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卡耐基經商之道四 笑對所有挫折上一小節]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臺階。我老一輩傑出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
。”老科學家嚴濟慈認爲,失敗,是達到成功的大路,因爲每一次發覺虛假的東西後,便使我們誠懇地去尋找真實的,指出一些錯誤方式以後便會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氣有作爲的人,並不是因他們掌握了什麼走向成功的秘訣,而恰恰在于他們在失敗面前不唉聲歎氣、不悲觀失望。大發明家愛迪生經過6000余次的失敗,最終才發明了電燈,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黑夜中的光明。他在總結這段活動時說:“我對電燈問題,鑽研最久,試驗最苦,但是從未灰心,更不信它試驗不成!失敗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著名葯物學家歐立希發明一種名叫砷礬納明的新葯,這種葯能夠治療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試製過程中,遭受過605次失敗,這使他痛苦萬分,但他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堅持試驗,終于在606次實驗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歐立希把這種新葯命名爲“606”。一盞電燈要試驗6000多次,一種新葯要試驗606次,這中間經曆了多少艱辛!然而,最後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敗之中。其實,成功與失敗並沒有絕對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敗的盡頭,失敗是成功的黎明。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後一分鍾來訪的客人。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對一件事情和幾乎做對一件事情。
其次,錯誤和失敗是對人的意志的嚴峻考驗。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會驕傲自滿;清醒的人,在失敗面前更能鍛煉自己的意志。我們在逆境中的表現是對我們是否成熟和氣質優劣的最好的檢驗。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閃閃發光,失敗就是錘煉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獻身于人類偉大事業的創造者,在接連不斷的挫傷和失敗面前,不但沒有被壓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表現出了堅定不移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的英勇氣概。
一次歡樂的會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終的,那麼當歡樂的
驗消失後,多少總會有不快的事情出現,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現。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歡樂之後出現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規律。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會福星高照,連著走運,令人羨慕不已。不過這是極其罕見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們的幻想裏,或者是文學作品之中。即便是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半個,那麼這種好事也不能伴隨其終生。或大或小的痛苦,總會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煩惱、苦悶、不順心的事,遲早會出現,這是由生活的本
所規定的,也是生活本
的表現。
從上述的角度講,在人的一生中,痛苦與快樂是交替出現的,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轉化,相互襯托,相互補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與歡樂構成人生的節奏。貝多芬在給別人的信中曾這樣說:“我們這些具有無限精神的人,就是爲了痛苦與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所以,盡管人們極力追求幸福,追求快樂,同時人們極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則是無論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人們能夠做到的,只是如何縮短痛苦,減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後,則力求化解痛苦,爭取幸福。
從情感上講,痛苦是人人所厭惡的。肉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難忍,或者給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有一些肉
上的痛苦,還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創傷。靈魂中的痛苦,較之肉
上的痛苦,對于人來說,是更加難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譴責,無盡的悔恨,痛不慾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艱難,懷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或者是
于一種難堪的境地,進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壓力,使人感到自己沒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諸如此類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極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從理上來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敵,不能把它視爲絕對的惡事。應當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雙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爭取幸福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動力。因爲推動人們奮鬥的力量,不僅僅是對幸福的渴望,同時還有痛苦對人的刺激。人們厭惡痛苦,就會爲擺
痛苦而奮鬥。從曆史上看,只有那些
于重重壓迫之下,掙紮在
深火熱之中的階級、人群,才會起來鬧革命,爲爭取起碼的人生權力而鬥爭;
對于一個人來說,擺痛苦的慾望比獲得幸福的慾望會更強烈。
幸福對于于痛苦之中的人來說,常常是一種奢望,人們往往是以擺
痛苦爲第一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痛苦的擺
,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進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
的現實生活中,許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的農村的孩子,其刻苦學習的精神,遠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裏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強。究其原因,是因爲他們看到農村的環境、生活條件,比起大城市來說,要艱苦得多。他們強烈的要求變換自己的生活條件與生存環境。而在目前來說,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學習的動力中,沒有變換生存環境這個動力,如果他再沒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麼其學習的勁頭,當然就無法跟那些農村的、窮困山區的學生相比了。
這種現象表明,痛苦、艱難,其本身雖然不是構成幸福的條件,但是,它是促使人們奮發努力的一種力量來源。這就是中古代所講的“窮則變”。毛澤東所說的“窮則思變”也是這樣種思想的發揮。古代的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就是艱難困苦,不堪忍受;“安樂”就是安逸舒適,快樂惬意。“生于憂患”,就是困苦磨煉了人的意志,催人奮發向上,使人生命力頑強,朝氣蓬勃。“死于安樂”,就是說安逸舒適的生活,會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貪圖享樂,懼怕艱苦,不思進取,從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與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來,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貪圖安逸,坐吃山空,最後貧困潦倒,以至于死無葬身之地。而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與艱難困苦的鬥爭中生活,患難給了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困苦使他們變得勤勞聰明,他們的物質生活是貧乏的,然而其內心是充實的。他們也許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但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們不會禍害百姓。
德的哲學家包爾森說:“幸福、成功、走運,對品
是一種危險,最後,對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危險。”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話……
卡耐基經商之道四 笑對所有挫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