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內人士透露,各個環節流失的“買路錢”占樓價的20~50%左右。中這個低收入
家出現高收入
家房價的扭曲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個原因造成的。
“份製改造熱”和“圈地熱”,雖然以世界罕見的速度造就了一批大富翁,但卻嚴重地阻礙了中
的生産率提高,滋長了人們的投機心理、劣化了社會道德,對中
社會和經濟發展爲害極大。
反腐敗,不但要警惕權力和金錢結盟,更要警惕“理論”和金錢結盟。
※ ※ ※
80年代的價格雙軌製、承包責任製,以及前幾年開展的“份製改造”運動,使許多人成功地對社會財富進行了再分配。在稍後一點的“圈地運動”中,中
相當一部分權力階層與某些利益集團相結合,將尋祖活動延伸到
有土地資源的配置中去,由此將瓜分
有土地資源及其收益推向了gāo cháo。

本節分析了自1987年至1992年的“圈地運動”(政府批評爲“開發區熱”)在我展開的政策背景:第一階段采取非市場化手段,即行政劃撥,第二階段是非市場化手段和市場手段,即行政劃撥和土地有償轉讓相結合,但以前者爲主,這種劃撥方式的缺陷使中
的房地産市場成爲尋租活動最猖狂的領域。
50年代初,中共産
通過土地改革,建立了和計劃經濟
製相配套的土地使用模式:土地資源集中控製在政府手中,任何用地都得經過行政劃撥。直到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臺,才突破了實行20多年之久的行政劃撥方式,規定了行政劃撥和有償出讓兩種形式並行,提出了建立土地市場的初步構想。但是,要使法規條文得以落實貫徹畢竟很不容易,在此後展開的“圈地運動”中,非市場手段始終是分配土地資源的主要手段。
從1987年開始,到1992年達到gāo cháo的“開發區熱”中,被圈占的既有城市土地,也有大量耕地。“圈地”的手段十分複雜,而其進程在各地亦有快有慢。大上說,“圈地運動”可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非市場化手段——行政劃撥;第二階段是非市場化手段和市場手段,即行政劃撥和土地有償轉讓相結合,但以前者爲主。
深圳特區在全各城市中,最早認識到土地的價值,于1987年率先在全
采取公開拍賣的方式,試行土地有償轉讓,使用期限爲50年。在深圳試驗的基礎上,1989年3月中
七屆人大會議修改了憲法,在“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一條款後面,又補充了一句:“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1990年5月以
務院55號令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
城鎮
有土地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進一步對土地使用權的多項經濟權利作出明確界定,規定在獲取土地使用權的同時,也可以獲取有限度的占有權、利益權和
理權,使用者可以用出售、交換、贈與等形式轉讓使用權。從內容來看,這一法規是在土地所有權邊緣所做的改革,它的出臺,爲以後各地的上地有償轉讓提供了法律依據。
世界範圍內不乏利用土地資源有償轉讓獲得大量資金,從而使本經濟起飛的成功例子。深圳在土地製度改革方面的嘗試,以及中央政府用法律形式對這一製度改革的肯定,無疑是對經濟發展方略的正確選擇。但由于這一製度留下的
作縫隙大多,這一圍繞土地所有權邊緣所做的改革,又被官員隊伍中一些腐敗分子加以充分利用,從而使得這一改革再一次成爲規模盛大的“免費午餐”。
“圈地運動”首先于廣東興起,港資以深圳爲基點,不斷湧向珠海、汕頭、廣州以及整個珠三角洲,各市、縣紛紛建立“開發區”,仿效深圳搞土地有償轉讓,以此吸引外資。1992年香港資本市場總量的十分之一均投向大陸房地産業。一時間,“開發區熱”遍及全,巨額臺資投向廈門、福州;大連、天津、青島則開始吸納日本和韓
的資金;當年,各地政府者將“引進外資”列爲主要政績。但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從1991開始,直至1993年初蔓延全
的所謂“外商投資熱”,其真相就是外商對商品住宅樓宇、別墅、寫字樓和通用廠房的投資迅速擴張。據估計,中
這幾年開放房地産市場所吸納的外資,占了“引進外資”總額的90%左右。
據家建設部公布的資料,截至1993年3月宣布清理時,中
大陸縣級以上的開發區已達6000多個,占地1.5萬平方公裏,比中
當時城市用地面積總量1.34萬平方公裏還多出0.16萬平方公裏。而且這還不包括那些未統計在內的村級、鄉鎮級開發區,“圈地”熱于此可見一斑。
最值得深思的是當時社會備方面一點也沒注意到這種“圈地熱”後面潛藏的巨大危機,就在宣布清理後的一個月,即1994年4月入日,新華社北京分社的一則通訊還將房地産業稱之爲“市場經濟新寵兒”,並羅列了一大串數據說明房地産業發展之迅速。那些數據倒是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房地産的虛熱到了何種程度:1992年全的房地産共完成開發投資732億元,比1991年猛增117%;共有房地産開發公司12400余家,各類房地産經營、管理、修繕公司4700余家,房地産交易中介機構4000多家,從業人員250萬人。1992年商品房竣工189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7.75%;房地産開發公司經營額達到529億元,增長87%;房地産開發利用外資7.05億美元,增長226%;沿海地區房地産業的發展明顯快于內地,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七省市1992年完成的房地産開發投資額就占全
的6成以上。
在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速度”面前,中似乎又一次熱昏了頭。
本節主要分析了廣東、海南、廣西北海、北京、上海等有代表的地區,在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作用下,土地供給總量夫控、土地供給方式失調的嚴重局面。
“圈地運動”帶來的社會經濟後果令中央政府爲之扼腕。面對土地供給總量嚴重失控、土地供給方式失調的局面,非既得利益者的各界人士對“圈地熱”啧有煩言。
所謂“供給總量失控”,還不僅僅是指上述土地供給的絕對總量,更主要是指各地在缺乏與項目、資金銜接能力的情況下盲目劃地,造成開發區的面積與開發能力很不相稱的局面。許多地方在項目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盲目批出大量土地,而……
現代化的陷阱第二章 90年代的“圈地運動”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