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在“漢撒商人”一章裏已經提到,英的農業和養羊業怎樣由于受到了
外貿易的影響而獲得發展,怎樣
外技工由于不能在他們本
安居樂業而逃到英
,由于芙政府對他們撫綏有方而使英
毛紡織業逐漸達到了繁盛狀態,並怎樣由于工業進步與伊麗莎白女王英明果斷的措施,使以前由外人壟斷的一切
外貿易,順利地轉入本
商人之手。
關于英民經濟的發展,在上面第二章裏已經談到了一些,在接著談下去以前,讓我們先談一談英
工業的起源。
我們要追究英工商業巨大發展的根源,主要應該從它的養羊業和毛仿織業談起。
在漢撒商人的蹤迹初次出現于英上以前,英
的農業很簡陋,它的牧羊場也是微不足道的。牲畜在冬季飼料不足,因此每逢秋季,就有很大一部分不得不加以屠宰,結果畜産和肥料兩者都感到缺乏。那個時候豬肉是肉類的主要供源,情況正與一切未開化地區——如以前的德
與現在的美
未開發地帶——樣,其間的理由是很明顯的。豬比較地不需要照顧,比較地會自己尋食,在荒地與山林中都可以覓得豐富的食料,只需保存相當數量的孕豬過冬,明年春季就穩可以有大群小豬。
但是外貿易有了發展以後,豬的飼育就逐漸減退,養羊業就有了較大發展,跟著是耕作方法和牛的牧養也有了很快的改進。
休谟在他的《英史》裏對于十四世紀初葉英
農業狀況,曾有一段很有趣的敘述:
“斯賓塞勳爵于1327年就他所有的六十三田産計算了一下,一共有羊二萬八千只、公牛一千頭、母牛一千二百頭、馬五百六十匹、豬二千只,平均每
田産有羊四百五十只、牛三十五頭、馬九匹、豬三十二只。”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英即使在那樣早的時期,羊的畜養數量就已經比其他一切家畜的合許數量還要大得多。由于從養羊事業可以獲得巨大利益,因此在那樣早的時期,英
貴族對于工業以及農業的改進就已經發生了興趣;而大多數歐洲大陸
家的貴族,在那個時候對于他們所有田産的大部分,除了用來畜養大群麋鹿以外,還不懂得別的更好的利用方法,他們除了用種種敵對行爲向鄰近城市及其商業找麻煩以外,也不曉得還有什麼更加正當的事業。
在那個時期,正如匈牙利在較近時期所發生的情形一樣,羊群在英逐漸有了高度發展,有多
采地以擁有羊一萬只到二萬四千只相誇耀。在如此情況下,當伊麗莎白女王采取保護措施時,原來已有很大發展的毛織業即迅速達到高度繁榮,這是勢所必然的。
在第二章曾述及漢撒同盟向德議會請求對英
進行報複時,提到英
每年輸出毛織品的估計是二十萬匹,在詹姆士一世時這項輸出總值已經達到了二百萬鎊那樣的龐大數額,但是在1354年時羊毛出口總值還僅僅是二十六萬七千鎊,而所有其他物品的出口價值並計也不過一萬六千四百鎊。到詹姆士一世時止,英
所製毛織品的絕大部分總是在未加工狀態下運到比利時,然後在那裏加以染
、整理的;當這位
王及查理一世時代,由于采取了保護和鼓勵措施,英
的呢絨加工技術達到了高度完善境地,從此
外比較精細的毛織品就幾乎不再輸入英
,而英
輸出的毛織品則全部是經過染
並精細加工的。
英商業政策在這些方面的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爲了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應當指出,當近代麻布、棉布、絲綢、鐵的生産事業還沒有獲得大發展以前,毛織品在對一切歐洲
家的貿易、尤其是對北歐各王
、地中海東部沿岸各
以及東印度群島與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中,占交易媒介的最大部分。早在詹姆士一世時代,英
毛織品出口占各種出口品總量的十分之九,這是一個絕對確切無疑的事實,這一工業當時在
際貿易所占地位重要到什麼程度,由此可以想見。
這一項用品的製造,使英能夠把漢撒同盟逐出俄羅斯、瑞典、挪威和丹麥市場,使它在與地中海東部各
及東印度群島、西印度群烏的貿易中獲得了其中最豐富的果實。也就是這一工業促進了煤業的發展,從而又興起了廣泛的沿海貿易和漁業,這兩者構成了海軍力量的基礎,因此,使那個著名的航海條例得以實行,而爲英
海上優勢打下基礎的也就是這個條例。英
的羊毛工業是各業中的一個主幹,許多別的工業圍繞了這個主幹而獲得發展,這就使這一工業成爲英
工商業與海軍力量得以積極發展的基礎。
這個時候英對于其他各部門工業也並沒有忽視。
在伊麗莎白統治下,金屬製品與皮革製品,還有許許多多別的工業品的輸入,就已懸爲例禁,而對于德礦工與金屬業工人的移入則積極鼓勵。所需的船舶以前是向漢撒商人購買的,或者是在波羅的海口岸訂造的;但是它在這方面限製與鼓勵雙方並進,盡力設法促進
內造船事業。
爲了造船,需要由波羅的海各口岸購入木材,這又大大推動了英對那些地區的出口貿易。
英人捕製青魚是從荷蘭人那裏學來的,捕鯨是從比斯開灣沿岸居民那裏學來的;政府對于這兩種漁業這時都用了獎勵辦法來積極推進。詹姆士一世對于造船業與漁業的鼓勵有著特別熱烈的興趣。他不斷地勸告他的百姓多吃些魚,我們對于這種舉動雖然不免要覺得有些好笑,然而不能不對他作出公正評價,他對于英
遠大前途的方向何在,是有真知灼見的。還有,大批的新教徒技工被腓力二世與路易十四分別從比利時與法
逐出以後流入英
,這一點使英
在工藝上、工業資本上獲得了無可計量的增益。英
精細呢緘的製造,麻布、玻璃、弤張、帽子、綢緞、鍾表等工業技術上的改進,以及一部分五金工業的建立,都是靠了這些人而獲得實現的。它懂得怎樣利用禁止輸入與高額關稅來促使這些工業迅速發展。
每一個歐洲大陸家都是這個島
的老師,它的每一種工業技術都是向這些
家模仿得來的,它學會了以後就把這些工業建立在自己的
土上,然後在關稅製度下加以保護,促使它們發展。威尼斯在玻璃製造技術上(還有其他許多奢侈品製造業)不得不甘拜下風;波斯對于地毯織造與染
的技術終于不得不告放棄。
英一旦掌握了任何一個工業部門就锲而不舍,給與密切的注意和照顧,經幾個世紀而不倦,就象保護幼苗那樣地小心周到。任何一種工業,靠了勤奮、技術和節約,不久總有所成就,總有利可圖的;任何一個在農業上、文化上已經有了發展的
家,其幼稚的工業如能加以適當的保護,不論開始時怎樣缺點累累,成本高昂,通過實踐、經驗……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4章 英國人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