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商場三十六計第6計 “聲東擊西”上一小節]産行業中,本田、鈴木和亞馬哈是最大的3家生産企業,它們的産品占據了日本摩托車産品市場的98%以上的份額,號稱日本摩托車“三巨頭”。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亞馬哈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日本摩托車市場“霸主”地位的商業戰,在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頭行駛的摩托車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産品。但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于將注意力轉移到開發、生産轎車和向海外擴展上面,導致市場份額節節下降。而此時的亞馬哈感到擴展市場時機已到,便頻頻發起攻勢,意慾奪取日本摩托車市場的“冠軍”寶座。可惜的是,由于亞馬哈對市場判斷多次失誤,結果不但奪冠無望,連“老二”的位置也沒有保住。本田同亞馬哈打得難解難分,爲鈴木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鈴木曾因忙于開發輕型汽車而被亞馬哈奪去“老二”的寶座),亞馬哈再次淪爲日本摩托車三強之末。
龍虎之戰不相讓
這場本田—亞馬哈之戰的導火線是輕便摩托車。在這之前,摩托車大致可分爲3種類型:一種是警察或育比賽用的大氣缸運動型摩托車;第二種是當作交通工具的實用型摩托車;第三種是純粹用于消遣玩樂的娛樂型摩托車。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車生産企業發現,一種造型小巧、啓動方便、適宜于女
或白領人士通用的輕便摩托車很有發展潛力,便爭相開發,生産。
最早發現這一市場並推出産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歐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後又陸續推出了“查利50”、“羅密歐”等多款小型摩托車。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價僅爲63000日元的輕便摩托車,別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羅蘭的喝彩聲大做廣告,結果廣受女消費者的歡迎,十分暢銷,從而成功地迎來了一個所謂的“輕便摩托車時代”,一如我們眼下上海的助動車大流行。
亞馬哈對這一市場的判斷卻稍遜一籌,直到本田的輕便摩托車已經成爲日本女消費者的“寵兒”時,才猛然醒悟。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種“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穿裙子者不用跨
即能騎乘,售價爲6萬余日元,顯然是沖著本田來的,從此,本田和亞馬哈的摩托車市場爭奪戰拉開了序幕。
亞馬哈推出輕便摩托車雖然比本田晚了一步,但由于其産品的獨特,再加上借日本名演員大做廣告,打開局面還是成功的,在激烈的競爭中,雙方針對自己産品的安全
能大肆宣傳。本田說它的産品是跨
騎乘,刹車時能立即用腳著地,十分安全,暗指亞馬哈的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缺乏安全感;而亞馬哈亦不示弱,強調自己的産品“重心低,所以更放心”。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這時,由于本田開始注意力轉移到同美合資,在俄亥俄州建立本田工廠以及在意大利貝盧諾建立銷售中心上面,從而牽製了輕便摩托車開發的精力,使得亞馬哈産品長驅直入,在日本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節節上升。1981年,本田和亞馬哈在日本的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分別是近40%,相差無幾。
“再緊一步,我們就能趕上並超過本田,”亞馬哈社長小池久雄有成竹地說。
輕易獲勝使亞馬哈決策層出現了輕敵思想,不顧實際地提出了“建立年産400萬輛生産製,奪取市場首位”的口號,意慾擠走本田,獨霸日本的摩托車市場。
1982年,亞馬哈一舉投入300億日元,建成袋井第二工廠,爲建立年産400萬輛生産製打下基礎。
不識時務難成器
正當亞馬哈全力以赴、大規模地擴建工廠、提高生産能力、以實現年産400萬輛摩托車的目標時,本田已不再袖手旁觀,白白拱手相讓日本的摩托車市場了,而是重整旗鼓,實施反擊,不斷開發新産品,強化銷售網絡,意在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本田畢竟是日本的摩托車之王。1982年,本田摩托車的市場份額又回升到近50%,亞馬哈則降至32.8%,進入1983年,一升一降,兩者的差距更大。
本田的實力之強還現在開發新産品的能力上。1981年,本田推向市場的新品摩托車爲27種,1982年和1983年都是45種,每月總有3至4個新産品“亮相”。而亞馬哈1981年、1982年和1983年推出的新品種分別爲21種、27種、24種,明顯不及本田。這點連亞馬哈的技術開發人員也甘拜下風,“本田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建立“年産400萬輛敘利亞産製”實屬有勇無謀之舉,亞馬哈決策者沒有認真分析市場形勢,以及競爭對手本田産品市場占有份額下降的原因,在順利的形勢下缺乏冷靜的思考,一味追求産量,以致鑄成大錯。
8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進入低靡時期,社會購買力開始下降,亞馬哈提出增産口號不久,便出現過剩現象,但亞馬哈仍未醒悟。1980年至1981年間,亞馬哈的摩托車增産數量爲43萬輛,大大高于其他摩托車生産企業,大量的摩托車賣不出去積壓在工廠倉庫裏,工廠倉庫滿了怎麼辦?摩托車不同于汽車,可以置放露天,外露的儀表、發動機等日曬雨淋,極易生鏽。于是有人想出了借用農家的果倉庫來堆放的辦法,一時成爲一大新聞。當時人們估計積壓在工廠、銷售中心和農家倉庫中的亞馬哈摩托車將近100萬輛,這對年産220萬輛摩托車的亞馬哈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摩托車是時麾品,流行的季節賣不出去,待過了流行期後,其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更糟糕的是,亞馬哈並沒有從産品嚴重積壓現象引起警覺,沒有斷然采取大幅度減産措施,1982年的産量僅比1981年減少12萬輛,仍達200多萬輛,且削減的重點放在海外工廠。
當年日本的企業界評論說:“實際上在1981年底已見勝負了,可是亞馬哈覺得面子上挂不住,還是硬挺,反而加重了創傷。”
這場市場爭奪戰以亞馬哈的失敗而告終,亞馬哈付出的代價是沈重的。根據亞馬哈1983年4月做出的年度決算,當年的利潤只有2億日元,而上年同期是189億日元,已到了借債度日的地步,倉庫中堆積如山,多達上百萬輛摩托車最後亦只能作降價理。
1983年5月,亞馬哈終于作出減産、裁員和調整庫存的決定。當年削減産量30%,年産量降至150萬輛;解雇300個臨時員工;從生産流線上調離700個員工充實到銷售第一線去;停止招工兩年並開始削減管理層幹部。
當年日本企業界評論亞馬哈的這次慘敗爲“一將無……
商場三十六計第6計 “聲東擊西”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