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人是能生産的,這不僅是由于他能直接生産産品或創造生産力,而且是由于他能創造生産誘因、消費誘因或生産力形成的誘因。
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首先是對人類精神意志的趨于高尚純潔、對社會的生産力發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藝術,事先必須具有購得它的物質手段,因此藝術家對于物質生産、對于節約行爲也是具有提供誘因的作用的。
書籍和報刊由于能傳布知識,就對精神與物質生産發生了作用,但要獲得這些東西是需要代價的,因此就它們所提供的享受來說,也是對物質生産的一種誘因。
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是在精神上提高社會;試看做父母的爲了能有足夠資力使他們的子女獲得優良教育,化費著多大的氣力!
試看在精神與物質生産這兩個方面,有多麼廣大的活動是出于一種動機,要想置身于上流社會!
我們可以往在一所別墅裏,也可以同樣地住在一個木板搭的小屋裏,我們化幾個沸羅棱(florins)買一件服,同最考究的
服一樣的可以蔽
禦寒。用金銀製成的裝飾品和器皿,同用鐵與錫製成的比起來,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別,但與對前者的占有有關的那種榮譽感,對于身心的努力,對于節約,卻形成一種誘因;社會大部分的生産力就是因這種誘因而産生的。即使是單靠私産生活的人,他的活動無非是對他的收入進行保存、增進和消費,但是他對精神與物質生産也會在多方面發生作用:首先,由于他的消費行爲,對于藝術與科學以及各種技術行業作了支持;其次,可以說,他是在發揮著作爲社會物質資本的保存者和增加者的職能;最後,由于他在生活上的表現,足以激起社會一切其他階級的競勝情緒。當學校實行獎學金辦法時,雖然得到獎勵的只是限于少數,但是全校都會因此受到鼓勵而努力學習;同樣的道理,巨大財富的占有,以及與這一點結合在一起的
面外表與生活作風,對文明社會也會發生鼓勵作用。當然,如果大宗財産是由侵占、勒索或詐欺而來,或者關于財産的占有與享受不能公開顯示,那就情況不同,就不能發生這裏所說的鼓勵作用了。
工業所生産的,倘不是生産工具,就是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料與供作誇耀用的資料。後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無從辨別的。社會上的等級不同,生活作風也各不相同,在飲食與著方面,在一切裝配的奢華程度方面,在所雇仆役的人數、質量與外表方面,也各有特
。在商業
生産
平較低的地區,這種差別是很細微的,就是說,大家的生活情況都很差,穿得都很簡陋,看不到什麼爭強鬥勝的現象。這種差別是隨著工業的發展程度而日益顯著的。在工業發達的
家,雖然所消費的工業品質量高低有著千差萬別,但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得很好,穿得很
面。凡是覺得自己有一些工作能力的人,沒有一個願意在外表上露出寒酸模樣。所以工業由于它所提供的誘因,起了促進社會生産的作用,而農業所有的只是簡陋的家庭工業與原料及糧食生産,是不能提供這樣的誘因的。
社會上形形的生活方式,彼此之間當然是大有差別的,人人總是想吃得好些,但進餐時並不一定是當著大衆的,德
有一句俗語,“人們看見的是我的襯衫領子,不是我的肚皮”。如果我們從小就習慣于粗糙簡單的飲食,就不大會想到要吃得好些,所消耗的食品如果只是限于周圍極近地區所生産的那一些,範圍就非常狹窄。溫帶
家消耗食品的範圍,首先是由于能夠取得熱帶産品而擴大的。但是在食品的數量與質量方面要想積極擴大與提高,要想使全
人民能普通享受,那就象我們在前一章所提到的那樣,只有靠了工業品的
外貿易才能實現。
殖民地産品,除供工業用原料外,供食用的顯然以刺激品爲主而不是生活必需品。沒有人會否認不帶糖的大麥咖啡與帶糖的摩加(mocha)咖啡同樣有營養價值,但即使也認爲兩者都具有一些營養價值,它們在這方面的價值還是很不重要的,不能認爲可以代替本的糧食。至于調味香料與煙草,當然純粹是刺激品,主要只是由于在大衆的生活愉快方面能有所增益,從而對身心勞動能發生刺激作用,因此産生了對社會有用的效果。
在許多家裏那些靠薪金或地租收入生活的人,對于他們所慣常稱爲下層社會奢靡習慣的那類現象,有著極錯誤的想法,這些人看到以前只喝些麥片粥就心滿意足的工人,現在卻喝著加上糖的咖啡了,就感到震驚;他們看到那些莊稼漢
下了手織的粗毛
服,換上了用精細呢絨製的
服而不勝歎惜;他們說將來一個女傭的打扮同她的主婦也許要分不清了;古時在各個階級的服裝上是有限製的,他們對于這一點贊美不置。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有些
家的工人,由于勞動的結果,吃得好、穿得好,就同有錢的闊佬一樣,而有些
家的工人,也是由于勞動的結果,卻不能不自安于粗
淡飯;如果我們把兩方面勞動的成果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前者的享受並不是由犧牲公衆的福利而來的,而是由于對社會生産力所作出的貢獻。在前一情況下工人一天的工作成果,比後一情況下的要超出一倍到兩倍。假使在服裝上要規定等級,在奢華享樂方面要加以限製,那就會破壞社會大衆健康的競勝心情,徒然使社會上身心怠惰的現象獲得滋長。
無論如何,必須先有産品,然後才能加以消費,因此生産一般地必然在消費之前。但是就通常的家的實際情況來說,消費卻往往先于生産。工業
家有著大量資本的支持,而在生産上所受到的限製比純農業
家爲少,因此往往以未來的收獲爲依據而對後者預作支付,這樣就使後者的消費先于生産,後者只是由于事前進行了消費,才隨後從事生産。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上也有著同樣情況,而範圍更加擴大,工業家與農業經營者越是接近,則在消費刺激與消費手段方面,前者對後者所提供的就越大,後者在擴大生産方面所受到的鼓勵也就越大。
對生産與消費能給以最有力鼓勵的,是家的法律與行政製度。有些地區的情況是這樣的,個人不可能通過正當的努力和成就從社會的一個階級上升到另一個階級,從社會的最低階級上升到最高階級;有錢的人怕露富,也不敢公開享受,惟恐他的財産受到危險或引起指責,說他自尊自大,或被人嫉視;做生意的人在社會上得不到榮譽,毫無光彩,
家行政、立法或司法方面也沒有他的份;在工業、農業或商業方面有了卓越成就,也得不到社會的尊敬,不能由此博得任何榮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說,不論在生産或消費方面,最有力的動機並不存在。
每一條法律,每一種公共規章,對生産、消費或生産力,總是起加強或削弱的影響的。
專利權的授與是對于發明創造的鼓勵。由于希望獲得這樣的獎勵,就激發了精神力量,使這種力量走向工業改進的方向。這種獎勵製度使創造能力在社會上能獲得榮譽,根絕了在落後家爲害那樣大的堅持舊習慣、舊方式方法的偏見。這種製度爲除了發明天才別無所有的那些人提供了所需要的物質手段,因爲資本家既已有了把握,曉得同這樣的人合作可以分享預期利益,就會受到鼓勵,去支持發明家。
有些工業品在本也能生産,但在
外生産時比在本
于比較有利的地位,保護關稅對于生産這類工業品的本
工業起了鼓勵作用。在保護關稅製度下,企業家和工人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能夠獲得報酬這一點有了保證,對
內與
外資本家如何于投資後在確定時期內能享有特別利得這一點指出了一個途徑。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25章 工業與生産及消費誘因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26章 關稅是建立與保護國內工業的主要手段”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