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人爲了要在最鞏固的基礎上建立
家繁榮的結構,足足忙了幾個世紀,而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卻憑了他們的新發現,一下子就發了財,在極短促時間內擁有了巨大財富,但這是
子手裏的財富,是中了頭獎得來的;而在英
人手裏的財富剛好比是一個克勤克儉的家長辛苦集聚起來的。前者是暴發戶,
費過度,任意追求奢侈享樂,可能一時看上去似乎比後者值得羨慕,但是在他手裏的財富只是供作取快一時的手段,而後者則把財富看作主要是爲後代爭取精神與物質幸福奠定基礎的一種手段。
西班牙很早就有了品種優良的羊群,這使英的亨利一世遠在1172年就禁止輸入西班牙羊毛,而意大利毛紡織業所需原料的大部分,遠在十世紀及十一世紀時,就一直是取給于西班牙的。在那時以前二百年,比斯開灣一帶的居民就以製鐵、航海與漁業著稱于世。他們是最先從事于捕鯨業的,直至1619年,他們在這一事業上還遠遠勝過英
,英
還特爲請他們派專人到它那裏去傳授捕鯨技術。
摩爾人十世紀時在阿蔔都拉曼(abdulrahman)三世統治下(912一950年),就已經在瓦倫西亞一帶的沃野從事于棉、稻、甘蔗的種植和育蠶事業。哥爾多華、塞維爾和格拉那達在摩爾人的時代就已有了比較發展的絲織業與棉織業。瓦倫西亞、塞哥維亞、托利多與卡斯提爾的幾個別的城市都是以毛織業的發達聞名的。單是塞維爾一,在曆史上很早的時代,就已有織布機一萬六千架;當1552年,塞哥維亞的毛織業就有一萬三千工人。其他各業,尤其是武器與紙張的製造,也有相似的發展。法
當科爾伯特的時代,還慣于向西班牙采購毛織品。西班牙的口岸城市是廣大貿易與重要漁業的中心,它直至腓力二世時代止,一直擁有最強大的海軍。總之,西班牙是具有一切走向強大、富裕的因素的,而專製政治與頑固不化結合在一起,卻要來摧殘
民的進取精神。這種愚昧無知的舉動首先表現在驅逐猶太人,表現得最激烈的是驅逐摩爾人,由此把二百萬最勤奮而富裕的居民連同他們的資本趕出了西班牙。
宗教的排除異端精神就這樣地把本的工業放逐出境,同時也不許
外工業家在西班牙境內安家落戶。至于美洲大陸與好望角航線的發現,對于這兩個
家財富的增進,
質只是浮而不實的,一瞬即逝的——實際上這關發現對兩個
家的工業、兩個
家的力量首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爲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並不象後來荷蘭人與英
人那樣用本
工業品向東印度群島與西印度群島易取物資,而只是用他們從殖民地榨取得來的金銀向外
購買工業品。它們的
民原來是勤懇的、有用的,在它們的政策下卻變成了買賣奴隸的販子,變成了殖民地的專製魔王。它們就這樣助長了荷蘭與英
的工業、商業和海上勢力,養肥了敵人,引火燒身;這些
家不久就壯大起來,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摧毀它們的艦隊,奪取它們的財源。後來西班牙的一些
王製定了禁止金銀輸出、禁止工業品輸入的命令,但是毫無實效。只有在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的土壤上,進取精神、工業和商業才能生根,才能發榮滋長;只有工業懂得怎樣吸引並使用金銀時,金銀才能保持住。
但是葡萄牙在一位開明的、有權力的大臣主持之下,對于工業的發展確曾作過一度努力,努力的初步結果使我們感到震驚。這個家同西班牙一樣,從遠古以來就有了品種優良的羊群。斯特拉波(strabo)告訴我們,曾經有一批優種羊由亞洲傳入葡萄牙,每只的代價是一個泰倫(talent)。當厄勒塞拉(ereoeira)伯爵于1681年當權時,他想到了一個計劃,要設立毛紡織廠,利用本地原料,以本
工業品供應本
和殖民地。爲此特向英
招來了紡織工人。這些毛紡織廠在當局照顧之下獲得了迅速發展,結果在三年以後(1684年)就使他可以實行禁止毛紡織品輸入。從那個時候起,葡萄牙就把用本
原料製成的這類工業品供應本
和它的殖民地,進行得非常順利,這樣經過了十九年,這種情況在英
作家的著述中也有證明。
的確,即使在那個時候,英已經顯示出了它的才能,這種才能後來更發展到了完善的境地。當時英
人爲了逃避葡萄牙對毛織品輸入的關稅限製,它們把這類出品加以改頭換面,稱之爲哔叽或毛毯,實際上用途相同,然後把它輸入葡萄牙。但是這種伎倆不久即被發覺,這類貨
隨印也被禁止輸入,詭計歸于無效。葡萄牙這次發展毛紡織業居然獲得成功,的確是有些出人意外的,因爲這個
家在不久以前,由于驅逐猶太人而流出了大量黃金,而且還一直受著頑固勢力、腐敗政治與封建貴族的毒害,人民自由與農業生産長期受到了摧殘。
但是在厄勒塞拉伯爵逝世以後,1703年,有名的英大使保羅·麥修恩成功他說服了葡萄牙政府,使它相信,如果英
允許葡萄牙酒類按低于別
所納酒稅三分之一的稅率進口,同時由葡萄牙允許英
毛織品進口時按照1684年以前的稅率(即百分之二十三)納稅作爲交換條件,這樣于葡萄牙將大大有利。在葡萄牙方面,簽訂這個條約的主要動機,看上去好象是葡萄牙
王方面的希望增加關稅收入與貴族方面的希望增加地租收入。英
女王安娜在這個條約裏把葡萄牙王稱爲“她的老朋友與同盟者”。當年那些不幸的
王被羅馬的元老院拖下
,與它發生進一步密切關系時,元老院對這些
王也是慣于使用這類稱呼的。兩者所奉行的是同一個原則。
這一條約締結以後,頃刻之間,英工業品即泛濫于葡萄牙市場,而且立見分曉的是葡萄牙工業突然而徹底的崩潰,這種結果跟此後與法
簽訂的所謂伊甸條約以及德
廢除大陸製度的情形極爲類似。
根據安德森的證言,即使在那個時候,英人對于在海關報單上將貨值以多報少的技巧就已經那樣精通,結果他們實際支付的稅款還不到應納稅款的半數。
《英商人》有這樣一段記載:“禁令取消以後,我們從他們那裏拿走了那麼多的銀幣,以致在那裏剩下的,已經幾乎不足以供應他們的需要;于是我們把目標轉向他們的黃金。”這樣的貿易由英
人一直繼續到最近時期。他們把葡萄牙人向殖民地取得的貴金屬全部運走,其中有一大部分是運到東印度群島與中
的,然後,象在第四章裏已述及的那樣,在那裏把貴金屬換成貨物,運售歐洲,換回原料。英
對葡萄牙每年的輸出額超過由那個
家的輸入額達一百萬鎊。由于貿易上這種順差現象,使外彙……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5章 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