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預言與勸說第二篇 幣值變動的社會後果(1923年)上一小節]産的實際價值,在英損失了一半,在法
損失了7/8,在意大利損失了11/12,而在德
以及奧匈帝
和俄羅斯帝
分裂之後又重新成立的那些
家,其價值基本上已損失殆盡。
由于戰爭的影響,以及由于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所實行的貨幣政策的結果,使投資者階級所有財産實際價值中的一個很大部分,被白白地拿走了。這種損失的發生來勢迅猛,同時又與其他一些更糟糕的損失相互交織在一起,因此單就這項損失將造成怎樣的後果這一點來說,人們還沒有充分地加以了解。但是盡管如此,它的影響已經使不同階級之間的相對地位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整個歐洲大陸,中産階級在戰前投資于債券、抵押或銀行存款方面的積蓄,已經大部分或全部損失殆盡了。毫無疑問,這場經曆將改變人們關于儲蓄和投資的社會心理。這種過去被認爲是最安全的行爲,現在卻被認爲是最不安全的了。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既不胡亂花費,也不“投機取巧”,只是“爲其家庭謀求適當的准備”,他贊美安全,嚴格信守從實踐中獲取的經驗教訓,以及老于世故的可敬信條。的確他是最不想僥幸獲取財富的,然而結果卻遭受了最嚴重的打擊。
就我們的目的而言,我們從以上所述能夠吸取些什麼教訓呢?我認爲主要的一點是,把19世紀發展而來(至今仍保留著)的社會組織製同對貨幣價值的自由放任政策結合在一起的做法,既不安全,也欠公正。那種認爲我們在過去的安排進行得很好的說法並不正確。如果我們想要把社會的自願儲蓄,繼續吸引到“投資”領域,就應當使
現儲蓄和投資的價值標准保持穩定,並以此作爲審定
家政策的一個基本方針。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遺産法和複利累積結果的影響下,如果不從事企業經營活動的閑逸分子從從事企業經營的活躍分子收入中獲取的份額相對過多時,的確應當重新分配
民財富;但是應當采取其他一些方式,使一切形式下的財富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影響,而不應當單單使相對無所依靠的“投資者”遭受嚴重的損失。
2.企業家
長期以來,企業界和經濟學家都持有這種觀點,即價格上漲對企業有促進作用,對企業家有利。
首先,我們知道,價格上漲會使投資者蒙受損失,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企業家在這一過程中卻是所得頗豐的。當貨幣價值下跌時,那些從事于企業經營的活躍分子顯然會獲取利益,因爲他們每年從其所得利潤中必須支付的貨幣數額是固定不變的,而隨著貨幣的貶值,這項固定支出在其貨幣營業額內所占的比例必然會比以往下降。這種利益的享有,不僅發生于轉變的過渡時期,而且當價格定位于新的、較高的平以後,就原有的債務關系而言,這種利益仍然存在。舉例說明,整個歐洲的農場主,凡是以前用抵押貸款方式購置土地來經營農業的,現在都會感到這種債務負擔已經幾乎不成爲什麼拖累了,但是他們在債務上的解
是以犧牲債權人利益爲代價的。
不僅如此,在價格逐月上漲的變動時期,企業家還可以獲得一個更大的意外財源。無論他是一個商人還是一位實業家,一般總是先買後賣,那麼至少他的部分存貨要面臨價格變動的風險。因此,隨著價格的上漲,他手裏的存貨也會升值,這樣他就會于“待價而沽”的地位,由此獲取的利潤將超出他原來計算的預期收益。
于這樣的時期,做生意就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人,只要能借到錢,只要時運不是特別糟糕,都會從中獲利,盡管這種收益對他來說是很不相稱的。因此,當價格上漲時,借錢經營的企業家就會
于有利地位,他所償還的貨幣借款,以實際價值衡量時,不僅沒有
現出借款利息,而且比原先借得的本金還要少。
貨幣的貶值的確爲企業家提供了一條致富捷徑,但同時也使他們成爲大衆所指責和非難的對象。在消費者看來,企業家的意外收益是造成令人厭惡的價格上漲的原因,而不是結果。與此同時,企業家本人在財富的紛繁變化過程中,也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安分本,他所關注的,只是當前的巨大利益,而對于在正常經營下所獲取的相對較少但卻是持久穩定的利潤,已經逐漸失去了興趣。他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企業的長遠利益,他頭腦中所充斥的,全是賺取暴利的念頭。不過這種暴利並不是他蓄意謀求的,他原來並沒有這樣的
謀或打算,然而一旦他嘗過這種甜頭,他就決不肯輕易放棄,而會竭盡所能,爭取繼續占有這種意外之財。作爲一個企業家,如果有這樣的慾望,可以想像,他本人在心情上不會很舒暢。過去,他對同社會的關系充滿自信,認爲自己在經濟結構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今天他卻喪失了這種自信。他對自己未來的事業以及本階級的前途,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理,他對財富把持得越緊,就越是感到缺少保障。企業家,作爲社會的中流砥柱、前途發展的建設者,他的經營活動和所獲報酬,在不久以前,還幾乎得到了宗教的認可,他被認爲是一切人類、一切階級中最應受到尊敬和贊許的、是最不可缺乏的一分子,而且如果他的活動受到阻撓的話,一般認爲這不僅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而且是一種失敬、無禮的行爲;但是現在情形不同了,人人對他側目而視,他自己也感到是被人猜忌、受人攻擊的對象,是這種不公平的有害法律條例的受害者,覺得自己簡直是不免有些罪行的,是一個“暴發戶”。
在這個世界上有富人,也有窮人,如果一旦認爲富人的所得只是憑了幸運的賭博,那麼凡是有血氣的人決不會甘心安于貧困。企業家蛻變而成商的事實,對資本主義製度是一個沈重的打擊,因爲它打破了人們心理上的平衡,而這種心理平衡正是保持不平等收入繼續存在的先決條件。所謂正常利潤的經濟原則,每個人只是有一種模糊的認識,但它卻是資本主義合理存在的一個必要條件。企業家的收益,只有在大
上、在某種意義上跟他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活動發生聯系時,才能得到大衆的認可。
以上所講的,是由貨幣貶值造成的對現存經濟秩序的第二種幹擾。如果說貨幣價值的下跌會使投資活動受到打擊,那麼它對企業也同樣會造成傷害。
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家也不允許獨自享有其額外利潤的全部。爲了消除當前存在的弊端,我們采取了許多人所共知的補救措施,如補助金、價格和租金方面的規定,以及不正當利潤的取締、超額利潤的課稅等等,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是徒勞無益的,而且到頭來它們自身也變成了弊端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
預言與勸說第二篇 幣值變動的社會後果(1923年)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