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人喜歡,受人歡迎,固然是令人高興的事,若要潛藏起自己的意見,抛卻自己對事理的看法,只是一味地逢迎對方的意思,趨附于他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立場,那麼雖然你受到了歡迎,卻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爲你受歡迎的,是逢迎拍馬的本身,而不是你人格的高尚、對事理的高見。
一個能正直自信的人,或許他的所作所爲遭人忌恨、犯嫉,但是他擁有的是自己行事的准則、對事物的正確看法。這樣,雖然他遭人嫉恨,不討人喜歡,但是真理自在人心,是非曲直也總有分明的時候。直躬而行是勝于曲意而爲的。
榮譽、光榮,也常是人們所爭取的,但如果沒有善行、诤言,卻無端受到誇贊,遭人非議,而本身也將心虛不已,感到不安。若是行事正當、無愧于心,對于別人突如其來的批評、毀謗,也自然不會有任何心愧。因爲我們的所行所言,皆合乎正道、真理,仰無愧于天、俯不作于地,所以也就無懼。
因此,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的原因,就在一個問心無愧罷了。
勿逞一時的口之能。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當然你就輸了;如果贏了,還是輸了。
釋迦牟尼說:“恨不消恨,端賴愛止”,爭強雄辯絕不可能消除誤會,只能靠技巧、協調、寬容,以及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別人的觀點。
林肯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林肯說,“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了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步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
怎樣才能做到不與同事發生爭吵呢?卡耐基認爲有幾種方法,朋友們不防一試。
歡迎不同的意見。記住這一句話:“當兩個夥伴意見總是不同的時候,其中之一就不需要了。”如果有些地方你沒有想到,而有人提出來的話,你就應該衷心感謝。不同的意見總是你避免重大錯誤的最好機會。
不要相信你直覺的印象。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你第一個自然的反應是自衛。你要慎重。你要保持平靜,並且小心你的直覺反應。這可能是你最差勁的地方,而不是你最好的地方。
控製你的脾氣。記住,你可以根據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發脾氣的情形,測定這個人的度量和成就究竟有多大。
先聽爲上。讓我的反對者有說話的機會。讓他們把話說完。不要抗拒、防護或爭辯。否則的話,只會增加彼此溝通的障礙。努力建立了解的橋梁。不要再加深誤解。
尋找同意的地方。在你聽完了反對者的話以後,首先去想你同意的意見。
要誠實。承認你的錯誤,並且老實地說出來。爲你的錯誤道歉。這樣可以有助于解除反對者的武裝和減少他們的防衛。
同意考慮反對者的意見。同意出于真心。你的反對者提出的意見可能是對的。在這時,同意考慮他們的意見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如果等到反對者對你說:“我們早就要告訴你了,可是你就是不聽。”那你就難堪了。
爲反對者關心你的事情而真誠地感謝他們。任何肯花時間表達不同意見的人,必然和你一樣對同一件事情感到關心。
把他們當做要幫助你的人,或許就可以把你的反對者轉變爲你的朋友。
延緩采取行動,讓雙方都有時間把問題考慮清楚。建議當天稍後或第二天再舉行會議,這樣所有的事實才都考慮到了。在准備舉行下一次會議的時候,要這樣問自己:“反對者的意見,可不可能是對的?還是有部分是對的?他們的立場或理由是不是有道理?我的反應到底在減輕問題或只不過是在減輕一些挫折感而已?我的反應會使我的反對者遠離我還是近我?我的反應會不會提高別人對我的評價?我將會勝利還是失敗?如果我勝利了,我將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如果我不說話,不同的意見就會消失了嗎?這個難題會不會是我的一次機會?
歌劇男高音皮爾士的婚姻差不多有五十年之久了。一次他說:“我太太和我在很久以前就訂下了協議,不論我們對對方如何地憤怒不滿,我們都是一直遵守著這項協議。這項協議是:當一個人大吼的時候,另一個人就應該靜聽——因爲當兩個人都大吼的時候,就沒有溝通可言了,有的只是噪音和震動。”
因此,說服別人我們所要記住的一句重要的話就是:“從爭論中獲勝的唯一秘訣是避免爭論。”
承認自己有錯,就能避免爭論,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
當提奧多·羅斯福入主白宮的時候,他承認說,如果他的決策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確率,就達到他預期的最高標准了。象羅斯福這麼一位本世紀的傑出人物,最高希望也只有如此,而我們呢?
如果你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勝算把握,大可以到華爾街證券市場一天賺一百萬元,如果沒這個把握,你憑什麼說別人錯了?
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指責別人——你可以用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一個手勢,就象以話語那麼明顯地告訴別人他錯了——而如果你告訴他他錯了,你以爲他會同意你嗎?絕不會!因爲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
只會使他想反擊,但決不會使他改變心意。即使你搬出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己見,因爲你傷了他的感情。
永遠不要這樣開場:“好,我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等于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
那是一種挑戰。那樣會揭起戰端,在你尚未開始之前,對方已經准備迎戰了。
即使在最溫和的情況下,要改變別人的主意也不容易。
爲什麼要使你自己的困難更加一層呢?如果你要證明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技巧要到家,使對方察覺不出來。
“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象是他忘記的。”
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正如英十九世紀政治家斐爾爵士對他的兒子所說的;
“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門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爲錯誤的話——是的,即使你知道是錯的——你若這麼說不更好嗎:“唔,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
卡耐基經商之道三 讓別人做你希望的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