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以後推行份製改革必須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遊戈于權力經濟中的一些掌權者們,在“改革”的旗幟下,戲劇地將權力參與分配這一套“尋租”的老把戲玩出了前所未有的
平和規模,使得前幾年一些地方的“
份製改造”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的一次大規模的免費午餐。
現在要做的事主要是將經濟決策的事後反應(包括不良反應)說清楚,不能只向世人展示美好前景,卻不揭示潛在危機。
本章分析用份製改造
有企業,將似1997年9月召開的“十五大”爲一分界線。在十五大以前,我
進行
份製改造的目的和動機,與十五大以後有明顯區別。本章主要是總結十五大以前
份製改造中的失誤和經驗教訓,以利于十五大以後各地在用
份製重組
有資産時,盡量避免重蹈覆轍。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過程,是由計劃經濟製向市場經濟
製轉軌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對社會資源重新配置,對各種利益關系重新調節。在這一利益重新配置的過程中,市場前的權力分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導致中伺的改革呈現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當代資本原始積累從開始進行到基本結束,總共只用了短短10多年時間。其時間之短暫,積累速度之快,積累財富數量之多,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原始積累過程中産生的幾代富翁的身份以及致富方式來看,至今爲止中已有三代身份泅異的富翁:第一代是被中
傳統就業
製所排斥的人,如出身于地富家庭者、或本人是勞改釋放犯等。這些人爲生計所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幹起了當時爲社會所輕視的“個
戶”;第二代則是80年代中、前期“下海”的科技知識分子與技術工人,這些人主要是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投身于市場競爭;第三代宮翁則是1985年推行價格雙軌製以後的“下海”者。這些人中不少是和權力圈人物沾
帶故者,有的本人原就是政府官員。他們“下海”的時間雖晚于前兩代富翁,但由于他們能憑借權力資本,瓜分價格雙軌製的巨大差價——僅1988年,價格雙軌製所産生的差價就達1000億元之巨,其中70%流入私囊——故其資本原始積累能夠加速度進行。
第三代富翁的財産規模之大,積累速度之快,均非前兩代宮翁所能企及。筆者曾耳聽到第三代富翁中有人自得地將此現象總結爲:第一代富翁是“半人半鬼”,第二代富翁是“凡夫俗子”,第三代富翁則是“半人半神”——所謂“神”,指的是“第三代”富翁有很大能量,弄錢不花力氣且數量巨大,頗有瞧不起第一代、第二代之意——到1991年以後,這些人又憑借權力和已積累起來的資本介人“
份製改造”、“開發區圈地運動”,在席卷中
的“
票熱”和“房地産熱”中,以世界罕見的速度積累了巨額財富。也就是在這批以官商結合爲致富訣竅的“政商”出來以後,中
社會才出現了這樣一首重新劃分富人等級的民謠:“萬元戶是貧困戶,十萬元才起步,幾十萬元馬馬虎虎,百萬元戶才算數,千萬元戶是真富。”
剖析“份製改造”和“圈地運動”的特點,最能看出中
當代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
本節主要分析前幾年份製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和部分經濟學家們推動
份製改造的原初期望和事實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和經濟學家們期望通過職工持有
票這一形式,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迫仗企業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製,以消除
有企業的所有弊端。而企業則主要考慮
份製的融資功能。許多改造後的“
份製公司”其實只是“翻牌”公司,運行機製根本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十五大以後推行
份製改革必須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80年代中後期,中有企業再也無法掩飾虧損累累的破敗相,而一度被視爲解困良方的“承包責任製”,又使企業無法建立自我約束機製,産生了許多難以克服的短期化行爲,成爲
有資産流失的一大渠道。一些普苦尋求
有企業解困良策的經濟學家們認爲
份製可以作爲拯救我
有企業的良方,于是先是論證
份製只是現代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並不存在“姓社姓資”的社會屬
問題,以正朝野視聽;繼而進一步提出了將
有企業改造成
份製公司助種種具
構想。比較有趣的是,就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經濟學家們爭論方酣之際,中
的沿海地區已開始實施這一構想,深圳、上海等地先後推出多家公司的
票上市,後來席卷中
達數年之久的“
份製改造”運動至此算是拉開了序幕。”
在這場長達數年的理論准備中,經濟學家中很少有人去正視這一現實,即西方家
份製公司成立和中
當代
份製改造的原初動機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
的差別:西方畫家僅僅是將
份製作爲籌集社會資金的一種手段,而中
理論界則將其視爲改變
有企業經營機製的一大法寶。在他們眼裏,服份製發源地作爲主要因素加以考慮的融資功能,反而被視爲較次要的一個方面(下面將要提到,十五大以後我
倒是將融資功能作爲“改製”的主要動機)——有意思的是,這一融資功能當時倒是被衆多的企業經營者敏銳地注意到,並加以充分利用——按照部分經濟學家的構想,對
有企業進行“
份製改造”可以達到這樣的期望:企業的産權歸
東所有,整個企業的經營發展與財務分配均在廣大
東監管之下:企業經理既要對上(董事會)負責,也要對下(職工)負責;企業的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來評階、因爲職工通過持有公司
票這一形式成爲企業真正的主人,自然而然要加強對公司經營者的監管,這就可以迫使企業建立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機製,從根本上增強企業活力,並根據市場需要調整投資方向。他們樂觀地預言:經過“
份製改造”的企業,
有企業的所有弊端必將消失。
最初的試驗小心翼翼地在凡個大膽的企業裏進行,社會的反應也比較冷淡,深圳市發展銀行的票是采取在政府工作人員中攤派的方式才勉強發行完。直到1990年在深圳的
市狂
中炒出了一批百萬富翁乃至千萬富前後,許多人才痛感失去了致富良機。在一片狂熱中,整個社會很少有人會探究發展銀行、金田、原野、萬科等第一批上市的
份公司究竟如何獲得效益,注意的只是市場上
票那巨大的增值功能。不少地方政府中的部分當權者受到啓發,竟相爭搞“
份製改造”運動,認爲這樣既可以回避二級市場的風險,最低限度亦可以撈一大把在當時的情況下只嫌不賂的“原始
票”。……
現代化的陷阱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