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現代化的陷阱>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第2小節

《現代化的陷阱》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現代化的陷阱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上一小節])至于被列爲“改造對象”的guo有企業是否能“改造”,以及被“改造”後如何運作,當然都不是這批吃“阿公”(公有製)飯的官員和“企業家”們所要考慮的。在這種利益動機的驅使下,從1991年下半年起,中guo進入“gu份製改造”的“春秋戰guo時代”。在各地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下,所謂“內部gu票”或變相gu票一時泛濫成災,各地的gu份製企業都是以每年成百家的速度增長。如江蘇省在1992年至1993年上畢年這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擁有各類“gu份製企業,200余家,湖北在1992年初還只有gu份製企業23家,到1993年初就達133家。新疆、山東、福建等數省因利用“gu份製改造”名目違章向社會集資而受到chu理。在這場發行gu票的狂chao中,廣東、海南爲各省之冠,揭一份調查材料的不完全估計,廣東省僅1992年通過發行“內部gu”籌集到的多金就多達100多億元。至于到底有多少企業已經“gu份化”,連政府部門都難以確切掌握。四川曾一度出現了一個以樂山爲中心,遍及綿陽、德陽、自貢等市的內部gu票交易市場。珠海曾以炒“內部gu”聞名遐迩,並將深圳及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遊資吸引過去。至1993年10月末,中guo已有各類“gu份製”企業3800多家;以後還在增加。這種被指稱爲“非規範化”的“gu份製改造”運動,爲今後埋下了許多隱患:

  ——大多數gu份製企業只是“翻牌公司”,並未從低級運轉的狀態中解tuo出來。據有關部門披露,在“gu份製改造”gāo cháo時期,中guoguo有企業總的狀況是“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明虧,三分之一暗虧,三分之一盈利。這些guo營企業搞所謂“gu份製改造”,其真正目的並非是爲了“重塑企業機製”,而在于通過發行gu票籌集資金解決困難或籍此撈一把。不少企業在清産核資時串通會計師事務所,在資産總額、資本利潤率、資金利潤卒、經營業績等頂目上弄虛作假。

  據一份材料說,由于政府領導的出面幹預,廣東一些gu製企業資産評估嚴重失真,佛山市就有一家企業評估資産總值趙出實際所有的4倍多。這類企業在“改造”後往往就是換一塊牌子,人馬依舊,機製未變;唯一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在公司簡介中有了一張模仿guo外現代gu份製企業的組織結構圖。這些企業用guo家的資金經營多年,其投資效益如此之差,又怎能保證它們在“gu份製改造”之後,用gu民的錢創造高效益?從近幾年的實踐看,不少企業經過“gu份製改造”之後,經營狀況並未好轉,效益也沒有提高,但是爲了強化對gu東的吸引力,不惜血本“保息分紅”,每年倒貼14%一16%的gu息給個人gu東和法人gu,某某市首家不上市gu票“華東”gu即是明顯的例子。幾年前華東實業gu份有限公司用“保息分紅”的辦法發行gu票,因經營管理不善,到1991年稱“按guo際慣例辦”,不再“保息分紅”,gu民分紅僅爲6.62%,低于銀行存款利息。某市一家gu份製企業經營虧損,根本就沒有錢分紅,該市的政府領導竟幫著企業去借錢來分紅。據作者調查,某一家在市場上頗有名望的gu份製公司,其公司連年虧損。當總公司領導班子作出決定,規定凡連續虧損三年以上的公司經理在審計工作結束後就地兔職時、其矚下的二級公司除兩家和別人合營的公司之外,全資子公司的經理全部提出辭職,私下裏有經理對其好友說:留下來也沒有大大的油shui,自己已有實力去幹,汲必要受免職之辱。有一些公司在”改造”成“內部gu份公司”幾年以後,因公司經營管理不善。gu票遲遲不能上市,gu東啧有煩言。公司因gu票購買者多是得罪不起的“關系戶”和本公司員工,便又將gu票戳悉數退回給gu東。珠海市當年狂炒“內部gu”,不少人被套牢,且多年得不到任何分紅,gu民們多方上告,珠海市不得不在1995年12月發出通知,對發行內部gu票和集資券的公司進行清理。像這類低效益企業在“內部gu份製”公司裏絕非少數,凡有這類“內部gu份公司”的地方,當地政府都要花費氣力解決其遺留問題。

  ——“企業的主人”即gu東們既未成爲企業真正意義上的“主人”,關心的也不是企業的效益,而是gu票在市場上轉手之後可獲得的差價。“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gu東大會除了在製定分紅方案時起點有限的作用之外,在選舉企業董事會成員方面,事實上並未享有應有的權力。不少公司的gu東大會還未召開,董事會己宣告成立。而且董事會成員您往由公司原經營班子和幾個有關政府部門官員組成,董事長、總經理也由政府委派任命;不少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門還沿襲以往對原來guo有企業的管理模式,對gu份製公司迷舉的董事、董事長隨意指派、調離。這就造成了董事會和經營班子合二而一、經營者就是監督者的格局,所謂“監督作用”純用子虛烏有。在“gu份製改造”的發源地廣東省,不少企業反映;由于董事長和總經理常由一人兼任,更兼監事會成員基本上都是本企業的職工;根本管不了也管不到自己的頂頭上司,實際上並不能參與、了解決策過程,形同建設。在許多gu份製企業中,企業製度並沒有什麼創新。除了上市公司有千份說明公司資産狀況的“招gu說明書”和一年一度的“財務報告”之類的材料之外,絕大多數“內部gu份製”公司都沒有“資産負債表”和“財務報告”之類的東西提供給gu東。這種情況在內地尤其突出。不少gu東其實既不了解公司過去數年的經營業績,又不了解公司事實上的主營收入。“企業效益”最多成爲gu東們在gu市上的“炒作題材”,因爲沒有幾個gu東(包括兼具gu東和職工雙重身份的人)想長期待有gu票,成爲“主人”。

  一份由廣州市東方市場研究事務所發布的調查報告,饒有意味地說明了gu東們是否具有“gu東意識”這一問題。該調查所1995年3月在廣州市內進行了調查,用三個指標衡量所謂:”gu東意識”,在“是否了解所持有gu票公司的經營情況”這一問題上,有43.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7.3%的人表示于根本不了解”:在“是否關心發gu公司的經營情況”這一問題上,有4.7%的人表示“根本不關心”,有33.7%的人表示“不大關心”;在自我評價是否有gu東意識這個問題上,有28%的人承認自已偶爾有gu東意識,有43.7%的人承認自己從未有gu東意識。就這樣一種情況,東方市場研究事務所還認爲廣州市民“具有較強的gu東意識”,可以想見gu東意識不強會是種什麼情況。

  “gu份製改造”的……

現代化的陷阱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一章 股份製:困境中的政策選擇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