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上一小節]階級文化的新知識分子階層裏,出了不少明治維新的著名活動家,如橋本左內、大村益次郎、寺島宗則等。有的則成爲日本啓蒙思想家,福澤谕吉就是代表。“把刀劍換成算盤”,這是當時一個著名的口號。明治政府中出任領導者和公務員的多是下級武士出身,可以說,“整個家機關之中都滲透了武士的勢力”。明治天皇則利用由武士分化出來的新階層,組成官僚機構。這樣,維新政策得以推行,日本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同樣,彼得大帝也是依靠了到西歐留學的小貴族、新知識分子,在農奴製的俄
發展資本主義的。
而中封建社會裏,封建士大夫階層與王權結合之後,就始終沒有分化過。無疑,科舉製比歐洲封建貴族等級製更具有民主
彩:知識分子不單憑身份,而主要靠讀聖賢書就可以作官。它對廣大儒生有著無比的吸引力。入仕,對儒生不僅意味著實現“治
平天下”報效
家的志向,而且意味著“黃金屋”“顔如玉”的富貴榮華,意味著
錦還鄉和青史留名。平時,他們皓首窮經,做著白
卿相的美夢,等待著封建政府通過科舉製度把他們選拔到官僚機構中去。當了官後,使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即使他們在窮困潦倒之時,也特別注意自己“士”的身份。儒生把自己的行爲,嚴格約束在符合宗法一
化結構的“個人——家庭——
家”三層次上。即使王朝面臨崩潰時,他們也不會懷疑儒家思想,去接受什麼市民文化。明末東林
人對李贽的看法,很能說明這一點。
明末,我資本主義因素有了很大的發展,意識形態結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思想。其中,李贽就是一個具有啓蒙意識的進步思想家。他鼓吹思想解放,提倡“童心”,把追逐財富和權勢的心樣看作是人的本
,並對儒家經典評頭品足。李贽的思想在市井中獲得很大的反響,一時哄動大江南北。但因其是“驚世駭俗之論”而被禁,甚至“毀其書刻”。大多數正統儒生都不能接受李贽的思想。著名的東林
人雖反對腐敗的朝政,深得民心,但是他們對李贽也嗤之以鼻,大罵他是“小人”,說什麼“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爲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成塗炭!”。李贽的思想在中
儒生中遭到如此抵製,卻可以飄洋過海傳到日本,對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知識界産生了積極影響。
可以這樣說:中曆來不缺乏偉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但是缺乏新思想結合、紮根的土壤。宗法一
化結構象盤根錯節的古老大樹,把自己的枝葉布滿空間,使得新因素的萌芽得不到充足的陽光,也不可能在布滿了大樹根毛的土壤中真正紮根。
6.4原始積累的中斷
爲什麼新因素之間的互相結合對于新社會結構的誕生那麼重要呢?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新社會的框架,才能離封建社會而獨立生存,並在一定時機取代舊結構。
歐洲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是三種要素結合——經濟結構中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政治結構中資産階級家政治製度,意識形態上人文主義思想占主導地位。如果三者之間沒有相互聯系相互加強的過程,那它們就不可能正常地壯大起來。意大利就是這樣。
十四世紀前後,意大利經濟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很活躍,城市和貿易十分發達,出口在歐洲占第一位。文藝複興運動就是在這裏興起的,達·芬奇、米開昂基羅、康帕內拉、馬基雅弗裏等文化巨匠是意大利的光榮。意大利的文化火炬點燃了歐洲的資産階級革命烈火。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意大利始終沒有出現一個強大而統一的王權,也沒有市民與王權的聯合,所以,經濟中的資本主義因素未能和政治結構中的力量聯系在一起。十六世紀以後,意大利的經濟反而衰落了,工業革命不是在這裏發生。
爲了證明新因素結合對新社會結構形態壯大、發育以至成熟的重要,我們分析兩個十分典型的系統:一個是十五世紀的英
資本主義因素互相結合的系統;一個是十五世紀的中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雖然産生,但根本不可能結合的系統。衆所周知,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發育壯大,必須要經曆資本原始積累這個重要階段。馬克思深入研究了這一過程,指出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曆史活動,是“把勞動條件轉化爲資本、勞動轉化爲雇傭勞動的曆史的分離過程”,是“在資本本身基礎上、因而也是在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基礎上的資本積累”。“這種所謂原始積累不過是使勞動者與其勞動資料間原先存在過的統一歸于破壞的一連串曆史過程”。也就是說,資本原始積累是由兩個環節組成的:一是封建經濟不斷瓦解,大量自耕農從封建生産關系中遊離出來,陷爲流民;再就是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出現的新的經濟結構——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它不斷地吸收這些從舊經濟結構中瓦解分離出來的力量,一天天壯大,成爲主導形態。資本原始積累能否順利進行,取決于如下條件:
(1)舊結構能否迅速瓦解。
〔2)新經濟結構能否有足夠的吸收能力,把舊結構中分離出來的經濟力量組織到自身中來。
(3)政治、意識形態結構對這一新經濟結構的成長是促進還是抑製。
對于資本主義因素充分結合系統,新經濟結構有著巨大的吸收能力,並且政治、意識形態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結合對原始積累有促進作用。相反,如果資本主義因素不可能結合,即使封建社會舊經濟結構在瓦解,原始積累也不可能進行。曆史證明了這一點,英
“圈地運動”,與中
明代的流民問題都出現于十五世紀。但前者是工業革命的前導,而後者卻是原始積累的中斷。
十五世紀末期,英由于毛紡業的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地主、貴族、富裕農民便利用各種手段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圈地改爲牧場。大批農民淪爲乞丐和流
漢,成爲廉價的雇傭勞動力的來源。它迅速瓦解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失地農民爲資本主義企業提供了大量雇傭勞力,促進了毛紡業的發展。而毛紡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圈地運動。隨著這一循環的反複進行,資本主義結構一天比一天壯大。
中封建社會也出現了農民和土地相分離的現象,其規模和英
圈地運動相類似。明代中葉,公元144o年,北直隸及山西兩省一百一十六個州縣失地農戶就達三萬六千六百四十戶。1468年,僅荊襄地區聚集的流民就達二、三十萬,1471年達到四十多萬,最高達一百五十多萬。李洵指出,當時全
六千萬在籍人口中,至少有十分之一,即六百萬人成爲流民。這些流民必然充……
興盛與危機第六章:曆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