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認識經濟論>總序

《認識經濟論》總序

經濟類作品

  “在人類曆史上從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像即將結束的20世紀一樣發生了如此重要和迅速的社會 轉型變化。”(peter f.drucker,1992)在這個重大的轉型變化中,出現了許多以前人們 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需要重新認識的重大問題。 人類對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認識就是其中之一。

  一、知識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

  在1929~1933年大蕭條的年代中,許多專家學者開始思考經濟危機産生的原因和保持經 濟持續增長的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出現快速增長。但是,各guo政府爲如何避免經典經濟理論預言的周期xing經濟危機憂心忡忡。然而,預言中的周期xing經濟危機非但沒有發 生, 相反,以西方發達guo家爲代表的世界經濟出人預料的持續增長,美guo1950~1960年增 長 率平均達到3%~4%,1948~1984年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2.5%。在東南亞金融危機頻頻發生,歐洲經濟增長緩慢,日本經濟困難重重的時候,美guo經濟在近幾年來卻一直健康和持續地發展。在過去的3年中, 美guo的高技術産業占guo內生産總值的27%。1996年,美guo信息業占guo內生産總值的33%。 1997年上升到40%。1997年5月,美guo經濟學家艾裏克·普利在《時代周刊》發表 的文章《好得令人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lieve)一文中認爲,美guo經濟和社會狀況 達到了25年來的最好狀況。經濟持續7年增長,失業率低于5%,通貨膨脹率穩定在3%左右。消費者的信心恢複到8年來的最高shui平。

  實際上,早在90年代初,人們都在議論世界經濟走向衰退,特別是1991年,美guo經濟出現了負增長。這使得更多的人認爲,世界經濟在衰退的說法是事實。甚至有些經濟學家在議論,美guo人要做好應付大蕭條的准備。但是,到了1994年底,美guo的經濟增長出人意料地達到4%。不僅如此,還出現了“一高兩低”,即一方面高增長,一方面低通脹,批發價格指數僅上升1.7%,消費品價格也只上升2.7%;另外還有低失業率,低于6%,是14年來的最低shui平。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美guo經濟扣除通貨膨脹後增長了4%。1997年第一季度經濟增 長率達到5.6%,成爲9年來的最佳季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擔心的經濟衰退和蕭條不僅沒有出現,反而出現了“神奇的持續增長”。1948~1984年美guo勞動生産率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 1981~19 94年工業化guo家仍然在繼續增長,僅僅出現增長的波動。這種情況使人感到,似乎經濟危機的周期被抹平了,危機的周期變成了高低的波動,變成了經濟發展的節奏。人們不禁要問,這 是爲什麼?

  經濟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將1948~1984年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代入公式進行計算,發現美guo實際經濟增長大大高于理論計算出來的增長,也就是說,實際的增長比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所應該帶來的增長大出66%! 日本對1952~1961年的經濟增長進行了類似的計算,同樣 發現,增長中多出來的66%無法解釋。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分析,結論是,那些額外的增長來自技術和教育。所以,在經濟增長因素中又增加了一項測算指標:技術進步指數。

  早在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的保羅·羅莫教授就提出了經濟增長四要素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將知識作爲經濟增長的更重要的要素。他認爲,第一,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收益;第二,知識需要投資;第三,知識與投資存在良xing循環的關系,投資促進知識,知識促進投資。他的四要素理論把知識分解爲兩個可量度的要素,即:1,人力資本(以受教育年限衡量);2,新思想(用專利衡量);3,資本;4,非技術勞動力。這四個要素構成了新的經濟增長的四要素。其中,知識最爲重要,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他認爲,在傳統的物質經濟形態中,人類利用的資源是自然資源,比如鐵礦等。但是,這種資源的特點是越用越少。“而在知識經濟形態中,人類創造財富的資源是知識,而這種資源的特點是越用越多。前者chu于遞減的狀態,而後者chu于遞增的狀態。物質世界的特點是效益遞減。遞減的效益是客觀物質短缺的結果。在我前面談到的客觀物質和思想之間的各種差別中,最重要差別就是思想是不會短缺的, 發現思想的過程不會出現收益遞減效應。 ”(paul romer,1994)

  90年代初, 世界級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新作 《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 t society)中指出,知識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爲核心的社會,自立資本已經成爲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人成爲社會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世界上沒有貧窮的guo家,只有無知的guo家”,“知識的生産率將日益成爲一個guo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 因素”。

  二、人類對知識的重新認識

  1997年初,oecd(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關于“1996年科學技術和産業展望”的報告中提出了“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的概念。該報告指出,“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即簡稱爲“知識經濟”ti現于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知識是經濟的發展核心。 椐估計,oecd的成員guo 的知識經濟在這些guo家的guo內生産總值中已經占據50%以上。

  當前有關知識經濟範疇的概念提法有許多,如:“知識經濟”、“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時代”和“知識社會”等等,此外相近的還有“信息時代” 、 “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等,最近guo際上還出現了有關“新經濟和新經濟學” 的爭論 。這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在看待人類21世紀即將面臨的一種暫新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同時也反映了知識經濟在理論上尚未形成成熟的ti系。事實上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可以追述到50年代,涉及的學者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等。 根據知識經濟對知識結構的研究,人們把 知識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可編撰的”知識(codified knowledge),一類是“意會的”知 識(tacitknowledge) 。我理解,可……

認識經濟論總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總序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