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卡耐基經商之道二 巧妙地協調人際關系上一小節]們對于要幹什麼已經很清楚了。可是,當你到他們的單位裏去,問那裏的職工他們的工作是什麼,你會驚異地發現,他們的回答與他們的“頭兒”所講的十有八九不是一回事。其實,對那些管理者來說,要讓下屬們幹什麼,這個底心裏還是有的。只是他們懶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底和盤托出給下屬們。這就使下屬們對自己行動的目標莫名其妙、糊裏糊塗。所以,卡耐基認爲管理者們應當爲下屬們確定目標,並把自己的意圖明明白白地傳達給他們,這是一種令人鼓舞的方式,是協調工作的基礎。
韋維爾元帥在《軍人和軍人生活》一書中談及克倫威爾的鐵騎兵時說:“他們知道爲什麼而戰鬥,並且理解他們所熱愛的事業。”‘知道爲什麼而幹”這一點不僅對軍人是至關緊要的,而且對組織中的員工也同樣是如此。大部分管理者都明白;一個不把目標傳達給下屬的管理者,他對下屬們的影響就會失去效力,其結果將導致他不能協調必要的下屬活動。
所以說:確立目標是協調的基礎。
卡耐基在經營企業管理時,通過多年的檢,深深
會到:“領導”是協調管理的基礎,而調動積極
,則是協調管理的重要手段,調動積極
的根本原則,就是做好群衆的思想工作。
某理工科大學的無線電系團委計劃在寒假期間爲群衆義務修理電器。但是,有些人對這個計劃很不熱心。因爲一些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要在寒假裏複習功課,這個系團總支設置的集目標與一些同學的個人目標發生了沖突。其結果可能是:或者系團總支撤銷了原計劃,取消這次活動;或者是按原計劃執行,但有的人不參加活動,少數人甯願被批評也不願來參加活動,因爲這確實要占用他們不少時間。
看來,雖然確定目標是協調的基礎,但還得看這個目標是否爲每個個所接受。組織目標是否適宜及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沖突也是管理者經常遇到的問題。任何一個集
單位,由于每一個人的需要、期待、能力、理想的不同,他所形成的個人目標就不一定與集
目標相一致。例如:一所學校中,有的語文教師醉心于文學創作,有的物理、化學教師准備去報考研究生,他們對本職工作只抱敷衍態度;有的教師向往大城市、大機關、大單位而四
活動;有的雖然“安心”,但卻沈迷于小家庭的“基本建設”。這些五花八門的個人目標,從全社會的廣闊的角度看,似乎無可厚非,但有的人往往
理不好個人目標和集
目標的關系,從而導致爲了追求個人目標的實現,而忽略了集
的目標。
應該怎樣解決個人目標與集目標的矛盾呢?壓抑和限製個人的目標是難以行通的,而一味地遷就那些把個人目標置于集
目標之上的人,使集
的目標適應個人的目標的作法更是愚蠢,它只能毀掉組織的事業。現代西方的行爲科學家們,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要重視刺激生産者的積限
和主動
的原則。他們的主要原則是要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以達到激勵的目的。行爲科學的某些具
計劃是頗值得借鑒的。
但是它缺少一件得力的武器——思想工作。
《莊子·列禦寇》中記載了一段故事。宋人曹商被宋王派遣出使秦。去之時,宋王只許給幾輛車子,而回來時卻得到秦王賜與的百輛車子。
當他遇見莊子時不無得意地炫耀說:“以往我身窮闾陋巷,布
草鞋,疲頸黃面,我不如你;而當我一旦見到大
之君,便得車百輛,又比你強了。”莊子一笑,說:“據我所知,秦王長了痔瘡,召醫治瘡。如果誰能破癰潰痤,可得一輛車;如果誰肯舐吮痔瘡,可得車五輛;誰治瘡的手法愈下賤,誰得的車就愈多。你是怎樣治瘡的呢?竟然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車!真惡心,請你走開吧!”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爲了謀取利益,甯願喪失人格的小人。
在《禮記·檀弓》中也記載了一個故事。據載,齊大災荒時,有一個名黔熬的富人,大發善心,在道旁設了個飯攤,向過往的饑民施舍。有一個饑民踉跄走來,黔敖便大聲向他吆喝道:“喂,來吃呀!”饑民擡起頭,睜開餓得無力的雙眼說:“我正因爲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他拒絕了黔敖的施舍,終于不食而死。
《孟子·告子篇》說:“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之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這個饑民甯願餓死,也不吃帶侮辱的食物,他的精神和前邊所講的那個舐痔得車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二者的區別也就在于這某種精神的有與無之間了。
“人總是要有點兒精神的。”人的心理需要是人行動的基本動力,它雖然是人行爲的原動力,但它是要受人的意識來調節和控製的。所謂意識,便是人的思想精神。
卡耐基認爲在現代化管理理論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動力問題。一般認爲,現代管理中有三類基本動力: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在這三種基本動力中,前二者是針對調動積極而提出的。物質動力可以滿足人的一部分需要——較低層次的需要。這個動力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過分地重視物質動力,而忽略精神動力,則會導致和“拜金主義”的産生。有些企業經理這樣說:“別聽那些管理理論家們的胡說八道,我的辦法就是給錢。錢是萬能的,它是最有效的激勵,起碼在我這裏是這樣的。”其實不然,物質動力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暫時
的,而精神動力的作用卻可能是比較長遠的。如果與物質利益正確地結合,精神動力就具有巨大的威力。況且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傳統精神,那麼,精神動力對中
現代化管理來說,就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有效杠杆了。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中就包涵了許多作爲精神動力的因素。
下面我們談談人的自我約束力。中人的離婚率和西方
家相比是較低的。這個事實一方面說明中
人具有純樸的道德觀念,一方面也說明義務觀念對中
人的約束力量。
有的夫妻感情已經破裂了,雖住在同一所,伉俪之情早已煙消雲散。但他們卻依然生活在一起,不離婚。是什麼東西約束了他們呢?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若不是爲了這個家,爲了孩子們,我們早就……”又是義務觀念在起作用。對孩子、家庭及社會的義務感、責任心使他們能夠承受住自己感情上的巨大痛苦。
由于長期習慣于強調人的倫理義務而貶低人的合理情慾。個人的合理需求和需要就被看成是與社會倫理秩序火不相容的東西,必須加以抑製。既要“存天理”,就必“滅人慾”。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對個人情慾、需求進行有意識的自我約束的民族心理和習慣……
卡耐基經商之道二 巧妙地協調人際關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