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增長理論>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

《經濟增長理論》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

經濟類作品

  關于人對財富的態度就寫到此爲止。我們以下轉入人對取得財富所需作出的努力的態度。雖然對待財富的態度相同,但如果人們對作出努力的態度不相同,那麼他們將仍然會對取得財富作出不同的努力。

  這只不過是說,人除了物質財富之外還珍視其他事物。他們珍視閑暇生活;珍視相互之間的良好關系,各在尋求財富時采取了過激手法,這種關系可能受到破壞;他們珍視友誼以及如果他們改善經濟機會必然會失去的那種關系;他們還抱有偏見,阻擋他們去利用一切有利的機會。要是不抱偏見的話,他們是會利用這些機會的。

  (一)對工作的態度

  我們首先探討對工作的態度。假若人對財物的願望相等,然而如果工作看來要比不工作艱苦些,那麼他們將少工作。關于這點部分是客觀問題,部分則是主觀問題。

  客觀上較艱苦的工作是指如果某一指定的任務使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感到更易疲乏。這也許由于他的身titi質不一樣、他的健康狀況和他的環境不一樣。此外,主觀上較艱苦的工作是指一個人把工作作爲生活方式的興趣少一些。

  種族之間和同一種族個人之間,他們的身titi質是不同的。舉例說,在解放黑奴之後,印第安人被介紹去西印度群島,當地的種植園主比較喜歡印第安人工作循規蹈矩,但在強壯的ti力方面他們比較喜歡黑人。這類ti質上的差別還不能肯定有多少是由于營養或環境的差異,有多少是由于生物遺傳所造成的。不管怎麼說,正如上述例子所表明的,樂意工作和身ti強弱並非有必然的聯系。

  營養不良和慢xing病也許是多數不發達guo家居民爲什麼容易疲乏的主要原因。這就形成了一個很難突破的連鎖關系,因爲營養不良和疾病造成生産率低下,而生産率低下又反過來使營養不良和疾病的狀況繼續下去。在這種環境下營業的現代資本主義公司發現如它們密切關懷其雇員的飲食和健康會給它們帶來好chu。在中非,有的礦産公司對新招收來的工人在派往礦井前先請他們吃幾天好夥食。還有不少公司,不限于礦産公司,發放免費的營養配給品,或提供一頓午餐,或至少有補助餐,以便保證它們的雇員吃好吃飽。同樣提供免費醫療和保證工人們住在健康的環境裏也會帶來好chu。甚至在先進工業guo家,如在美guo和英guo,許多公司認爲提供廉價的中午飯對公司有利,特別是如果它們雇用了衆多的女職工,因爲據說婦女們爲了她們子女的利益、或爲自己購置yi著、或爲了其他方面的花費,她們樂意節省夥食費用。

  一個人工作的環境也決定工作的疲乏程度。居住在嚴寒或酷熱的地方是不舒適的;在華氏60度和75度之間的溫度下,又有適中的shi度,人ti功能看來其最佳的作用。可見溫帶氣候比熱帶氣候有利。同樣,研究現代工廠實際的學者著重強調恰如其分的光線、暖氣和通風以及工間休息、位置恰當、消除不必要的動作以及一般舒適的物質條件對提高生産率的重要xing。還有若是一個人與一起工作的同事不意氣相投也會使工作易于疲乏和感到不舒暢,這點也給工業心理學家帶來了思考的材料。要說明什麼叫意氣相投並不容易。有些人喜歡與自己的qin屬一起工作;而有的則不樂意;有些人喜歡大集ti,而有的則喜歡人數少些;有些人喜歡有嚴明的紀律和規則,而有的人則喜歡個人作決定的余地大些。要明確規定工作集ti的愉快條件是很難辦到的,但是它們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有些工作比別的工作更易令人疲乏,因爲它們在每個單位時間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或者這些工作比較不愉快。

  這些因素有可能互相抵消。在別的方面的情況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較易疲乏的崗位上可能反而比在較輕松的工作崗位工作得長,倘若前者的社會氣氛比後者更吸引人。還有身ti狀況較弱的人工作時間可能長于身ti狀況較強的人,倘若前者在工作中有較好的條件。

  下面將從論述工作本身帶來的緊張狀態的差別轉而論述對工作的態度的差別。

  讓我們假設兩個人在想望物質財物的意義上有著相同的需求;他倆的工作職務客觀上同樣辛勞和乏味;但是其中一個人職務的報酬比另一個要高。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那個職務報酬高的人將必然比另一個人工作小時會短些。這取決于他的工作態度。工作是獲取産品和勞務的手段,但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此而言,有些人、有些社團認爲工作吸引力大于別人或別的社團。每個人把工作既看作是一種厭煩的事,另方面又看作是一種美德,但是有些社團強調工作厭煩的方面,而另一些社團則更多地向子女傳授工作本身是一種美德的思想。

  這些不同的態度往往與宗教信仰的不同有關。有的宗教教導人們說,靈魂得救和精神安慰主要依靠修身養xing或祈禱。

  有的宗教則教導說這些也可以從工作中或交替著從工作中得到,因爲工作鍛煉人的心靈,也因爲我們有道義上的責任去充分利用上帝恩賜給我們的才能和資源從而爲自己的同胞服務。然而,通常很難確定在經濟事務中,宗教的作用究竟有多大。首先,我們在前面一節裏就對宗教對僧侶及對俗人的期望加以區分。如果像往常那樣,宗教指望僧侶進行祈禱而俗人去工作,那麼除非宗教吸引過多的人去過僧侶生活,否則就不會減少社會的經濟努力。即使宗教強調俗人進行修身養xing而不鼓勵他們致力于經濟事務,也難以評定它的訓誡究竟有多大效用,因爲很多人不會放過致富的機會,即便他們的宗教反對這樣做。在這一切的背後還存在更進一步的問題,即爲什麼一種寂靜主義的宗教被社會接受。宗教的訓戒往往適應于該社會的謀生之道。因而若說人們不奮力工作是由于他們的宗教不鼓勵他們這樣做,不可能作出一個根本的解釋;

  同樣有可能宗教在當前不強調工作是由于該社會的環境或社會情況並不把奮力工作放在價值的最前列。

  我們不能肯定産生工作態度差異的還有哪些其他情況。

  有人說是生理上的差異,也有人說是工作的乏味或生産率低,還有人說是由于這個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緣故。在分析這些因素時,重要的是記住一種態度與産生這種態度的條件之間始終存在著時間上的差距。這就是說,倘若我們要了解一個社會的信仰,我們應注意的不是這個社會目前的生物學成分或社會結構等等,而是幾十年或幾百年以前的狀況,即當它的傳統形成時的狀況。

  讓我們先探討生物學上的因素。有的人精力充沛或比別人有更多的工作癖好,這是由于與他們環境無關的生物學遺傳所形成的。數以百萬計的人堅定不……

經濟增長理論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