡縣製也沒有普遍實行。後兩條是在秦漢間才被確立起來的。
秦漢兩代建時曾先後舉行過兩次特別重要的最高級會議。
一次是公元前221年(始皇帝26年),秦滅六一統天下後召開的一次朝廷會議。會議由丞相王绾主持,廷尉李斯、禦史大夫馮劫參加。會議確定了郡縣製爲秦王朝的基本政治製度,並議定了王爲泰皇(秦始皇改爲“皇帝”),命爲製,令爲诏,天子自稱曰朕的製度。自秦開始,中
封建社會確立了以郡縣爲全
行政區劃、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的官僚政治
製,並且實行君權至上的中央集權。我
西漢時有一千五百七十七個縣,清代有一千三百o五個縣,縣的數量變化不大。這反映了郡縣製行政區劃的穩定
。
另一次是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召集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谏之士,自策問古今治道。董仲舒就是通過這次賢良對策列于上第當了江都相的。據史書記載:“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董仲舒強調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要實現大一統,就必須棄絕“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邪辟之說”,“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幾年後,儒家借助封建
家的政治權力獲取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顯赫地位,成爲正統思想。自漢代起,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官僚機構,主要由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組成(個別曆史時期除外)。兩漢名儒,如叔孫通、賈誼、董仲舒、張衡、鮑宣、朱邑、任光、鄭弘、鄭玄、爰迫等都在中央或地方當過官。封建大
依靠儒家
家學說,製定一整套政策法令,用儒生官僚實現對
家的管理,以維持統一的局面。到這時爲止,中
封建大
真正比較穩定地建立起來了。
利用一化的巨大組織能力來建立統一的政府機構,在世界史上大多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例如日本明治維新時建立了中央集權政府,就是依靠了從原有武士、貴族、商人中分化出來的知識分子。這一知識分子階層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渴望改造日本社會,由他們參政才推行了維新政策。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曾幻想過由哲學家、學者來管理
家。中
在兩千年前就實現了這類組織原則。唐代,就有曆史學家出席丞相會議的製度。這確實是令人驚歎的。
2.5封建大的自發分裂傾向
我們提出一化結構具有保持中
封建
家的大一統局面的作用,這種看法有沒有根據呢?爲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來看一下那些世界文中曾經不可一世的封建大
是怎樣瓦解的。曆史學家早就認識到,那些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封建
家,由于各地區之間缺乏密切的經濟、政治聯系,所以不能長久維持統一的局面。即使憑借軍事力量一時建立了統一的大
,這種統一也是不穩定的。小農經濟的分散
始終是一種對統一的瓦解力量。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世界史中那些封建大分裂的過程,就可以看到它們大致都經曆了三個階段:(1)從軍事占領到分封管理領土;(2)人身依附關系日益加強;(3)軍事割據的出現。查理曼進行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征戰,建立了查理曼大帝
後,他即把戰爭中兼並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給
兵臣屬,實行來邑分片製,規定以服騎兵軍役爲條件。受封者死後由
家收回封地,不得世襲。亞洲也是這樣。十三世紀印度建立了統一的德裏蘇丹的封建
家。它同樣也是在武力征服後實行分封管理的。蘇丹把他所控製的土地分爲兩部分:一部分稱爲“哈斯”,即蘇丹領地;另一部分稱爲“伊克塔”,是蘇丹賞賜給封建主的封地。但伊克塔不能世襲,蘇丹隨時可以收回,受封者還要承擔爲蘇丹服軍役的封建義務。十六世紀莫臥兒帝
雖然建立了文官製,但也是把大片土地分賜給稱作“紮吉達爾”(受封的封建主)”的人,封土不能世襲,紮吉達爾要履行提供騎兵的義務。實際上,絕大多數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封建大
都是依靠分封製來組織和管理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總可以看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傾向——封建主逐漸把封地變爲世襲領地。馬克思把封建社會中“不可轉讓”的領地,稱作“已經硬化了的私有財産”。而私有財産的硬化,也就意味著地區間聯系的割裂,意味著農民對封建領主依附關系的加強。從控製論角度看,各部分之間聯系削弱,就是一個大系統解的過程。
查理大帝建立不久,公元九世紀初,大部分來邑蛻變爲封建主世襲領地,莊園中的生産者——自耕農、半自由民、隸農、奴隸逐漸地融合爲農奴階級,他們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愈來愈強。于是,對王權的離心傾向和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北印度德裏蘇丹政府和以後的莫臥兒王
,也都是由于賜封土地變爲世襲以後,貴族領主不再服從王權,軍事封土製受到破壞,最後出現分裂的。曆史唯物主義認爲,在一個以小農經濟爲基礎的社會中,必然存在著兩種自發趨勢:一種是小農經濟的分散
所導致的封建主統治權力和土地所有權的日益緊密的結合,受封者演變爲世襲領主、貴族,分裂割據勢力日益猖獗;另一種是農奴化,即封建主對生産者的經濟剝削和人身控製合而爲一。恩格斯在分析法蘭克封建社會形成過程時,曾精辟地指出封建化是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我們把這兩種趨勢統稱爲封建小農經濟所造成的貴族化趨勢。
隨著貴族化趨勢的發展,那些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脆弱的政治共同就必然瓦解。擁有土地、財富和私人武裝的貴族領主,成爲軍事割據的地方勢力。在世界史中,很多依靠軍事征服所建立的封建大
,都是這樣衰落、瓦解的。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統一後不實行分封管理而采用郡縣官僚製,是否就能遏製貴族化趨勢而避免分裂割據局面呢?那麼不一定。日本大化改新是個典型例子。公元645年,日本皇室和部分到隋唐帝學習的日本留學生一起發動宮廷政變,他們和舊貴族展開激烈鬥爭,終于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大化改新以我
隋唐爲楷模,廢除了官位世襲,實行郡縣製和征兵製。它在經濟上也效法我
唐代,實行班田製,把部民解放爲公民,每六年按人口分配一次土地,
家對地主和農民征收賦稅,死者土地歸還
家。但是這種嘗試很快就失敗了。六年一班的製度在貴族化
濤的沖擊下,不得不改爲十二年一班,二十年一班,五十年一班。九世紀中葉,
家官員已貴族門閥化,許多莊園獲得不輸不入權,即不向
家交租稅,
家……
興盛與危機第二章: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