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現代化的陷阱>導論: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現代化的陷阱》導論: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經濟類作品

  知恥者爲勇,思索痛切才會領悟深刻。可以說,改革的更大成功,有賴于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改革進入“深shui區”以後,大家才發現,所有被小心翼冀繞開的問題,最後形成了一種滯後效應,累積成今日無法避開的社會矛盾。

  在權力市場化作用下由資源分配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其後果的嚴重xing遠遠超出了guo民收入的分配所造成的差距。

  只要劣幣與良幣等值,只要現存ti製不能使手持劣幣者受到懲罰,人們便不會奉公守法。

  

正文

  兩個多世紀以來,社會主義理想一直作爲資本主義製度的忠實批判者而存在,計劃經濟ti製就是這一理想在特定時期的經濟實踐。從本世紀70年代起,實行計劃經濟ti製的guo家都先後踏上了改革之途,但由于各guoguo情不同,也就決定了改革的起始點相異,終極目標有別,取得的成效也大不一樣。

  計劃經濟ti製最明顯的缺陷是在對資源巨大lang費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物資匾乏,凡實行計劃經濟ti製的guo度都曾爲這一問題深深苦惱。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只有中guo才成功地通過改革擺tuo了短缺經濟的困擾,在短短10多年間,從一個物資匮乏的社會迅速成爲一個相對豐裕的社會。對于中guo人來說,那種購買任何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的日子已成了似乎非常遙遠的回憶。這樣巨大的經濟成就,無疑值得全tiguo人深深爲之驕傲。

  回首18年經濟改革,走過的道路崎岖曲折,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教訓也相當痛苦深刻。行將進入改革向縱深拓展的關鍵時刻,有必要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這種反思的目的是促進改革向縱深拓展,而不是否定改革。知恥者爲勇,思索痛切才會領悟深刻。可以說,改革的更大成功,有賴于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本書是作者從中guo18年改革的經驗xingti驗出發,在占有大量實證材料(包括作者本人搜集而得的許多調查材料)的基礎上,對中guo的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著作。它所分析的對象,不是整個改革的全部過程,而只是在權力介人市場前分配的情況下,對中guo財富流向及資源分配起作用的“灰se分配”以及社會對“灰se分配”的不良反應,同時剖析了一些對中guo未來發展必然起製約作用的經濟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探討並厘清,有可能成爲阻礙改革深化的極大障礙。它預想的讀者不只是學術界同仁,而是一切關心中guo改革的人士。本書在寫作上沒有采用一般讀者難以讀懂的純學術語言,相信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毫無困難地閱讀這本書並理解作者所要提出的問題。

  縱觀世界曆史,改革無非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通過法律或政府命令強製xing地修改舊製度,實行製度創新;二是通過部分人自發地追求個人利益,導致舊社會結構進行調整。在我guo來說,這些年的改革是兩種方式的結合。政府用第一種方式發動並推進了改革,促使中guo走上了現代化之路,而與此同時少部分人利用權力開始了自發私有化進程。

  中guo的經濟改革所取得的成績世所矚目,但在10多年轉軌過程中所暴露的種種問題卻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有關轉軌問題的分析家們嚴重低估了非經濟約束因素對于改革的影響。和前蘇聯東歐相反,中guo改革走的是一條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ti製外圍到ti製內部的路子。當時的設想是,走這樣一條路子,可以避開矛盾並容易爲社會各界所接受。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完全如此。在改革進入“深shui區”以後,大家才發現,所有被小心翼翼繞開的問題,最後都形成了一種滯後效應,累積成今日無法避開的社會矛盾。而由于當時一些特定的曆史因素所要回避的一些社會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這時候卻深深困擾著中guo思想界人士。避開經濟學這個大家族的心髒地帶即政治經濟學,去建構經濟學理論框架,實際上使很多帶有根本xing質的問題得不到正確梳理,經濟學也因此被許多人文學者斥之爲“沒有良心”。

  所謂轉軌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就是研究中guo社會轉軌期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和影響資源配置方式的全部因素,它要揭示的是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人和物之間關系變化的實質,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如何清理計劃ti製留下的遺産問題。計劃經濟ti製留下的遺産很多,從資源的管理配置到財富的生産、分配,幾乎無所不包。其中對今天影響最大的遺産主要有下列幾項:

  第一項遺産即資源的管理配置問題。由于曆史原因,我guo現在的市場經濟ti製只能稱之爲“模擬市場經濟ti製”,它和真正的市場經濟ti製的區別在于一點:市場經濟ti製中,資源配置的功能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承擔:而我guo由于種種無法規避的曆史原因,在目前這種“模擬市場經濟ti製”中,資源配置的功能卻是由政府部門在承擔。在轉軌期,變形的權力之手介人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猖獗。所謂分配不公,其實不是ti現在guo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中的不公,而主要是資源分配和占有(即市場前權力分配)的不公。目前這種財富占有格局的不公,歸根結底,不是由guo民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而是由于資源的分配、占有及使用不公而引起的。

  第二項遺産即龐大的guo有資産的chu理問題。中guo在所有製問題上走的是這樣一條道路,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避開guo有資産這一輛舊車,另外造了一輛新車,即發展了私有、民營、中外合資這些新的經濟成分,形成了現在的綜合經濟ti製,而龐大的guo有資産卻chu于不斷流失當中。

  前18年的改革成本主要是中央政府承擔,先吃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老本,後借外債內債。可以說,在80年代及90年代最初一兩年,全tiguo人在吃計劃經濟老本時,或多或少都得到利益,但問題是轉軌期的資源配置方式與guo有資産管理方式有嚴重缺陷,這就使得掌握龐大社會資源的政府及guo有資産成爲各種利益集團尋租的“獵物”。故此我guo在理論上堅決反對私有化的同時,因沒有有效地阻止腐敗現象的蔓延,少數權力的不法使用者卻利用權力系統的機製缺陷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這條道路和東歐guo家的“奉送私有化”的尋租方式有所不同,但結果卻相差不大:財富最終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guo有企業的下一步改革究竟應該怎樣進行?

  第三項遺産是沒有失業之虞的高度工作保障,這是現在guo有企業改製與企業生産要素重組的一個最重要的製約因素。以往那種行政xing的計劃分配就業製度造成了guo有單位嚴重的過度就業,guo家……

現代化的陷阱導論: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導論: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