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二編 宏觀經濟(三)上一小節]百姓只能賺得有失業存在下的低微工資,人民雖然是資源的主人,但並未享受到資源提供的財富,或者因爲這些資源多年以前即被出售給了外人,或者因爲政府管理不善,甚至貪汙受賄,財富大量地流失了。
引進外資有沒有成功的例子呢?當然是有的。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和家以及韓
都是例子。比較這些成功的例子和失敗的教訓,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規律:
(1)外資固然重要,本的民族資本尤其重要。
東南亞和韓無例外地都有極高的積累率,即産生出來的總價值中約有1/4到1/3沒有消費掉而是用在了擴大再生産。而非洲則積累率極低,像萊索托積累率竟是負值,靠借債度日。結果永遠擺
不了對外資的依賴,所以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積累本
資本,千萬不可製定打擊本
民族資本的政策。同時要鼓勵百姓將儲蓄的錢直接用于投資,並能從投資中得益。
(2)資本能協助勞動創造價值固然不錯,但這部分附帶的價值卻屬于資本所有者。
如果外資被引進並創造了價值,它是歸外人的,因爲外資投到
內來不是辦慈善事業的,而是爲了獲取利潤的。要使普通百姓能從引進的外資中提高收入,必須提高他們的技能,成爲熟練工人。東亞
家能得益于外資的,無不十分重視普及教育和職業培訓。那裏利用外資建設的項目成了吸收熟練工人的場所,把外資與熟練工人結合起來,要搞好勞資關系,讓資本與勞動互相依存。而不是培養敵視情緒,資方不是收買工人,就是放著廉價勞動不用,盡量用機器代替工人。非洲的勞資關系造成了窮人和富人的對立,廣大群衆很少有受教育並培養成熟練勞工的機會,只能作一名隨時可能被解雇的普遍勞工。
(3)要培養自己的管理階層。
非洲企業和工礦的管理階層多半是外人。有少數本
人也是在外
培養,具有外
人感情的本
人。他們成爲本
人的人上人。雖然收入豐厚,但只占極少數。相反,在東亞
家裏,外
人很少進入到各級管理階層中來,因爲當地能提供大量工資較低的中高層幹部;外
人只是作爲資方代理人在董事會一級中占有席位。這種管理層結構的差別是導致發展道路不同的重要原因。
(4)資源在開發初期即被低價出售給外資本,使得本
的資源優勢被剝奪。
資源的價值只有在開發之後才能顯示出來,在未開發時一文不值。一塊土地當周圍都是農田時價值極低,但當四周造起了高樓大廈,它就會價值飛漲。一塊潛在的油田在勘探之前並無多大價值,一旦打鑽發現了石油,立刻身價百倍。發展中家在建設初期資金緊張,往往將土地,礦藏等資源出售或出租。將來資源價格上升之後,後悔莫及。這一經驗並不等于說一切資源不應出售出租,而是說對資源應有適當的評價。過去一陣,地産的投機市場造成了金融秩序的混亂,但從資源評價來看到是起了好作用。由于投機把地價成倍地擡上去,外商租用時不得不支付較高的代價。投機市場在西方
家裏允許合法存在,只要買賣是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投機市場能夠産生對價格的預測。這一功能對資源價格的合理確定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外資是加速經濟發展的工具之一,但如果變成了依賴,則弊多利少,不可不慎。
1993年10月15日
1993年11月23至28日我應亞洲開發銀行之邀請,去馬尼拉參加發展經濟學第二屆討論年會。亞洲開發銀行舉辦此討論會今年已是第二次,去年我也得到邀請,但因故未能參加。他們召開討論會的目的有二,一是促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二是讓亞行的專業職員了解發展經濟學的最新進展,以有利于亞行的日常業務活動。
中的改革給發展經濟學帶來重大的沖擊。過去這方面的專家認爲要使經濟發展,必須有資金的積累,有對科技的重視,有足夠的對教育的投入,或者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然而中
的過去和現在比較,並不是在上述幾個方面有了什麼變化才使經濟起飛的。中
的成功,從根本上看是製度發生了變化,使大多數個人的積極
被調動了起來,引進了市場機製,糾正了價格的扭曲,使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中
人以自己
身的
驗說明了市場機製是啓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些影響在去年的亞行發起的討論會上得到較明顯的反映,但今年亞行組織的幾篇論文卻偏離了這個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諸如婦女和發展問題、消除貧困、環境和發展等較次要的題目上。雖然這次會邀請的經濟學家在
際學術界都享有很高聲譽,但由于選題的偏離,我感到有點失望。
大會指定給我的任務是評論一位世界級環境經濟學家robert repetto所寫的一篇論文:際貿易和持續發展。文章的主線是自由貿易較之各種管製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我雖然基本上同意這個觀點,但在對環境重要
的考慮上我深感發達
家和發展中
家存在著很大區別。對一個未能解決溫飽的人來說,強調環境保護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現在一些
際援助機構用發達
家的標准要求發展中
家,甚至在援助項目上附帶提出了必須滿足某些很嚴格的環境要求作爲條件,對此我在會上作了充分闡述,引起了熱烈討論。
十分有趣的是在會議之後,在亞行工作的我的一位朋友湯敏博士(和我共同主編了《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一、第二集,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駕車陪我去看了馬尼拉冒煙的山(smoking mountain)。這是一個在馬尼拉郊區用幾十萬噸垃圾堆成的山,方圓幾公裏。在山上居住著十幾萬貧民。菲律賓地熱帶,幾百萬噸垃圾在烈日照耀下,熏發出惡臭。熱量的積聚使垃圾自燃,許多地方冒出一柱柱黑煙,肮髒、惡臭加上高溫,使這塊地方成了人間地獄,普通人連一分鍾也不願在此停留,但馬尼拉有十幾萬人卻終年居住在這座山上。我們駕車經過時看到人們住在用垃圾裏的紙板、塑料布搭成的小棚裏,有的人追逐新裝運到的垃圾車,尋找可以換錢的被富人抛棄的金屬罐、廢紙、塑料和玻璃碎片。這塊地已在全世界聞名,被稱之爲“冒煙的山”。
作爲一名經濟學家,面對這樣一幅圖景,我不能不長時間地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如此嚴重的社會不公?馬尼拉又有許多宮殿般的高級住宅。有一位普通的富人,他家的客廳一次可以容納600人的宴會。菲律賓是美培養的民主櫥窗,可是“民主政治”……
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第二編 宏觀經濟(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