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何,不論何時,
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與勤奮總是成正比例的,財富就隨著這些因素而增進或減退;但是個人的勤奮與儉約、創造與進取,如果沒有內政上的自由、適當的公共製度與法律、
家行政與對外政策,尤其是
家的團結和權力這些方面的支持,就決不會有任何重大的成就。
曆史到向我們指出的就是社會與個人力量及條件之間起著交互作用的這種動人過程。在意大利與漢撒城市、荷蘭與英
、法
與美
,我們所看到的是個人生産力,因此也就是個人財富,隨著所享受到的自由以及政治與社會製度的完善程度作比例的增長;而另一方面,自由與政治社會製度,反過來又從個人的物質財富與生産力取得了進一步進展時所需的要素與動力。英
工業與權力的增長,只是從英
的
家自由奠定實際基礎的時候才真正開始的;而威尼斯、漢撒城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業與權力的崩潰,是與自由的喪失同時發生的。缺少了自由製度以後,公民個人方面無論怎樣地勤奮、儉約、富于創造能力和智慧,也不能有所彌補。曆史還教導我們,個人的生産力大部分是從他所
的社會製度和環境中得來的。
自由、智力與教化在家力量上的影響,因此也就是在
家生産力與財富上的影響,顯示得最清楚的是在于航海事業多就這一點來說,再沒有別一事業能比得上它的。在一切事業的經營中,最需要活動力、個人勇敢精神、進取心和忍耐精神的就是航海事業,而這些條件只有在自由氣氛下才能滋長。無知、迷信以及偏私、怠惰、怯懦、軟弱這些缺點在任何事業中都是要産生不利後果的,但特別是航海事業;在這一事業中,不可缺少自信心這一點,其重要程度,也是沒有一個別的事業可以比得上的。因此被奴役的人民而能在航海事業上占有卓越地位的例子,曆史上就找不出一個。印度人、中
人和日本人的努力,一向就嚴格限製在運河及內河運輸與沿岸貿易。古老的埃及對海上運輸所以抱憎嫌態度,也許是由于僧侶和君主們的深恐由此會助長自由與獨立精神。古代希臘最自由、最進步的城邦同時也就是在海上最有勢力的,它們的自由喪失以後,海軍力量跟著也就不複存在,雖然曆史上對于馬其頓王敘述了許多陸上的戰績,但關于海上的勝利卻一無所聞。
羅馬人是什麼時候在海上最有勢力,他們的艦隊是在什麼時候銷聲匿迹的?意大利是什麼時候曾在地中海上獨斷獨行,又是從什麼時候起連它自己的沿岸貿易都落入外人之手的?西班牙的海軍之被宗教法庭判死刑,還遠在英
與荷蘭的艦隊執行這一命令之前。商人寡頭政治在漢撒各城市得勢以後,權力、進取精神就跟漢撒同盟
離了關系。
西屬尼德蘭只有沿海幾個省是得到自由的,至于屈服在宗教法庭勢力之下的那幾個省連內河航行的自由都沒有。英艦隊在英倫海峽戰勝了荷蘭以後,到現在已據有海上霸權,實際上由于自由精神的發揚,早已決定了這樣的形勢;然而荷蘭人直到今天還保有很大一部分商船,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船已幾乎完全消滅。在法
專製君主下,一位有幹才的大臣的想建成一支艦隊的個人努力,總是勞而無功,因爲建成的艦隊總是逃不了毀滅的命運。
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法的航海業和海軍勢力在日益增長中,這又是什麼原故呢?美
的獨立還剛剛開始,我們就看到它同它母
的強大艦隊展開了鬥爭。但是中美和南美各
的情形又怎樣呢?只要它們的
旗沒有在海面上到
飄揚,它們的共和政
效能就很難加以信賴。得克薩斯的情形和它們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對照,這個地區還沒有獲得充分的政治生活,就已經想在海王領域內占一席地。
但航海事業不過是一個家的工業力量的一部分,這個部分只有與其他的輔助部分結合在一起,才能發展起來,達到重要地位。無論何時何地,只有工業已達到了高度發展狀態,航海業、
內和
外貿易、甚至農業本身,才會發展起來。如果說自由是航海發展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那麼要發展工業力量,要提高一個
家的整個生産力,自由這個條件又將更加不可缺少到什麼程度?一個富裕的、工商業發達的
家,而同時它卻並不享有自由,象這樣的情況,曆史上還未見過。
無論何的工業,首先帶動的總是河流、公路、鐵路等等運輸工具的改進,這是使農業方面、文化方面獲得進展的基本要素。
曆史告訴我們,技術和商業是會從這一個城市移轉到另一個城市,從這一個家移轉到另一個
家的。它們在本上受到了迫害、壓製,就會逃避到別的城市、別的
家,在那裏尋求自由、安全和支持。它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希臘和亞洲移轉到意大利,從意大利移轉到德意志、法蘭德斯和布拉奔,再從那些地區移轉到荷蘭和英
的。無論何
,驅逐它們的總是理
的缺乏和專製虐政,吸引它們的總是自由精神。假使不是由于歐洲大陸各
政府的愚昧無知,英
就很難達到掌握工業優勢的地位。就我們德
所
地位來說,與其抱著守株待兔的態度,靜侯著別
由于政策失當,把它們的工業驅逐出境,使這些工業不得不流亡到我們這裏來尋找避難所,不如不要等待這樣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而主動提供對工業的有利條件,邀請它們到我們這裏來安家落戶,這樣做不是要聰明得多嗎?
固然,經驗告訴我們,風力會把種子從這個地方帶到那個地方,因此荒蕪原野會變成稠密森林;但是要培植森林因此就靜等著風力作用,讓它在若幹世紀的過程中來完成這樣的轉變,世上豈有這樣愚蠢的辦法?
如果一個植林者選擇樹秧,主動栽培,在幾十年內達到了同樣目的,這倒不算是一個可取的辦法嗎?曆史告訴我們,有許多家,就是由于采取了那個植林者的辦法,勝利實現了它們的目的的。有許多孤立的自由城市,小型的共和邦,或這類城市與小邦的同盟,雖然領土有限,人口不多,兵力也很微薄,但是由于具有蓬勃的自由意志,在地理位置以及環境與機遇方面獲得便利,它們早在那些大的君主
之先,就已由于工商業的發達而欣欣向榮;它們由于與這些大
的自由通商關系,向它們輸出工業品,換回農産品,在財富和力量上獲得了高度發展。威尼斯、漢撒城市、比利時和荷蘭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這種自由貿易製度,對于同這些範圍較小的家發生商業關系的大君主
自身,在開頭時也是同樣有利的。這些大
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在社會製度方面還沒有充分發展,在這樣情況下自由的;這個時候外
商人具有……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0章 曆史的教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