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2章 生産力理論與價值理論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2章 生産力理論與價值理論

經濟類作品

  亞當·斯密把他的名著命名爲《guo家財富的xing質和原因的研究》。這位流行學派的創立者在這裏所表示的是一種雙重觀點;guo家經濟同各個人的私人經濟一樣,是應當在這種雙重觀點下來考察的。

  財富的原因與財富本身完全不同。一個人可以據有財富,那就是交換價值;但是他如果沒有那份生産力,可以産生大于他所消費的價值,他將越過越窮。一個人也許很窮;但是他如果據有那份生産力,可以産生大于他所消費的有價值産品,他就會富裕起來。

  由此可見,財富的生産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個人如此,拿整個guo家來說,更加是如此(例如,guo家是不能僅僅靠著收租過日子的)。德guo過去每一個世紀總要受到疾病、饑荒或內讧、外戰的摧殘,但是它總能保持住大部分的生産力,因此每次受到打擊以後,總是能很快地恢複到一定程度的繁榮。西班牙原來是既富且強,不過是備受專製和佰侶勢力的折磨的,雖然它的guo內環境比較地和平,但是總不能擺tuo貧困,而且越陷越深。照耀著西班牙人的還是同一個太陽,他們所據有的還是同樣的領土,礦藏還是同樣豐富,他們還是與美洲發現以前、與宗教法庭成立以前同樣的人民;但是這個guo家逐漸喪失了它的生産力,因此日趨貧困。美guo在獨立戰爭中喪失了無數資財,但是它贏得了獨立以後,生産力有了無限提高,只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它在和平以後短短幾年之內,就在財富上獲得了空前大規模的增長。如果我們把法guo在1809年與1839年的情況作一對比,後者的有利情況要勝過前者多少倍!盡管如此,法guo在這一過程中卻喪失了歐洲大陸很大一個地區的主權,遭到了兩次破壞嚴重的侵略,付出的戰費和賠款達數十億法郎。

  象亞當·斯密具有這樣明徹理解力的一個人,說是會完全不理會到財富與財富原因之間的差別以及這類原因對guo家狀況的莫大影響,那是不可能的。在他那部書的緒言裏,他曾明白、剀切地這樣說:“勞動是任何guo家財富所由産生的泉源,要增加財富,依靠的首先是勞動的生産力,也就是guo家所一般使用的勞動的精巧、熟練和鑒別力程度,其次是從事于生産勞動者與不從事于生産勞動者的人數的比例。”由此可見,斯密對于guo家狀況主要決定于生産力的總和這一點,看得何等清楚。

  但是,使完整的科學端端正正地從個別思想家的腦海裏一下子湧現,看來並不是造化的計劃。斯密顯然完全被重農學派的世界主義觀念、“普通自由貿易”和他自己的偉大發現“分工”迷惑住了,所以對于生産力對guo家的重要意義這一點不再能有深切ti會。不管他著作的其余部分對科學作出了多大貢獻,他似乎認爲“分工”這個概念是他思想上最卓越的一點。他是打算靠了這一點使他的著作問世以後能哄動一時,使他自己能揚名後世的。

  他是深通世故的,他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不論哪一個,如果有一粒寶石要出賣,把它埋在一袋小麥裏帶到市場總不是最好辦法,雖然小麥是極有用的;聰明的辦法莫過于把這粒寶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他是廣有閱曆的,因此他不會不懂得,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他的書出版時,他在政治經濟學方面所chu地位就是這樣),如果在登場第一幕就顯一下身手,博一個滿堂采,那未後來幾幕即使平平而過,也比較地容易獲得諒解;他是蓄意要把分工原則作爲書中的緒言與讀者見面的,斯密的打算沒有落空,他那部大作的開宗明義第一章就使他站穩了腳步,成爲經濟學權威。

  但是在我們方面卻深信我們能夠證明,正是要把“分工”這一重要發現擺在顯著地位的這種熱情,妨礙了亞當·斯密,使他不能深入探討“生産力”的思想內容,使他不能用更完善得多的形式來表達他的學說——雖然“生産力”這個名詞在他的緒言裏並不是沒有露面,以下也常常見到,但只是偶然提及的。雖然他自己曾清楚地看到,也曾明白表示,勞動生産力主要決定于完成勞動時的技巧與鑒別力程度,但是由于他對“分工”概念的過度重視,就顯然趨入了歧途,把勞動本身看成是guo家財富的”泉源”。我們要問,如果一種現象,它本身就是許多深一層原因的結果,而我們卻把這種現象說成是起因,這難道可以認爲是科學的推理嗎?毫無疑問,一切財富總是由腦力和ti力(勞動)得來的,但是並沒有理由說是由這一事實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結論;因爲曆史告訴我們,曾有許多guo家,它們的guo民盡管克勤克儉,還是不能免于貧困,有些guo家由貧窮落後的地位進入富強,有些則由富裕與幸福的狀況淪入貧困,凡是對這樣的演變想試究一下原因的,當他聽到了勞動造成富強、怠惰造成貧困的道理以後(其實所羅門王在亞當·斯密之前早就提出了這一點),總是不禁要再問一下,勞動的起因是什麼,怠惰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說財富的起因是勞動,說得與事實更近一些,也就是起因于人的頭腦和四肢;于是接著就發生了這樣一個問題,促使頭腦和手足從事生産、從事于這類活動的是什麼?我們說,這是對個人有鼓勵、激發作用的那種精神力量,是使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可以獲得成果的社會狀況,是個人在努力中能夠利用的天然資源;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當一個人感到必須爲未來作准備時,他對于這一點看得越清楚,他的智力和感情對他所起的激勵作用就越大,從而促使他要爲與他關系最密切的qin人謀未來的安全,提高未來的幸福生活;他如果從少年時起就慣于作遠慮,慣于積極活動,他在這方面的習慣越鞏固,他的高尚感情就越加發展,身心就越加獲得了鍛煉;他從小所看到的榜樣越好,他利用他的身心力量以改善他周圍情況的機會就越大;他的正當活動所受的束搏越少,已往努力的成就越大,所獲得的成果越鞏固,他的有組織、守紀律的活動就越加能夠博得社會的同情和尊敬,他的心情由于偏見、謬論、迷信、無知等而受到的打擊也越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身心力量對生産目標將作更大的發揮,將獲得更大的成就,對于他已有的勞動成果也將作更加圓滿的利用。但是所有上述這些方面,主要還是有賴于個人所chu的社會狀況的。談到社會狀況,這就是說,科學與藝術是否發達;公共製度與法律對于宗教品質、道德和才智、人身和財産安全、自由和公道這些方面是否能有所促進;guo內的物質發展、農工商業這些因素是否受到一視同仁的、相稱的培養;guo家是否有足夠強大的力量,……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2章 生産力理論與價值理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2章 生産力理論與價值理論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