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笑傲股市——大師們的投資之道>第二章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

《笑傲股市——大師們的投資之道》第二章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

經濟類作品

  ●投資是沒有結果的投機。

  ●在某種程度上,某種gu票價格便宜要比關于市場明年如何運作的流行概念真實可靠得多。

  ●避免投資最熱門行業裏的最熱門gu票。

  ●購買被中層管理人員搶先購得的蕭條gu票。

  ●投資者盡可以從買賣擁有隱蔽xing資産的公司gu票上獲得巨大的收益。

  ●許多投資者對市盈率的分析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彼得·林奇是美guo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他憑其傑出的投資才能,創造出令華爾街驚歎的投資業績。從他1977年主管麥哲倫基金以來,到1990年該基金的gu票價格提高了20多倍,資産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劇增爲90億美元,其投資組合也由原來的40種gu票變成了1400種。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美guo《時代》周刊譽爲"第一理財家"。

  實踐重于理論

  彼得·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頓。父qin曾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成爲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但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10歲那年,父qin因病去逝,全家生活從此陷入困境。彼得·林奇不但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不得不找個半天的工作,以補貼家用。

  1955年,彼得·林奇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對于彼得·林奇來說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得還多;在球場,彼得·林奇還能從高爾夫俱樂部的成員口中接受gu票市場的早期教育。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和gu東,他們除了打高爾夫球外還交流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于上一堂有關gu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在五六十年代,人們對gu票業並不很信任。雖然gu市上漲了3倍,但人們仍然視gu票市場如賭場,但當球童的經曆使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gu票。

  球童生涯並未妨礙彼得·林奇的學業,他讀完了中學,而且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即使在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費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由于日後的職業目標十分明確,林奇在大學學習期間便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gu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地專修社會科學,如曆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因爲在林奇看來,gu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曆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當球童的小費似乎還相當可觀,林奇不但靠球童掙的錢和獎學金支付學費,而且在他進波士頓學院的第二年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gu票投資。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gu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gu10美元。後來,這種gu票因太平洋沿岸guo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gu票的不斷上漲,林奇一點一點地抛出手中的gu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第一次gu票投資的成功堅定了林奇的投資信心。他堅信在gu票市場大的聚財機會是存在的,只要抓住它,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隨後出現。

  彼得·林奇在波士頓學院攻讀研究生時,利用暑假期間,在富達公司找到一份夏季工作。富達公司在美guo發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se,它猶如各投資公司中的聖殿。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對于彼得·林奇來說,無異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

  在富達公司,林奇被分派作企業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負責對全guo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gu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而且使他對課堂中所學的關于gu票市場的理論産生懷疑。他覺得大學教科書上的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運轉假設是相矛盾的,根本無法幫助人們獲得投資上的成功。林苛認爲在大學教授數量分析和隨機運行理論的教授們遠不如富達公司的同事們幹得好。如果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作出選擇,他更願意當一名實踐家。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後來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林奇獲得mba證書後,在軍隊裏度過了規定的兩年,他被派往韓guo服役。由于漢城當時沒有證券交易所,在此期間華爾街發生的擠兌使他在緬因糖業公司gu票上的投資遭到了損失,這使他得到兩個教訓:一是當人不在guo內時不要買賣gu票,以免損失錢財;二是不要購買那種要依賴于類似緬因州農民的那種四平八穩的公司gu票。

  1969年林奇退伍之後,富達公司給他提供了一份永久xing的工作。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公司正陸續擴展化學、包裝。鋼鐵、鋁業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務,這個工作爲他深入了解證券業務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收集情報,篩選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一次又一次地將判斷與實際結果相驗證。這一切爲他以後馳騁投資領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在富達公司作爲永久xing雇員幹了8年之後,林奇于1977年被任命爲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雖然林奇在接管麥哲倫基金時,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于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但這至少可以讓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資才華。

  林奇是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對其所做的一切顯示出一種著了魔的狂熱。也許在投資界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閱覽所及的範圍更廣。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裏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每年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小時的打電話。

  林奇的投資一般采用的是一種以價值爲出發點而進行比較的方法,但林奇從不將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種gu票,小公司gu票、高gugu票、成長gu,只要gu價合理他都可能買。通常,他認爲某一種gu票在其價格收益乘數是公司增長率的一半時,會是一個好的購進時機,而價格收益乘數爲公司增長率的二倍時買進則可能是一個極差的投資。因此,一般來說,林奇喜歡低價格收益乘數的那些gu票。

  林奇不停地尋找投資機會,他不斷地奔波于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據有關的信息找出“明顯的贏家”。當然,林奇和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同,否則他……

笑傲股市——大師們的投資之道第二章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章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