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的三章 奠定了以後各章的基礎。作爲這種准備工作的首次成果,我們現在可以對企業家的利潤加以解釋了。步伐確實從容自然,爲使這一章 寫得簡短些,我甯願把本來應歸到這一章 的某些比較艱深的討論放到下一章 去。在那裏,所有盤根錯節的問題可以全盤加以論述。
企業家利潤是一種超過成本的剩余,從企業家的角度看,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所聲稱的那樣,它是一個企業的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盡管這一定義下得如此之膚淺,卻足以當作一個探討的起點。所謂“支出”,是指企業家在生産中的直接和間接支付。對此,還必須加上企業家花費的勞動所應得的適當工資;加上企業家自己擁有的土地的租金;最後,還要加上風險的額外酬金。另一方面,我並不堅持資本的利息應排除在這些成本之外。實際上,它應該包括在內。無論是以明顯的方式付出利息,還是——如果資本屬于企業家本人—一按照如同付給企業家工資以及付給他所擁有的土地以租金的同樣核算方式理。目前我們不妨就這樣來看待資本的利息,特別是由于許多理論家都把資本的利息置于與工資和地租相同的範疇之內。在本章之內,我聽任讀者或則按我們的解釋將資本利息一項略而不顧,或則承認其存在,按任何一種利息理論來理解,視之爲收入的第三種“靜態”分支,將它包括進企業成本之內。至于其
質及其所由産生的淵源,我們在這裏全不涉及。
根據對支出的上述定義,是否還含有超過成本的剩余呢?看來可能值得懷疑。因此,論證有剩余存在就是我們的首項任務。我們的解決辦法可以簡短地表述如下:在循環流轉中,一個企業的總收入(不包含壟斷因素的收入)剛好足夠與支出相抵。在該企業中,只有既不賺取利潤又不遭受虧損的生産者,他們的收入的特征完全可以用“經營管理的工資”一詞來加以表述。如果有“發展”,肯定要有新的組合,它必然較之原先的組合更爲有利,在此種情況下,總的收入將肯定大于總的成本。
爲了紀念我們正在探討的這個問題的最早的研究者勞德代爾,我將以生産過程的改進作爲起點,並且沿用那個曆時已久的關于動力織機的例子。由于龐巴維克對這個例子作過透徹的分析,因而這個例子更加受到贊許而值得引用。如果不說是絕大多數的,但可以說是許多的現代經濟生活的出人物的成就,蓋屬此類;特別是互18、19世紀的那個新時代顯示了人們在這個方向上的努力。誠然,在那個時期,我們看到在生産改革過程中應予區分的幾種職能,比今天更爲結合在一起。動力織布機的發明者阿克賴特式的人物,發明了新東西,並且與此同時,將它們付之應用。而當時他們並沒有今天我們的現代信貸
系可資利用。盡管如此,可是我希望我已經爲讀者鋪敘得夠多,以致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分析工具的最純形式來開始分析,而不需要更多的解釋與重複了。
事情于是成爲這樣:如果在一個其紡織工業只用人工勞動的經濟系中,有人看出了建立使用動力織機的企業的可能
,感到他足以克服創建這種企業的種種困難,並作出最終決定這樣幹。那麼,他首先需要有購買力。他從銀行借款來創辦他的企業。究竟是他自己來製造動力織機呢,還是他叫別的廠商按照他定下的規格來製造再由他來使用這些織機呢,倒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如果一個工人用上這種織機就能每天生産手工工人日産量的6倍,那麼,顯然地,只要具備下述三個條件,這家企業就肯定會得到超過成本的剩余,亦即收入大于支出之差。首先,當新的供應量上市時,産品必定不落價,或者即使落價,但其跌落程度卻不致使現在每個工人的較大産量所帶來的收益大于原先手工工人的較小産量所帶來的收益。其次,動力織機的每日成本必須或則低于裁減了的五名工人的工資;或則低于減去可能的産品價格下跌數額,再減去開機器所需的一名工人的工資之後的産值余額。第三個條件是對其它兩個條件的補充。那兩個條件,包括看管織機的工人的工資,以及爲購置織機所支付的工資與地租。到目前爲止,我們假設這些工資和地租的行情
于企業家想出計劃要使用動力織機之前的狀態。如果他的需求相對地小,這樣假設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使用勞動力和土地的價格就會由于新的需求而上漲。其它的紡織企業初時仍然繼續生産,從而必需的生産手段還不致于直接地加以縮減;但對整個紡織工業來說,則一般是要加以縮減的。這是因爲生産手段的價格會上漲。因此,實行革新的企業家必須預見並估計到他出現後生産品市價的上漲,從而在他的核計中也許不只是按原先的工資和地租來計算,而必須再加上一個適當的數額,爲此要減去的項目裏還有一個第三項。只有把所有這三種變化都考慮進去而做到收入超過支出時,才會有超過成本的剩余。
實際上,這三個條件實現過無數次。這證明了超過成本的剩余的可能。不過,這三個條件顯然不一定經常能實現。當其不能實現,而這種前景又被預見到之時,新的企業就不會興辦了。如果沒有預見到這三個條件不能夠實現,那就不能得到剩余,甚至還要賠本。可是,如果這三個條件實現了,那麼,所獲剩余事實上就是一種純利潤。因爲織機,比起利用織機中所包含的同等勞力和土地服務,並采用原先的方法來生産時,能夠生産出更多的物質産品;雖然在生産品及産品價格保持固定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生産方法仍可使生産照舊進行而不致發生虧損。而且,我們的企業家只要付出代價就可以獲得織機——我們略而不談織機取得專利權的可能
,因爲不進一步涉及這個問題,道理將更爲好懂。于是,收入與支出之間就出現了差額。這個收入決定于價格,這些價格就是原來單獨用手勞動時的均衡價格,亦即成本價格。這個支出在現時改用了動力織機以後,就單位産品而言,要比其他企業小一些。這個差額,一時不會由于我們所論究的這位企業家的出現,從供求方面引起價格變化,而告消失。這一點是如此的明顯,我們此刻無須更嚴密地去加以闡明。
但是,現在來到了戲劇的第二幕。魔法被識破了;于是在誘人的利潤的刺激下,新的企業連續出現。整個行業的全面改組發生了,與此相連:産量日增,競爭趨烈,過時企業日漸淘汰,工人日益可能被解雇,如此等等。我們以後將比較仔細地研究這個過程。現在只有一事讓我們感興趣,那就是,這個過程的最終結局必然是一種新的均衡形勢,在其中,有了新的數據,成本規律重新……
經濟發展理論第四章 企業家利潤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