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學派發現了它稱作“分工”的那個自然法則,這一光榮是屬之于它那大名鼎鼎的創立者的;但是不論亞當·斯密或他的任何後繼者,對于這一法則的主要本質或特征都沒有能作徹底研究,都沒有能把它最重要的後果追究到底。
“分工”這個說法是有些欠明確的,勢必由此發生錯誤或模糊的見解。
如果一個野蠻人在同一天裏打獵或捕魚、砍伐樹木、修補屋子、製箭、製魚網、製服,這是“分工”;但是在製針工業的不同
作中由十個人分司其事(象亞當·斯密所曾舉示的一個例子),也是“分工”。前者是客觀的分工,後者是主觀的分工;前者阻礙生産,後者則促進生産。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一個例子指的是同一個人把他的工作劃分了一下,以便完成各種事物,後一個例子指的是幾個人分擔一種事物的生産工作。
但是兩種動作也都可以說是工作的聯合,這樣說也是同樣正確的;那個野蠻時代的人是把各種工作結合在他一個人的身上,而製針業的情況是把各個人結合起來從事于同一生産工作。
流行學派所據以說明社會經濟中這樣重要現象的自然法則,它的主要特征顯然不只是分工,而是若幹個人之間不同商業動作的劃分,同時也是各種活動力、智力和力量爲了共同生産而進行的聯合或結合。這類活動之所以具有生産,不單單是由于“劃分”,主要還是由于“聯合”。亞當·斯密自己未嘗不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說:“就是社會中最低級成員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出于許多個人共同勞動與協作的結果。”他已經這樣清楚地說到了這一點,但是對于聯合勞動這一觀念終于沒有能試究到底,這是多可惜的一件事!
讓我們再回到亞當·斯密爲了說明分工好而舉示的製針業那個例子。在製造過程中,十個人聯合起來比各人單幹時産量不知要大多少倍,如果我們檢查一下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時就可以發現,這種在商業動作上的劃分,要是沒有生産力向著一個共同目的時的聯合,在生産上能發生的推動作用就很小。
要産生充分推進生産這樣一個結果、各個人就必須在肉上、精神上共同協作,並且在一起工作。從事于針頭
作的人,如果要使他有把握他的勞動力不致于白費,則對于從事于針尖
作的另一工人的協作,必須毫無疑慮。從事于這一工作時,各方面的勞動之間必須有適當的比例,工作時彼此之間必須盡量靠近“他們之間的共同協作必須有保證。假定擔任這一工作的十個工人並不住在一
,而是各居一
,那麼由于戰爭、運輸方面發生的障礙、商業恐慌等等,他們之間的協作就不免要時常中斷;在這樣情況下,生産成本要增加多少,分工的利益要減低到怎樣的程度,其中有一個
離了協作範圍時,其余的人豈不是都要陷于失業狀態?
流行學派由于只把動作劃分這一點認爲是這一自然法則的唯一要素,結果法則的應用範圍只是限于各個工廠或農場,這就發生了錯誤;它沒有看到這一法則的作用特別擴及于整個工農業力量,擴及于整個家經濟。
製針業要靠了各個人生産力的聯合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無論哪一種工業,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切工業生産力的聯合,才能獲得發展。例如要使一個機器製造廠能夠順利進行工作,必要的條件是要使它能夠向礦山和金屬冶煉廠買到必要的原料,各種各樣需用機器的工廠要願意向它購買出品。沒有了機器製造廠,一個家遇到戰爭時,就會面臨喪失大部分工業力量的危險。
同樣的情況,就一個家整個工業與農業相互間的關系來說,它們彼此之間所
的地位愈接近,雙方物資交流時所受到的障礙愈少,則共同發展的機會愈大。當遇到戰爭、
際爭端、商業恐慌、農業歉收等等事變時,這種在同一政權下的工農協作的利益是非常明顯的,它的明顯程度並不亞于製封業中許多個人在同一個屋子裏協力工作的利益。
斯密斷言,最能適用分工的是工業,農業就要差些。在斯密的心目中,只有各個工廠和各個農場。他沒有想到把他的原則擴大到整個市區或省區。假使各市各省能夠專心致志地,或者至少主要地,從事于在自然條件上最適宜的那些農業部門的生産,那麼商業行爲的劃分與生産力協作的影響,這時就表現得格外突出。有些地區宜于種麥種麻,有些宜于栽培葡萄和各種果品,還有些則宜于培養森林,進行畜牧,等等。假使每個地區各自專門從事于它在自然條件上最適宜的那些生産事業,然後把它特有産品的剩余部分,向別的地區交換那些地區所宜于生産的那些生活必需品和原料,這樣做比每一地區對一切生産事業不分好歹樣樣都來的辦法,在人力和地力方面可以獲致更大的利用,可以獲致大得多的生産效果,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象這樣的商業行爲的劃分,象這樣的在農業方面的生産力的協作,只有在一切工業部門都已達到了最高度發展的家才能實現。因爲只有象這樣的一個
家,對于種別繁多的産品才會有巨大需要,或者說,對于
産的剩余部分才會有數量既大且又穩定的需要,從而使生産者可以有確切把握,他的剩余産品不論數量多少,總可以在本年或至少在下一年按照適當價格
售;只有這樣一個
家“才會有足夠的資本投放于
內農産品的收購與貯藏方面,才會在有利的情況下對鐵路、公路、內河、運河等運輸方面作巨大改進;也只有在運輸設備方面有了徹底改進的情況下,各市各省才能把它特有産品的余額盡量運銷到其他各地區,甚至最遼遠地區,向後者換回它所缺乏的産品。如果人人都力求自給自足,交換的機會就很少,也就不需要代價高昂的運輸設備了。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工作的劃分與個人力量方面的協作,如何促使生産力首先在各個工廠開始增長,然後擴大到整個統一家。商業行爲劃分得越細致,工人結合得越緊密,整個團
獲得各個人的協作越有保障,則工廠的發展越有把握。
家工業的一切部門都有了發展時,各個工廠與工業的其他部門結合得越密切,則各廠的發展也越有把握。在一切工業部門發展下的工業力量,同農業在地區上、商業上、政治上結合得越密切,則農業生産力越加增長。工業力量有了這樣的發展以後,在農業生産中商業行爲的劃分與生産力的協作,也將作等比例的發展,從而使農業達到最高度完善階段。因此凡是一個
家,既培養了在它領域以內工業的一切部門,使工業達到了高度完善階段,又擁有廣大疆土和充分發展的農業,使它工業人口在生活必需品和原料方面的需要,絕大部分可以由本
供應……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3章 國家商業動作的劃分與國家生産力的聯合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