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著名的英主教對軍隊講話。他們正要前往戰壕作戰,其中只有少數人了解自己爲什麼被派往前方作戰。可是這位主教卻對他們大談“
際
善”以及“塞爾維亞在太陽下應有權占一席之地”。他們之中,半數的人連塞爾維亞是城鎮還是疾病都不知道。既然如此,他倒不如對精深的“星雲學說”發表一篇響亮的頌辭,反正效果是完全一樣,不過,在他講演中,倒沒有一個騎兵開溜,憲兵就站在每個出口上,防止他們逃掉。
我們無意貶抑這位主教,他是不折不扣的學者。在一群宗教人士面前,他很可能聲勢奪人,功力盡見,但對這些軍人卻失敗了,而且是全軍覆沒。何故?他不了解他的聽衆,也顯然不知道自己講演的確實目的,亦不知如何達成它,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使自己的演講具化。
那麼,講演的目的是什麼呢?如何使演講具化呢?我們就以林肯總統演說生涯裏一些具
的實例,來說明這些吧。
很少人曉得林肯曾經發明過一種裝置並獲得專利,這種裝置可將擱淺在沙灘或其他阻礙物上的船只吊起。他在自己律師辦公室附近的技工店裏,製造了這種器械模型。遇著朋友上辦公室來瞧模型時,他便不厭其煩地講解。這種講解的主要目的,便是說明情況。
當他在蓋茨堡發表不朽的講演時,當他做第一次和第二次總統就職講演時,當亨利·柯雷過世,他就其一生發表演講時,在所有這些場合裏,林肯的主要目的都在增強聽衆的印象,使人信服。
他對陪審團講話時,是想贏得有利的決定。在政治講演裏,是想贏得選票。他的目的,在這時便是獲得行動。
林肯在當選總統的兩年前,曾准備了一個有關發明的講演,他的目的是想使人們快樂,至少,那是他原先的目標,可惜沒有成功。他想做個通俗演說家,結果在這方面卻是挫折連連,有一次在某鎮裏甚至沒有任何人來聽。
可是他在別的演說上卻出名地成功,其中一些已經成爲人類語言中的經典之作。原因何在?主要的是他在這些演說裏曉得自己要達到的目標,並曉得如何使自己的演講具化。
許多講演者不注意使自己的演講具化,未能把自己的目標與講演對象的目標相配合,以致手忙腳亂,言語拙誤,招致失敗。
這裏有一個例子,一個美會議員曾在紐約馬戲場被觀衆吼叫、發噓聲,迫不得已而離開舞臺,因爲他很不明智地選擇了做說明
的講演。他告訴聽衆,美
正在如何備戰。
他的聽衆可不願意挨訓,他們要的是娛樂以及講演者本人的真實想法。他們耐心而禮貌地聽了他十分鍾、十五分鍾,希望他的講演快快結束。可是他不停地講,喋喋不休,講個沒完。耐心沒有了,觀衆不願再忍耐了。有人開始嘲諷地喝彩,其他人接著跟進,一刹那,就有上千人吹起口哨,吼叫起來,但這個講演者真是愚蠢,麻木到感覺不出觀衆的心情,仍在悶著頭繼續往下講,這下可惹惱了他們,于是一場混戰登場。觀衆的難忍,上升爲怒火,他們叫他安靜下來。于是,狂烈的抗議聲愈來愈大。最後,觀衆的號吼和憤怒淹沒了他的話語,二十尺以外他就無法讓人聽到了。所以他只有放棄,承認失敗,羞辱難當地退下。
請以他的事例爲借鑒,使自己講演的目的適合聽衆與場合,使自己的演講意圖和演講內容具化。如果他事先斟酌過自己的具
目標是否符合前來參加政治集會的觀衆的目標,他就不會慘敗了。
是否有方法可以具我們的演講目的和材料,使我們有最佳的機會,一揮便擊中我們的聽衆呢?
一九三○年,卡耐基口才訓練班在全各地開始受到歡迎。由于班級人數龐大,他便對學生的演說采取兩分鍾的限製。如果講演者的目標只在歡娛或說明,這個限製對講演便不造成影響。但是,等課程進展到要鼓勵聽衆采取行動的演說時,就不一樣了。若是采用老套,即序言、本文和結論的形式,這是自亞裏斯多德以來爲衆多講演家所遵循的組織型態,便會使激勵聽衆行動的講演無法施展。顯然,這時就需要一些新而不同的東西,以使學員能有個穩當的方法,在設定的兩分鍾裏得到結果,並獲得聽衆的許可。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卡耐基分別在芝加哥、洛杉矶和紐約舉行會議,向所有的老師請教。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在名牌大學演說系執教的,還有一些人在事業經營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一些人則來自正在快速擴展的廣告促銷界,卡耐基希望結合這些背景和智慧,想出演說結構的新方法,即一個合理的,能反映時代需要的,合乎心理學和倫理學的方法,以影響聽衆,讓他們采取行動。
皇天不負苦心人。從這些討論當中,終于産生了講演機構的“魔術公式”。他們開始在班上采用它,而且日後一直采用。這個“魔術公式”是什麼?其要點就是,一開始講演,便把你的實例的細節告訴聽衆,說明你希望傳達給聽衆的具意念。接著,以詳細清晰的言辭說出你的論點。然後,陳述緣由,也就是向聽衆強調,他們如按你所說的去做,會有什麼好
。簡而言之,這個“魔術公式”就是要使講演具
化。
這個公式非常適合當今快步奏的生活方式。講演人再不能沈溺于冗長、閑散的序論。聽衆皆由忙碌的人們組成,他們希望講演者以直率的語言,一針見血地說出要說的話。他們習慣于消化蒸濃了的新聞報導,使他們不必轉彎抹角便能直接獲得事實。他們都暴露于麥迪遜街節節進逼的廣告環境裏,這些廣告使用來自招牌、電視、雜志和報紙的一些有力、鮮明的辭語,把自身的信息一古腦兒全部具傾出。它們字斟句酌,沒有半點
費。利用這個“魔術公式”可以確定必能獲得聽衆注意,並可將焦點對准自己言語中的重點。它能避免羅嗦無趣的開場白,如:“我沒有時間把這場講演准備得很好,”或“你們的主席請我談論這個題目時,我在想,爲何他要挑選我。”聽衆對道歉或辨解不感興趣,不論其是真是假。
他們要的是能導致行動上具而實在的講演。
這個公式對于簡短談話非常理想,因爲其中有著某種程度的懸疑。當你在敘述時,聽衆都爲你的故事所吸引,但卻要等到兩分鍾或三分鍾的熱鬧時間接近尾聲時,才能曉得你講演的重點所在。要是希望聽衆照你的要求去做,這一招更必要了。講演者若是想要聽衆爲某一原因而慷慨解囊,假如這樣開口:“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來這兒要向各位每人收取五元錢。”包准不管用,衆人一定爭先恐後奪門而逃。可是,如果講演者描述自己去探訪“兒童醫院”的時……
卡耐基口才學三 使演講具體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