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增長理論>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

《經濟增長理論》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

經濟類作品

  當我們說某一團ti對努力後取得的商品評價並不很高時,這類差異也許由于對商品和勞務不很賞識,或者認爲爲取得商品和勞務所需作出的努力的心理代價過高。第一種看法,對商品評價較低可能是由于禁慾主義,或對別的活動的評價更高、或者由于眼界狹隘。第二種看法,我們必須記住經濟上的努力包括發掘和利用各種機會的一切手段,不僅要工作,而且還要有能動xing和進取精神。我們將依次研究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禁慾主義

  禁慾主義的教規公認一個人的消費少于他的同伴是突出的美德。由好幾條途徑引出的結論認爲,消費少是高尚的生活方式。首先,有的教規強調學會壓抑個人天生慾望的價值,如食慾、xing慾、安逸感及其他滿足;它們鼓勵各種形式的齋戒和別的苦行作爲精神超度的手段。其次,有的教規認爲一個人謀生需要消耗時間,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花在修身養xing或進行宗教禮拜上;不是所有宗教都持此觀點——有的宗教認爲工作和祈禱同樣受到上帝的贊美,並認爲工作是謀取精神美德的一種手段。第三,一個人謀生有時會帶來侵犯其同伴的傾向,因而爲了避免這種傾向,最好還是盡量限製個人消費。

  大多數的教規對僧侶教士或對別的在職業上從事實施、維護和傳播教規的人提出的要求與對凡人俗夫的要求是有區別的。通常要求僧侶教士過貧苦的生活。但即使在理論上也並非總是如此,如在非洲,有的宗教對僧侶並不要求他們比其教徒更爲禁慾。此外,這個理論往往並未付諸實踐,雖說有不少教會要求其僧侶教士成爲禁慾主義的完美典型,可是,有的僧侶教士卻過著吃喝玩樂的奢侈生活。促使理論與實踐之間的tuo離是由于教規在僧侶教士與教會之間劃了一條界線。如果教規並不製止教會富裕起來——幾乎沒有一個宗教反對它的教會積聚財富,那末就很難要求教會裏管理財富的個別僧侶教士壓抑自己而不去享受一部分財富。

  教規對僧侶教士的要求與對一般凡人的要求,在劃分時不可能嚴格到毫無漏洞,因爲雖則僧侶教士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聖潔獻身的模範,但教規卻僅僅指望一般凡人在某種程度上以僧侶教士爲榜樣。盡管如此,就禁慾主義而言,教規更多地指望于一般信徒時時或在特定的日子或時期裏實行各種形式的苦行禁慾(特別是在齋戒期間)。但在這些禁慾時期結束以後,通常就有相應的喜慶節日或歡樂宴會,信徒們在這些日子裏不同程度地進行縱情歡樂是受到鼓勵的。不少齋戒節和喜慶的起源是與農業季節有關;在收割前青黃不接時期人們實行齋戒,而當農産品存入谷倉時就舉行歡慶以示感恩。

  世界上要求凡人多多少少維護重視禁慾理想的只有印度教和佛教統治的地區,甚至在這些地區這種理想也不見得真正影響凡人的品行。也許在這些guo家,有的人原本可能去從事商業,可是卻被吸引去過僧侶生活,但到chu都發生這種情況。另一可能是這種受吸引過僧侶生活的人在數量上多于別的地區,而且産生“僧侶教士過多”的現象,這只是從有限的經濟意義上來解釋的,即沒有去從事經濟事業的人才過多。

  還有普通俗人原本可以利用來作爲資本形成的資源卻被用來供養比例上不相稱的、人數衆多的僧侶階級。倘若情況是這樣,那只不過證實了這些地區宗教勢力的強大和僧侶生活的吸引力。一個宗教吸引大批社會成員從事僧侶職業的力量主要並不在于它是否強調禁慾主義的美德。地理上距離如此遙遠的17世紀的西班牙和當代的西藏據說都是由于僧侶過多而造成了經濟上的沈重負擔,但是這類說法與調查那些決定多少資源可用來作爲資本形成的各種勢力更有關系,而與討論禁慾主義對普通俗人行爲的影響關系不大。

  完全可以說這種影響不大。世界上沒有一chu的俗人們會僅僅由于他們相信提高目前生活shui平將淩辱他們的靈魂而不樂意去抓住提高自己生活shui平的機會。也許他們認爲不值得花費氣力,但這是不同的命題,我們後面還將討論這一問題。

  如果不涉及到花費力氣的話,沒有俗人會僅僅由于怕提高消費shui平會阻礙靈魂得救而拒絕這樣做。因此,若是向印度或緬甸的農民供應高産的種籽或化肥,在他們宗教教規方面沒有任何可以阻止他們不去應用這些對他們工作有幫助的事物,也不會阻止他們去享受可能最終取得的優異成果。宗教可能製止人們去追求某些生活方式(這將在以後再討論),但並不能製止任何人去享受在不觸犯教規下所掙來的較高的生活shui平。

  (二)財富和社會地位

  在大多數的社會裏,禁慾主義與作爲攫取權力的手段和取得較高社會地位標志的財富相比,前者的吸引力不如後者。

  擺闊揮霍消費的吸引力是人們熟悉的話題。爲了這個目的,即使不能用來享受的財物也有人會想望它們。許多人獵取他們無法享受的物品,僅僅是爲了炫耀他們的地位——文學作品裏充斥著描繪某些家庭設有鋼琴而又無人彈奏它們,不懂藝術的百萬富翁卻擁有私人畫廊,有人牧養牛群不是爲了肉食和牛nai而是爲了表現其部落的地位,還有例子表明有人獲取財物只是爲了揮霍或破壞,類似的例證還有,如不少想望的財物只是出風頭,而並非爲了個人享受。那些從社會地位較低上升到較高的人們,爲了切望自己的優越地位受到公認,他們特別熱衷于這類炫耀鋪張。在工業化guo家裏的暴發戶就十分沈湎于縱情揮霍。在殖民地guo家裏,由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種族不同,往往可以看到那裏的中層和上層階級熱衷于擺排場的揮霍。這是因爲他們表現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就是表明,他們與統治者“同等優越”,至少他們能蓋得起同樣大的住宅,駕駛著同樣大的汽車,或者舉辦同樣奢侈的宴席。這類過份的消費常常削弱殖民地人民的地位,使得他們負債累累和減少他們可能節省和投資于積聚財富的錢財數字。

  財富又可作爲通往權力的一種手段而受到人們的想望,——它可以使人得到收買的權力、政治權勢、壓服雇員或其他形式的權力。

  但是,財富未必終是通往權力或威望的最輕易的捷徑。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裏,富翁都能進入最上層或靠近最上層的社會圈子。但在許多別的社會裏則不盡然。比如說,在印度教社會中受到其他人尊重的也許是僧侶等級的人;又比如說,在古代中guo卻是有學問的人士受到尊重。在別的地方受到尊重的是軍人,或者是出身于貴族家庭的才擁有聲望。在任何guo家裏,最富有進取心的年輕人爲了出人頭地就力求走上能贏得最崇高榮譽的道路:不論是通過戰爭……

經濟增長理論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