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所已經論述過的,促使經濟增長的三個近因爲經濟活動、增進知識和增加資本。在本章和下一章裏,我們先探討經濟活動。
所謂經濟活動,我們意指爲提高一定努力和資源的産量,或者爲降低一定産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經濟活動對經濟增長說來是必要的,就是說除非人們盡力去掙得更多的成果,否則他們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果。增長是人類努力的結果。大自然對人類並不特別仁慈;若是對大自然任其自流,那麼到將出現雜草、洪
、瘟疫和其他災難,人類通過思考和采取行動才能防止這些災難。只有接受環境的各式各樣的挑戰,人類才能通過無數的途徑用比較少的努力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産品。
接受大自然提出的挑戰就要樂于進行試驗、發掘機會、不放過機會和考慮整個策略。在産生最大增長的社會裏,人們的眼光注視著經濟機會,並且願意隨時抓住機會。
目前各個社會互相之間差別極大,這表現在其成員發掘和開拓利用經濟機會的程度上。家與
家之間,一個
家內部的團
之間(比如說,地區、宗教和種族團
之間),以及一個
家在其曆史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行爲方式之間都存在著差別。這些差別可以追溯到三個明顯的原因,即對物質産品和爲取得這些産品所需付出的努力的關系的評價有不同的看法;對現有的機會有不同的看法;對製度在鼓勵努力的程度上有不同的看法,不管鼓勵的方法是消除作出努力的障礙還是保障個人取得其努力的成果。許多已被注意到的努力上的差別是由于製度的缺陷造成的,那些渴望促進經濟增長的社會改革者主要關心的是使製度進行適當的改變,其手段是通過宣傳,或是通過立法。不過在作出努力的意願方面確實存在著心理上的差別,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分析這些差別。毋庸說態度和製度並非互不相關;我們把兩者加以分開的目的只是爲了進行分析。
《經濟增長理論》序章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