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二編 宏觀經濟(三)上一小節]間産品的價格變化並不會影響最終産品的價格。
舉一種典型的此類産品爲例,即化肥。化肥不可能成爲最終産品(除非出口,但我不出口化肥,倒是有大量進口),它必定是中間投入品。化肥的價格一直偏低,所謂高低原是相對的。化肥價低是說相對于以它爲中間投入品的産品價格而言的。換句話說,投入一公斤化肥所能增産的糧食(或其他用化肥生産的農作物)價值高于這一公斤化肥的價格。因此此時化肥漲價並不會推動糧食價格上升,而只會使一部分利潤從農民手中轉移到化肥生産廠手中。這原是價格應該起到的功能。學過微觀經濟學的同志大概都能記得,在一般均衡狀態下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同時一切産品的經濟利潤爲零。當化肥的價格達到供需均衡時它能被最有效地利用。或者說,一定數量的化肥可以增産最多的糧食(參見拙著《擇優分配原理》)。我
化肥的定價政策有嚴重的誤解,一直采取壓低化肥價格的方針。其原因或者希望保持糧食的低價格,不要讓化肥漲價引起糧食漲價。或者希望減輕農民負擔。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事與願違。己如前述,在非均衡狀態下中間投入品漲價不會推動最終産品的價格。至于農民的負擔能否降低,只要看火車票低價的後果。旅客並不能享受低價優惠,差價被票販于賺去了。化肥的情況完全相同。火車票漲價以後,價格漲到了需求線上,差價變爲零,票販子無利可圖。如果化肥價格上升到均衡價,農民負擔並不會增加,只會將倒賣化肥的二道販子趕出市場。經濟學家們常常懷疑,面對複雜異常的現實世界,經濟學究竟有什麼用場。確實,經濟學在大多數情況下未必能提出什麼真正有用的政策建議,但化肥定價問題可能是一個例外。
只有最終産品的價格變化才決定通脹率的概念似乎並未爲我的經濟學界所普遍接受,因而在分析物價
平時常常拿中間産品的價格變化來討論,而又不顧及這些産品是否
于均衡狀態。特別是討論價格調整方案時,對生産資料(大多爲中間産品)的調價顧慮多端。其實,有必要調價的商品都是價格低于均衡點的商品,他們的漲價並不會傳遞給最終産品的價格,因而不會影響通貨膨脹率。嚴格來說,這些産品的漲價反而會降低物價總
平。因爲在均衡價格下,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總供給會增加。上例化肥漲價的話,會增加糧食總産量,從而使糧價降低。這種看似反常理的結論只有經濟學才能給出准確的解釋。
1996年1月20日
我曾去非洲訪問過十多次,到過許多非洲家。從首歡訪問到現在已有7年,
眼看到這段時間內非洲大陸的變化,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經常在我思想中盤桓。從表面上看到的印象,非洲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一方面她有漂亮整潔的街道,有效率極高組織嚴密的企業;另一方面她又是混亂、無序、百姓受饑寒煎熬之苦的地方,在政治上,非洲的民族獨立的呼聲非常高昂;然而在經濟上,在日常生活中,殖民地的遺痕無
不在。近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六七年來非洲政治經濟發展的事實似乎說明了這種尖銳對立的兩個側面無法互相協調,而且從過去造成的既成事實中,沒有顯露出朝樂觀方面演化的迹象。
我第一次到非洲是1987年;第一個到達的城市是津巴布韋的首都哈拉雷;第一個和當地打交道的機構是航空公司。當時我要將一張從哈拉雷飛往哈勃羅內的直通機票換成以布拉瓦約爲分界的兩張短程機票。這裏牽涉到兩的航空公司,兩種票價,三種貨幣(包括我在北京以美元付的票款)。原來我根據在中
辦票的經驗估計完成這過程至少要半個鍾頭,但事實上統統花了不到10分鍾,當我參加的
際會議結束之後有約50名代表要坐飛機回
。航空公司專門派一位職員到會場來辦票。這位先生頭腦清楚,記憶力極強,工作非常有條理。初次接觸非洲人給我的印象是,黑人不但在音樂舞蹈
育方面有過人的能力,他們在辦事方面的聰慧才智也決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以後多年來的經驗進一步證明了我的初步印象。
在非洲坐了幾十次飛機,我發現乘飛機的旅客大部分是白種人。航空旅客中白人與黑人的比例大大超過百姓總數中白人與黑人的比例,而且其中黑人多半是政府高級官員。不少非洲大城市中有豪華賓館、極奢侈的購物中心,那裏的商品90%以上是進口品。出入這些高檔場所的人和坐飛機的人的結構相似。我也訪問過幾家大的外資公司,他們控製鑽石,煤炭、電力、冶煉方面的生産。這些企業都在富麗堂皇的高層建築內,占據著城市裏最繁華的地段,內部陳設之豪華超過西方大企業的平。從企業的年度報表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巨額利潤彙往
外。我也參觀過一些企業的生産現場,如煤礦、電站、屠宰廠、煉銅廠。那裏設備先進,生産效率極高。從事實際
作的工人是清一
的黑人,管理人員中黑白都有,而且層次越高白人的比例越高。在企業裏通用的文字是英文,白領職工彼此用英語交談。置身其間仿佛
于西方的一個企業裏。
然而在企業之外或工廠外,情況就很可悲。失業的青年人成千上萬仁立在街頭,他們多數著褴樓,面黃饑瘦,神情沮喪。有時候他們就在馬路邊上支起一個三角架。燃燒幾根木柴烹饪他們那極簡單的飯食。他們用不著案板,更沒有調味品。這種膳食結構把強健的軀
變得瘦骨嶙嶙。在農村情況更糟糕。我雖然沒有專門去訪問過,但乘汽車經過農村也可以見到一鱗半爪。這種貧富尖銳對比的情況是大多數非洲
家的一個共有的特點。形成這種現象的一個直接原因,正是“引進外資”。外資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造成經濟停滯,貧富懸殊。這裏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爲,資金是決定發展的根本原因。在發展中家勞動一般是過剩的,缺的只是資金。只要有了錢許多生産活動就可開展起來。尤其對非洲來說,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資本,勞動、資源三者結合,必然能産生出財富,所以引進外資常被視爲一個發展經濟的關鍵因素。
非洲的經驗並沒有否定資本、勞動、資源的結合能産生財富,但問題是誰控製了生産出來的財富。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什麼稀缺,什麼就值錢;什麼多余,什麼就不值錢,非洲的情況正好是勞動和資源不稀缺,所以它們不值多少錢;資本稀缺,所以資本值錢。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因爲資本稀缺,所以它的邊際産值高,結果生産所得的財富大部分分配給了資本的所有者。當地……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二編 宏觀經濟(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