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自立,是松下人生必然的選擇,是遲早都要出現的事情。謀求成功、實現自身價值,是他辭職自立的必然因素;而疾病,則是偶然的,但這種偶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年輕時的松下身很不好,而且,從二十歲開始一直到五十歲,松下一直于半病狀態,一直爲疾病所困擾,一面治病一面工作。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肺炎一直與松下相伴,工作過于勞累時,疾病就隨之而來,常常使松下不得不停下工作而休息。
但疾病並未拖垮松下,相反,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積累了不少切身的驗和感觸。
對于健康,松下認爲,健康固然可喜,不健康也並非不幸。相反,不健康的人有得到幸福的,健康的人反倒有因爲自恃健康而轉爲不幸的。一個健康的人,自恃健康,總是要走在別人的前面,反而可能因此失敗;不健康的人因爲明白自己的實力,萬事以自己的實力作前提,選擇適切的目標和途徑,可能更容易成功。因此他勸告、勉勵那些如他一樣身長期不那麼健康的年輕人:“你們不要擔心自己身虛弱,不健康也不必挂在心上,你要按照自己身許可的程度工作。你是有生以來就這樣不健康地生活著的,所以要以不健康也不錯的心緒繼續做下去,事情總會有所轉機的。談起自己的弱多病,松下以爲受累有之,獲益卻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己作爲領導能充分相信下屬,讓下屬擁有更多的權利。如果他身很好、精力充沛,他可能事必躬,不能放手讓下屬去幹。這樣的結果,是自己累壞了,下屬不滿意,效果也不好。松下身差些,所以許多事情不得不充分委托他人去幹,這樣反倒刺激了下屬的責任心和積極,做出好的成績來。有的時候,當職員代松下去見顧客,說出“經事長本來要來的,可是由于生病不方便,所以派我來”一番話,甚至比松下自己去還能讓對方感動,更能促使生意的成交,並且聯絡起基于生意又超越生意的情感關系來。看來,生病不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對待生病,運用生病還是挺有學問的。
松下認爲,有病與無病,健康與不健康,是對立統一的,是可以轉化的。他由此推及于其他人情世態的諸多方面,深刻地指出:“俗話說‘天不予二物”,這句話從樂觀的角度來理解,則可以說成:‘天雖不予二物,畢竟予一物’。我們要特別重視這一物,小心地培養發展它。松下正是以這樣的人生會去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的。
前面提到,松下已決定辭職。辭職以後,他首先著手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充滿信心的革新座。
雖說是小小的座,製造起來也不易。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資金。對這方面的准備,松下顯然是不充分的。松下當時所有的資本還不到100元,計有:1、在大阪電燈公司工作七年的退休金:33.2元;2、離職公積金:42元;3、儲蓄:20元;合計:95.2元就這點資金,在當時,100元連買一臺機器或一套模具也不夠,95元的資本實在是太少了點。
雄心勃勃的松下不管這些,他決定自己能幹的事情盡量自己解決,節省開支,土法上馬。
第二個問題是人手。相比較來說,這不算困難。第一位的人選是夫人。此外,兩位過去的同事也答應來幫忙。
一位是林伊三郎,在松下辭職的時候,他已經轉到電業商會去做工人。松下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這位昔日好友立即就答應了。
另一位是當時仍在大阪電燈公司的經田延次郎。他聽到此消息後,對松下說:“松下君,我也想做些事情,請讓我參加,可以嗎?”松下正需人手,當然求之不得,立即答應了。
此外,松下的內弟井植歲男剛從高小畢業,也被夫從家鄉兵庫縣經路島召來幫忙,松下創立的第一套班底就此形成,共有五人。松下的內弟井植歲男,戰後創辦了三洋機電公司,生産家用電器,成爲日本有數的大實業家之一。他應當感謝夫當年經他入夥的行爲,才使他走上了成功之道。
第三個問題是場地。當時的情形,資金少,人員少,還沒有必要設廠。
解決的辦法是松下夫婦把經來的住房退掉,在生野區找了一間較寬敞的房子,其中兩坪(一坪爲36平方米)的一間作廠房,兼起居室,另外一坪的一間作臥室。
資金、人員、場地的問題有了著落,但創業當中更大的問題則是松下他們很少考慮過的技術問題。松下醉心于革新發明,但他一向所從事的還僅僅是修理和裝配方面的工作,和製造沒有多大的關系。他的兩位同事經田君和林伊君,也並不比他高明多少。至于妻子和內弟,就更是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了。
但他們對技術革新有興趣、對未來的事業充滿使命感,同時又由于資金、人員等條件的局限和壓力,迫使他們自動手,土法上馬,倒也克服了一些難關。
在這當中,最難解決的是座外殼的材料問題。松下等人都知道那是一種合成材料,其成份大概是瀝青、石綿、滑石粉一類東西,但究竟是何比例、怎樣合成,就一竅不通了。
今天,這類的合成品隨可見,不再是什麼新鮮東西,其配方和合成技術也大多進入了公用領域。可在當時,那是一種新型行業,不用說許多技術工藝還在摸索階段,就是已有的資料也被發明者視爲絕對機密的技術資料,秘而不宣。
但松下沒有退卻,他認爲,“不懂有不懂的好”。
因爲,不那麼了解當然也就沒有什麼顧忌,敢于試驗,敢于往前闖。
松下和他的幾個合作者反複實驗,找回一些生産此産品的廠家的材料加以分析,但還是不能合成。
正當松下幾人正爲此頭痛時,卻輾轉聽說過去的同事t君正研究這類合成品。
趕緊跑去請教,t君告訴說:自己本來也准備搞電料製造一類的事情,可進行得很不順利,合成的事情倒是知道一些。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很快就告訴了松下他們,並給予詳盡的講解。這時候,松下他們才知道,自己的方法和正確的工藝相當接近,只差一點訣竅而已。
製造座外殼的合成品,松下純粹是從外行起步的。雖說還差一點,但終究已經八九不離十。這種經驗,給了松下不小的啓迪。由此,在松下的心目中樹立了“外行不一定就不能成功”的信念。在此後的松下電器公司的技術、産品開發中,有許多時候正是靠這種信念的支持完成的。可以舉出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昭和初年,松下電器公司建立了第七工廠,准備生産收音機。松下幸之助的目標是生産出“外行人也能使用的收音機”,可是當時,松下電器系統內部根……
松下幸之助創業之道 第二章 松下的起步經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