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問題在于,只有路標而無目標。
——充龍伯格(l.kronenberger)
在進入報酬動機之前,首先你應該(一)了解你企圖達成的目標;(二)運用理思考;(三)預測結果。唯有這麼做,你才能借報酬來改變行爲。
我要改變事情、我要看見事情發生,我不要一味光說不做。
——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
從前的人大多必須工作以維持生計,他們的報酬是獲得溫飽。而對奴隸而言,工作可以使他們免受皮肉之苦。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已經使這種情形大爲改觀,現代人不再需要爲了免于鞭打、饑餓之苦而工作,因此現代社會講究的是更人化、更複雜的報酬方式。
世界上所有美麗的感情,都比不上一個可愛的行動。
——洛威爾(j.lowell)
報酬的最終目的是刺激能力。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使人類文明,使家或各大組織,免于
系蕭條的危機,那麼每一個層級
系都應該任用人道主義者。在使報酬奇迹完全發揮最大功能之前,最好深入了解一個動機旺盛、有責任感,能力也很強的人道主義者的發展過程。
我的母很愛小孩——如果我是個好孩子,她一定什麼都願意給我。
——“馬克斯(g.marx)
在良好的環境下正常發展的孩子,將會發展成一個有競爭能力、會關心別人、能夠愛人與被愛,並且具備強烈動機追求有意義目標的個。
嬰兒真是人類好的開始。
——赫羅爾德(d.herold)
從出生到頭幾個月,嬰兒主要是因爲身需求獲得回應而産生滿足感。當嬰兒餓的時候,他會采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不滿之情,例如:哭泣、臉部表情、身
緊張,以及舞動手腳等。一旦被喂食,他的哭聲就停止,不僅身
放松了,臉頰也因爲心滿意足、呼吸加深,而變得紅潤豐滿起來。
在嬰兒時代早期,身的接觸也能帶來滿足感。嬰兒對擁抱、輕拍與撫摸的滿足程度原本不比食物強,卻因爲它們時常與食物伴隨出現,而逐漸增加了重要
。
在喂寶寶的時候,將他輕輕擁抱依偎在自己溫暖的身
上。身
接觸與喂食的同時出現,增加了寶寶的滿足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只要抱抱寶寶,他的滿足感便會油然而生。
如果一位慈愛的母一邊給寶寶進食、喝
,一邊抱他、
他、搖他、拍他,對寶寶來說,這個階段的社會接觸便充滿了滿足感,這也是寶寶社會化重要的第一步。
寶寶是家裏的快樂泉源。
——塔多臼(m.tupper)
寶寶因爲食物和身接觸,而在感情上獲得滿足感時,如再加上
的笑臉和溫柔的話語,他就會把言語當成一種鼓勵。因此,當
說“乖寶寶”的時候,嬰兒便會流露出滿足的表情。將食物、身
接觸,自然而然地和微笑、語調、姿態、話語聯合並用的結果是,只要出現以上任何一種行爲,寶寶就會産生滿足感。
當對寶寶說話和擁抱、逗弄、跳躍、搖擺等動作,聯合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時,寶寶就開始對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爲産生反應,並透過與更多人的接觸經驗所獲得的滿足感,學會了如何回應他人,而這也是一切社會滿足感的基礎所在。寶寶因此學會了如何對各種不同的字眼,做出適當的反應,以及其他能夠獲得社會認同的舉動。當地受到肯定時,就覺得心滿意足;受到否定時,貝v沮喪不已。
寶寶就是上帝認爲世界應該繼續存在的最佳明證。
——桑伯格
當身的協調機能發達之後,寶寶會因爲
縱嘎嘎作響的玩具或長牙圈(譯者注:嬰兒長牙時供他咬的玩具)而獲得滿足感,也會從能伸手抓娃娃或布偶的成就感中樂不可支。透過類似的活動,寶寶學會了從玩具或其他事物中獲得滿足,並從熟悉的事物中獲得安全感。他可能會特別喜歡某條毯子或某個布偶,不論他到哪裏,一定是毛毯(或布偶)不離身。寶寶原先是透過
縱東西獲得滿足感,之後,他開始發展出占有慾,並從收集東西中獲取滿足感。
一個人擁有多少,他的確定感就有多少。
——塞萬提斯
學習走路會帶來滿足感,而社會的肯定又增加了喜悅的強度。孩子因爲成功的縱環境而受到鼓勵。和有形世界良好的互動關系,既鼓勵了孩子,也提高了他的興趣與動機。
作機械裝置、騎三輪車、使用其他交通工具、開發所
環境,都能爲人類帶來滿足與受激勵的經驗,也加強了他追求完美的動機。
生命的最高目標是行動,而非知識。
——赫脊黎
小孩子透過觀察與身經驗,了解到金錢的用途。當他用錢買糖或冰淇淋時,也就見識到金錢的力量。原本對他毫無意義的錢幣,居然能換來他喜歡的東西。當他有了用錢換取食物、玩具、服務、乘車、電影等各種經驗之後,只要拿到錢就會讓他高興得不得了。
所有貨幣製度的原理都一樣,因此,收集賭博的代幣、郵票、折價券、錢幣,或任何可以交換的東西,都可以産生滿足感。
現成的錢就是阿拉丁神燈。
——拜倫(lord bvron )
成長中的孩子,在與環境發生互動後所獲得的回饋,將影響他未來的行爲。如果某種行爲能帶來令人愉悅或滿足的回饋,他將來就會強化這項行爲。相反地,如果某項行爲會招致不愉快、痛苦或令人不滿的經驗,未來他會避免這項行爲。因此,沒有回漬的行爲,通常會逐漸消失。
以下各種鼓勵皆能帶來滿足感:食物、社會認同、贊美、物質取得、與環境互動的能力、金錢或其他財物。
孩子從學校獲得的回饋包括:老師的贊美、同學的認同、作業本上的勾勾、金星星、分數與成績。
地位是另一種成就的表征。孩子贏了賽跑、輸了比賽,或在全班名列前茅、居中、殿後,以及徽章、獎牌、製服、勝利彩帶、成績單等,全部象征著某種地位。
“我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他說,
“就篆你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一樣。”
——班斯(j.bangs)
有些孩子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檢查自己的功課或作品,並對成果進行評估。在這種情形下。孩子會告訴自己,他的行爲是否能被人接受。如果他認爲自己做得很好,這和其他鼓勵一樣,會使他産生內在的滿足感。當老師的注意力與其他外在鼓勵不存在時,他就透過自我評價來鼓勵自己,繼續保持那項行爲。
向我評價是最高層次的強化行爲,它也稱爲本質強化或自我動機。常聽到你許一個具有自我評價能力的人的贊美有:“他做得有聲有。”“……
彼德原理第十二章 報酬奇迹或人類行爲之動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