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我兩位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琏和厲以甯就通脹和失業問題各自發表了的意見。吳先生強調治理通脹,厲先生則認爲失業是首要問題。吳、厲兩位的意見顯然具有重大的政策意義。但經濟學界認爲這是一個爭論,其前提是通脹有利于緩解失業。否則治理了通脹同時也解決了失業,就不成其爲爭論。而且
外宏觀經濟中比較公認的理論也認爲適度通脹可以緩解失業,因而才有菲律普斯曲線的提出。但宏觀規律隨一
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而異,何況近幾年美歐一些
家都經曆了滯脹的痛苦,一方面有高通脹,同時又存在高失業。就我
的情況而言,是否存在類似于菲律普斯曲線的關系,不僅具有政策意義,也存在理論意義。
在一個靜態的市場中通脹能夠減輕失業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通脹意味著貨幣供應增加。其後果之一是經濟活動的加速,産出的上升,顯然有利于增加就業。但這也是有前提的,即此時設備的開工率還沒有達到百分之百,原材料的供應也還可能增加。然而在一個動態的市場中這一關系就未必存在。因爲企業界對增加貨幣供應會造成通貨膨脹早已有了經驗。當局增加貨幣供應時企業界預見到成本的上升,未必會增加其産量。這就是合理預期派的貢獻之一。
就這一關系而言,我經濟一直在結構上存在問題,即交通。能源(特別是電力)等長期以來是
民經濟的瓶頸。每當經濟活動活躍時,這些瓶頸部門總是受到強大的壓力,設備都在超負荷運轉。所以增加貨幣供應時對于必須直接間接依靠瓶頸生産的行業,增加就業的機會很少。但也不能說完全不起作用。因爲總有一些行業對瓶頸業的依賴程度很微弱,而且還有各種替代辦法,避開瓶頸的製約。至于我
企業界是否根據預期通脹調整自己的生産,我缺乏專門研究,無法作出判斷。從印象中感覺,雖然企業對通脹是十分敏感的,但企業的生産主要由銷售導向。只要有銷路,原料有保障,設備有潛力,總會增加生産,不大去計算如何調整産量以擴大利潤。因此似乎可以假定企業對通脹的預期並不影響其生産計劃,只要生産銷售有機會,企業傾向于增加生産。因而增加貨幣供應有可能導致短期的市場繁榮。
然而從理論看,貨幣供應增加也可能對經濟增長不利。經濟活動的本質是交換,貨幣只是交換的手段。一方面如果手段不夠,會使交換受阻;但另一方面貨幣已經足夠多了,再增加貨幣供應,並沒有增加交換,而只能增加交換的競爭,也就是物價上漲。所以通脹未必促進有益的經濟活動,反而促進了價格競爭。所以理論分析並不能回答通脹、增長、就業之間的關系。
讓我們拿過去10年內我經濟的統計來檢驗一下,可以發現通脹並不一定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雖然個別年份有三者一致的記錄,但更多的是相反的變化。例如1988、1989兩年通脹從1987年的7%跳到18%上下,而gnp的增長從11%跌到了5%以下,就業的增長也從3%降到2%。再如通脹從1991年起逐步攀升從2%躍到了20%以上,gnp的增長則從1992年起的14%逐年下跌到今年的9.5%,同時就業增長也從2.8%降到2%左右。只有1985~1987年出現過三者同時緩慢下降又緩慢上升同步變化的局面。所以拿我
的經濟結構而言,我們決無理由認爲通脹必能促進就業。
回顧過去10年的記錄,平均的通脹爲10.4%,gnp增長爲10.1%,而就業的增長僅爲2.5%。在此期內勞動年齡的人口平均每年約增1500萬人,而就業的增長每年僅1300萬人。我雖然有高速經濟增長的良好形勢,但失業的絕對人口數卻在上升。這一形勢不能不引起我們嚴重的關注。雖然勞動年齡人口增加這樣快是曆史造成的,現在每年人口增加幅度已降到1200萬人,但這一曆史包袱還會繼續若幹年。在高增長形勢下就業尚且如此嚴峻,萬一增長降下來,將出現什麼局限,想起來令人不寒而栗。
靠什麼來增加就業?或者反過來問,是什麼妨礙了就業的增加?勞動要有工具和對象,或者要有資本和資源。這二者我都不富裕。所以增加就業很難從擴大資本和擴大資源的使用(例如開荒)來實現,而只能從改變這三者的搭配來解決。換句話說,要努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應該追求資本和資源高效率的使用,而不必要求勞動的高效率。從價格導向上看,一定要大幅度提高資本和資源的價格,並保持工資的低
平。這個嚴酷的事實是我們必須接受並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的。
回過頭來討論厲以甯和吳敬琏先生的意見,他們的主張並不互相對立。治理通脹有利于解決失業。問題是二者都要有更明確的政策方針。在第九個五年計劃內,要實現兩個轉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和從粗放經營轉化爲集約經營。對于後一個轉變,我希望理解爲提高資本和資源利用效率,而不要去片面追求自動化和機械化。
1995年12月23日
通貨膨脹是指物價平的上升,而不是個別商品價格上升。因爲可能有些商品的價格在降低,雖然個別商品漲價,未必物價總
平會上升。物價總
平的上升僅當社會總購買力(居民、政府、外商)超過了可供應商品總價值時才有可能。所以嫌物價上升的話,首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口袋裏的錢增多了,盡管你並沒有爲社會多生産。
從純粹經濟學理論來看,並不存在一個絕對正確可靠的通貨膨脹系數。細分起來各種計算方法各不相同,又各有其根據,我們無法判定哪一個更正確。産生此種困難的根本原因是不同時期人們的效用函數無法相比。對通脹的測量,大上可以分爲消費物價指數及
內生産總值的折減系數兩類。但不管是哪一類,它只涉及最終産品而與中間産品無關。消費物價指數僅涉及最終産品中的消費品,而與用于投資的資本品,用于出口的出口品,用于
防的一部分公共産品等無關。所以折減系數更全面地反映物價
平的變化。
我們知道,一切商品的價格都是互相關連的。在均衡狀態下,任何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都會直接間接地波動到幾乎一切商品的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間産品的價格會影響最終産品。因此會對通脹發生影響。即使如此,在計算物價平變化時,中間産品的價格並不會直接對通脹率發生作用,只有最終産品價格變化才會影響物價總
平。然而在非均衡狀態下,物價的關連關系未必存在。此時中……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二編 宏觀經濟(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