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靜止,空間頓然消失。
轉眼間,我們已經置身地球村裏。
電子線路使得人類社會會成爲
一個緊密相連的群。
新成長理論
全球資訊網所引發的漣漪效應已經遠達網路的瀚海之外了。當個人及公司堅守網路經濟學的原則時,網路的花已經沖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改變。我們指的不是媒
業界所受到的巨大沖擊,也不是人際通訊的新奇工具,而是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以及整個社會的調通狀況。有些改變是進步,有些改變只是使情況更糟。但是,這一切都很難有定論,因爲每個人的觀點不同,看法也不同。
全球資訊網是資訊時代經濟系的縮影、是人類聰明才智足以戰勝物質世界的證明。它不只是一種新的媒
,更是一種商業活動的基礎架構、創意交流的全球
管道,同時,也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宇宙。這個宇宙彙整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資訊量,讓人自由地交換汲取。很多網路公司的
價這麼高,就是因爲網路是由最值錢的資産所組成的,那就是智慧財産。大部分人都只注意到這些替人架設網站妁軟
公司,但是,在這波
流中受影響最大的卻是各産業中的主流企業,而主導這些變化的正是消費者。
主張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是網路企業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好的朋友。真正的資本主義者相信完全自由的市場才能有效率地運作,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企業才能自由地與顧客互動,不用受製于昂貴的交易成本,也沒有溝通的障礙,更沒有中間人的剝削。全球資訊網完全符合這樣的條件。的確,全球資訊網實在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市場,有時候就是太有效率了,以致于很難獲利。很多在網路上設站營業的公司都抱怨很難保持競爭優勢。網路上的顧客擁有充分的權力,不僅希望樣式要多、服務要迅速,甚至還希望“俗擱大碗”。
當網路上的公司愈來愈多的時候,價格競爭的壓力就會愈來愈大。哈佛商學院的副教授史維奧克拉說:“我們將會看到自華頓(sam walton,華爾商場的創始人)進入零售業以來,最嚴重的削價競爭與價格壓力。”書籍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亞馬遜書店的創始人貝若斯指出:“傳統書店的淨利通常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說,每賣二十塊約可賺六角到一塊錢。在全球資訊網上,貝若斯看到的是成本要低、銷售量要大,但競爭卻十分激烈。他說:“我們甚至不敢奢望有傳統書店的利潤。長期而言,網路的獲利空間應該會更低,因爲在網路中購物,消費者可以自由地貨比三家。”
一樁生意賺不到幾毛錢,聽起來網路生意的前景似乎很黯淡。但是,如果你換個角度檢視它的話,你的看法可能會完全改觀。亞馬遜不是真正賣書的書店,它賣的是與書相關的資訊。作者與出版社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書籍本身,但是亞馬遜在書籍之外,又增添了書評、推薦、建議、新書介紹、即將上市的書訊、使用者介面、及志趣相投的讀者社團。因爲它賣的是書的資訊,所以只要讀者看完這些資訊就購買書籍的話,它就能獲利。沒錯,亞馬遜當然花了一些心力幫你安排寄書到府!但是認真說來,你所付給亞馬遜的不是書款,而是資訊費。
假如銷售量夠多,販賣産品資訊也是一個獲利甚豐的行業。在網路上銷售資訊的成本比傳統磚牆泥商店的營業成本低得多了。傳統商家店面的建造、租用及維護等固定成本很高,堆積如山的存貨更是沈重的開銷。但是在網路上,你賣掉一項資訊,還會有無數個同樣的資訊可賣。這就是智慧財産的魅力。許多的産業都有這樣的特
虛擬葡萄園賣的不是酒,而是與酒有關的資訊,而汽車網站賣的也不是汽車,它賣的是汽車的資訊。諸如此類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如果人們還是用傳統的經濟理論解析網路世界的話,當然會覺得網路經濟的前景很黯淡。十九世紀初期,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主張: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會使薪資下降到只夠維持基本開銷的地步。另一方面,因爲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所以消費者也可以買到平價的物品。同時,勞工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業者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勞工的薪資不會上揚。這就是所謂的“報酬遞減法則”及“工資鐵律”。就是這兩個理論讓曆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將經濟學稱爲“憂郁的科學”。雖然,與李嘉圖同時代的馬爾薩斯可能是經濟史上最悲觀的學者,但是最能精確定義這種深沈悲觀論調的人卻是李嘉圖。
網路經濟學與過去這種憂郁的經濟學是全然不同的。在網路的經濟系中,公司不一定要爲了市場占有率而激戰,市場的大餅也不定是有限的,更絕少有邊際報酬遞減的情況出現。相反地,我們正朝著一個新的紀元邁進,在這個新紀元中,價值創造是一切的基本。書籍、軟
、知識,以及所有智慧財産的總消費量可能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業者不用再爭奪市場大餅,因爲只要業者能夠創造出具有價值的産品,就能讓市場的大餅愈來愈大。只要你所銷售的資訊産品能夠擁有自己的消費群,公司就會順風揚帆。
現在,讓我們看看那些價很高、但是盈余很低,甚至沒有盈余的高科技公司罷!即使這些公司的支出比收入還高,但是這些公司的員工還是一樣在創造價值,並按月領薪
養家活口。這些公司成功創造出全新的市場並引起大衆的矚目。比如說,雅虎及infoseek也許還沒賺到什麼錢,但是他們一直在創造有價值的産品,而且社會大衆也都肯定並鼓勵它們的作爲。
其中有些發展可以用所謂的“新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來诠釋。最能诠釋新成長理論的是科羅拉多州長之子、史丹福大學年輕的經濟學教授羅默(paul romer)。基本上,羅默的诠釋仍然承襲亞當史密斯的自由市場原則,但是某些主要的論點則有所不同。傳統的經濟觀點只考慮兩種主要的生産要素:資本與勞力。羅默則認爲科技也是重要的因素。
傳統的經濟學家通常把汽車、電腦等這類的科技發展視爲一種意外的好運,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但是,新成長理論卻認爲:人類投注在科技上的心力愈多,科技的發展也就愈快。單靠個人的努力而侈談提升科技發展的話,的確只能憑運氣。但是,當很多人都在研究類似的問題時,其中一定會有人能夠創造出某種有價值的東西。羅默認爲,科技不是經濟學的外圍,而是經濟學的中心。因此,當我們貢獻愈……
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結 語、網路效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