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資産的流失,是
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前,我
有資産流失的問題雖已存在,但暴露得並不充分。改革開放以後,由于新舊
製並存,多種經濟成務並存,産權關系不清與産權管理缺位並存,使
有資産流失問題日益嚴重。至于到底流失了多少,由于“條塊分割”的管理
製和統計方法的不一致,目前還沒有一個關于
有資産流失總量的准確數據。
有資産管理局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抽樣調查和典型案例進行初步分析,並推算、彙總,得出的基本判斷是:從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
有資産流失、損失大約高達5000多億元。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1992年全
有資産總量26000多億元的1/5,比1992年財政總收入418s億元還多800多億元。即便按這個據說是“比較保守”的數據計算,我
目前平均每年流失、損失的
有資産也達500多億元。這即意味著我
每天流失
有資産達1.3億元以上。1994年全
進行清産核資的企業有12.4萬戶,全部資産損失達2231.1億元,全部資金挂賬2206.9億元,損失與挂賬合計達4438億元,占12.4萬戶
有工商企業全部資産的10.7%。流失情況的嚴重,可以從下列事實略見一斑:1995年
有資産管理局共收到舉報160件,直接查
有資産流失案件22起,到1996年3月結案8起,這8起案件就爲
家挽回損失15億元,平均每件涉及金額1.9億元。1996年又查
資流失案件300余起,挽回損失21億元。

有資産的流失,可說是一個立
的過程。據
有資産管理局調查,造成我
有資産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我
目前
于新舊
製轉軌時期,新的管理
製尚不完善,許多政策、法規還不健全和配套。流失的渠道則有下列多種:企業經營虧損和管理不善,造成
有資産流失;在進行中外合資、合作和
份製改造中,
有資産流失;資源
有資産流失(主要指對各種礦産資源、森林、草場的亂砍濫伐和掠奪
開采);境外
有資産流失(指境外
有資産管理者利用手中權利,采用轉移資産、參與炒
票和期貨等括動,侵占
有資産)。有些
有資産的流失,絕非各級
有資産管理者缺乏管理經驗,相反倒和部分企業負責人積多年管理經驗,精通在
有企業中如何鑽空子去巧取豪奪有關。
家審計署1994年對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的187戶大中型
有企業的
有資産流失情況進行了調查,據測算,囚企業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有資産流失占流失總量的70~80%,主要責任在企業自身;部分企業領導缺乏法製觀念,爲了個人和小團
利益,千方百計地挖
有資産。主要手法有下列數種:
1、通過不提折舊和大修理基金、費用支出挂賬等方法,搞虛盈實虧,或通過虛列、多列成本,截留轉移收入,搞虛虧實盈。如中農業生産資料公司原經理及有關人員,明目張膽地弄虛作假,僞造塗改賬冊,轉移資金達1900多萬元,給
家資産造成嚴重損失。
2、偷漏家稅收和私設“小金庫”。由于管理不善,相當多的
有企業存在賬外
有資産。賬外設賬是使
有資産
離監控並導致資産及其收益流失的典型做法。據清産核資第一期40戶工業企業統計,賬外固定資産淨值達3.69億元,占清查單位全部固定資産淨值的1.16%。按照這個比較保守的比例推算,全
預算內工業企業賬外
有資産淨值可達146.7億元。如果加上大量預算外企業的賬外
有資産,這個數字會更龐大。
3、趁新舊製度轉軌和産權變動之機,有意少計家資本金,低估
有資産或低價出售
有土地使用權和房産等等。武漢市武昌區審計局的市訓。表明,1993年7月新舊會計製度轉換之後,數額巨大的
家資本金被合法地計入了法人資本金。該審計局對10戶
有企業審計發現,50%的企業不同程度地發生了
有資産所有權界定的錯誤,共少計
有資産256萬元。
4、在份製改造中,對
有資産不評估或者低估
有資産的價值。有的企業任意設置“企業
”;有的則以低價或無償的形式設置“內部職工
”;有的地方則以明晰産權關系爲名,把
有資産’低價賣給個人,搞成了“負債持
”。在紅利分配時,
家
和職工
問
不同利,造成
家
比例下降。如上海飛x
份有限公司曾規定,
家
不享受一次
送
權益,僅此項就使
家
本損失471.15萬元。武漢市某
份製企業1988年至1992年分紅,
家
分紅率爲11.5~13.7%,社會公衆
爲17~17.5%,內部職工
爲20%。搞合資、聯營等公司卻啓用
家資金,打著全民的牌子,但資産和效益卻不進入
家收益。審計署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平常對財務基礎工作做得好的、被認爲“信得過”的企業,在當前企業製度改革中,這類違法違紀問題也有擡頭的趨勢。
5、集企業無償占用
有資産導致
有資本累積
流失。一些
有企業爲了安排子女、家屬就業,投入大量資金、技術、物資開辦大集
等各類“三産”産業。或讓出適銷對路産品的經營權給“三産”公司,或將
有企業的某個車間整建製地劃出成爲“三産”公司,或者爲“三産”公司提供貸款擔保。在進行這些産權轉移程序時,僅憑協商或領導意見確定,手續不全,資産轉移元賬可查,造成了
有資産大量流失。遼甯省某市一大型自有企業在生産資金大量不足的情況下,將11萬元資金無償借給所屬集
所有製公司,長期無人過問。該廠閥門廠、橡膠廠也存在類似問題。鞍鋼和華北電管局辦了許多集
企業,據介紹有2.5億元稱之爲長期貸款或投資給了集
企業,這筆資金既未按資分利,也沒有相應增加投資份頂或收回。從全
清産核資第一期5i戶試點企業的不完全統計來看,集
企業無償占用的
有資産達1.63億元。據此,按集
企業元償占用0.01%的
有資産來推算,全
各類集
企業無償占用
有資産至少也在190億元以上。
6、公開侵吞有資産。企業虧損,經理發財,這種“富了和尚窮了廟”的情況在全
相當普遍。一些工商企業明明知道所購原料、貨物是殘次品,卻按正品價格購入,明明是優質暢銷品卻低價
手,慷
家之慨,得個人之實惠。據《遼甯日報》一位記者調查了解,遼甯一家手表……
現代化的陷阱附文:國有資産的流失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