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白銀資本第五章 橫向整合的宏觀曆史上一小節]亞大陸的不平衡流城
斯廷斯加爾德還指出,貝利(c.a.bayly)也發現“東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曆史學明顯地出現相似的模式,而作者們往往並不知情,否則就能夠幫助他們分辨出這種超出歐洲帝的18世紀危機的原因”(steensgaard1990c:22,轉引貝利的話。但沒有注明出
)。
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塔爾。阿裏認爲;
難道所有這些現象都純屬巧合嗎?在我看來,肯定同一命這恰恰在同一時間征服了印度和伊斯蘭的廣大世見但又歸因于各個地區的完全不同的(或者說各種混雜的)因素,這似乎有些強辭奪理。即使我們的探索最終一無所獲,我們也應該看一看是否能發現造成這些穩定程度不等的帝統統瓦解的某些共同因素。(ah1975:386)
第6章將討論爲什麼阿裏認爲這些現象不是巧合,我的解釋是什麼,與阿裏的解釋有何不同。我還將考察“東方的衰落”和“西方的興起”的原因和後果。不過,在考慮這個重大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爲此奠定一個基礎,先來探究喬杜裏、斯廷斯加爾德、達林和阿裏提出的上述問題和建議。在利用弗萊徹提出的橫向整合的宏觀曆史時,他們還能成爲我們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向導。
近年來,有些學者在橫向整合的曆史方面進行了創新的嘗試,其中包括戈德斯通(1991a,b),一些研究“17世紀危機”的學者,研究康德拉捷夫周期的莫德爾斯基和湯普森(1996),馬克·梅茨勒(199),吉爾斯和我(frankandgills1993)。下面我們對其中一些嘗試作一簡略的評述。
2.研究橫向整合的宏觀曆史
(1)人口一結構分析
戈德斯通(1991)的“人口一結構”分析是沿著這個方向所作的一個創新嘗試。他考察了近現代世界曆史上幾個時期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尤其是17世紀40年代中明代帝
、奧斯曼帝
和英
的政府崩潰或內亂。他證明在整個歐亞地區有一種普遍的和重複的周期共振,但是他的人口一結構分析幾乎沒有涉及
際進程,而是僅限于“民族的”周期
經濟進程和其他經濟進程,他還特別否定任何世界範圍的通貨流動進程。戈德斯通解釋說:
我的基本結論極其簡潔。這就是,從1500年到1800年,歐洲、中和中東的周期
的政府崩潰乃是一個基本進程的結果。……最主要的趨勢是,在相對固定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背景下,人口增長導致了物價變動、資源轉移以及農業一官僚製
家難以應付的社會需求的增加。
與其他一些批評者不同,我認爲戈德斯通的長時段人口一結構解釋是令人信服的,至少值得重視和進一步探討,但是,他把‘17世紀危機”普遍化的說法則需要商榷。我曾寫過肯定的書評(1993b),下面還會談到我的一些批評意見。我對他否定短時段的貨幣因素的說法提出質疑,在我看來,這些因素完全能夠配合甚至強化他所分析的長時段的結構一人口因素。
(2)有一個“17世紀危機”嗎?
人們對所謂的“17世紀危機”作了大量的思考、討論,也作了某些分析。有許多著作都論述了它在歐洲的情況或起源。關于“危機”的准確起迄時間,它是否超出大西洋經濟的範圍,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它是否可能與一個“小冰河時期”有關等等這樣一些問題至今還是有爭議的。因爲這個危機包括根食歉收和饑荒、扶病機、以及經濟蕭條和政治動蕩。有證據顯示,在從1620年到1690年的17世紀的70多年間,在某些時候——但不總是同樣的時候——在歐亞的許多地方,尤其在日本、中
、東南亞、中亞和奧斯曼帝
發生了氣候、人口、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危機。
另外,戈德斯通(1991a)准確地指出,在16世紀,人口急劇增長,但糧食生産並沒有相應的增長,結果至少在明代中(164年)、奧斯曼帝
和英
結構危機和政治動亂,甚至導致政治崩潰的局面。在歐洲,整個地中海地區,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衰落了。
在此有必要重新考察“17世紀危機”是否具有世界,尤其是否包括亞洲在內,是否真的長達一個世紀之久,至少是否長達半個世紀。換言之,“危機”是否基本上局限于歐洲(但是,尼德蘭此時卻在經曆“黃金時代”)以及其他某些地區;亞洲的危機有多長時間,是什麼
質?這些問題及其答案對于我們的研究之所以十分重要,有如下原因。首先,任何橫向整合的宏觀曆史研究都必須考察這個時期,不僅是進行一個重要的個案研究,而且也因爲它能揭示什麼經濟力量在多大程度上同時在世界各地起作用。如果危機真的是全球
的,要麼是因爲世界
周期的下降‘b”階段(康德拉捷夫的術語)在起作用,要麼是或者同時是因爲像許多人所主張的那樣,歐洲已經在世界經濟中具有足夠大的影響力,能夠把世界其他地區一起拉下
。如果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亞洲有這種危機,那也就意味著歐洲的事件還沒有這種足以影響世界經濟的分量,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17世紀的世界危機。
這個問題的論證對于我們研究之所以十分重要,另一個原因是,這將使我們能夠在下一章裏考察1400年從亞洲開始的和1450年從歐洲開始的“a”階段上升持續了多長時間。而這又將使我們能夠考察吉爾斯和我(1992;1993)提出的五百年長周期運動是否持續到近代早期。這方面的證據和論證也將在第6章的分析中起重要作用:爲什麼“東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興起”(阿布一盧格霍德的說法,1989:388)。進一步說,“17世紀危機”存在與否的證據將提供必要的背景,使我們能夠考察被確定在廠世紀範圍內的危機的時間長度、類型和質。我特別關注1640年前後20年的危機,並在下一節裏加以討論。
世界的“17世紀危機”存在與否或波及範圍的問題早就成爲某些人、尤其是《現代亞洲研究》雜志(1990)一些文章考察和討論的對象。阿謝德(adshead1973:272)提出了中
17世紀總危機的論點。他認爲:“歐洲的危機實際上在世界範圍産生了反響……不僅影響了歐洲,而且也影響了伊斯蘭世界和東亞。”由此人們提出並考察了一些相關的問題:17世紀是否有一場普遍持久的危機?答案看來是否定的。在多大程度上有一場持續的危機,它波及什麼地方,在世界或亞洲大部分或許多地區是否有這方面的證據?答案看來是否定的。在世界若幹地區,包括……
白銀資本第五章 橫向整合的宏觀曆史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