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內經濟學界某些人士竭力排除世界經濟大蕭條可能
的時候,美
經濟學界卻開始談論30年代大蕭條的回歸。即使大蕭條前景真的在格林斯潘先生的“謹慎”判斷下得以避免,中
也還是應該有相應的預案
●美一方面用gatt/wto談判推動別
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又用非關稅壁壘、北美自由貿易區和彙率貶值保護本
市場,增強本
工業的競爭力
●看看美和歐盟斤斤計較到這種地步,我們就可以知道,爲什麼中
這次做出的讓步令美
和西方驚喜不已了。
●目前所謂的全球化准確地說是少數人的全球化。認爲這種會球化進程不可逆轉,並且值得全人類熱烈歡迎,這只是少數人扶持多數人的意識形態而己
●“資本流動會球化”是對資本主義會球化的進一步限定,因而必然最弱,被逆轉的可能
最大
●單純就際經濟環境而言,中
不僅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搞貿易保護主義,而且,越是加入wto,就越要注意尋找適當的貿易保護主義方式,就像美
一樣
實施長遠的際競爭戰略的基本前提是
家擁有經濟主權,能夠自主地調節內外經濟政策,靈活運用保護和開放政策,以達到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的目的。這就必然與自由貿易信條相違背,也與流行的所謂全球化
流相違背。于是,下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今天還能不能搞貿易保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睜大眼睛認真地打量一下世紀之交的世界經濟現實。事實上,正像“和平與發展”並不是世界的主流一樣,“全球化”也並不是什麼“不可逆轉”的趨勢。最值得注意的是,從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系崩潰以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爲昔日黃花,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慢,美、日、歐三大經濟區域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並由此引發了一輪輪動蕩和危機。與本世紀初至30年代大蕭條的情況相似,自70年代以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各
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都在不斷增強,形成了以經濟區域化(集團化)、非關稅壁壘和彙率大戰爲特征的第三次貿易保護主義
,與同時降低關稅的gatt/wto談判形成強烈的反差。學術界和輿論界某些人往往只看到或只願意看到後者,看不到或不願意看到前者,因而一廂情願或自欺欺人地一頭紮進“全球化”懷抱,即使老百姓的利益將會受到根本威脅也在所不惜。
讓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二戰”以後西方世界經濟的演進曆程,找一找曆史方位吧。

要理解世紀之交世界經濟的形勢,首先得解開“二戰”以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出現及其終結之謎。
“二戰”後,美成爲西方經濟的火車頭,在它的帶動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經曆了長達20多年的繁榮。但從70年代初以來,隨著美
經濟的相對衰落,西方世界又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低速增長(雜以不斷的危機),直至今天。①正確認識這一曆史現象是撥開今日世界迷霧和幻象的關鍵。
①michael tanzer:“以工業化家作爲整
,1950~1973年總産出的年均增長率爲4.4%,而1973年以後則僅爲2.4%”,《經濟全球化》,《每月評論》1995年9月號,第4頁。
第一種流行的解釋是,以原子能、計算機爲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增長。對這種說法的兩個關鍵質疑是:第一,戰後繁榮主要表現爲以汽車、公路、和郊區化建築投資的需求拉動,而這裏的主要技術不是戰後才有的,“一戰”以前就有了汽車工業,在20年代汽車技術又得到了極大發展,但爲什麼汽車技術沒能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反而有1929~1933年的大蕭條,而且實際上蕭條一直持續到“二戰”全面爆發呢?第二,原子能技術的應用並沒有成爲一個足以影響全局的工業部門。而計算機技術大規模地應用于工商業,成爲一大經濟部門,以致對社會生活發生全面廣泛的影響,主要是在70年代以後。但西方經濟恰恰是在這一時期卻進入了低速增長和停滯狀態,這又是爲什麼呢?
第二種流行解釋說,不僅是技術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更是由于資本主義製度的“自我調節”。戰後西方家爲了維持資本主義製度的生存,實行了福利
家政策,使生産過剩的危機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從而有了相當長時期的繁榮。這一解釋的確有部分合理
。但是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爲什麼“二戰”後能實行福利
家政策,搞人民資本主義,導致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而在30年代羅斯福的“新政”卻只維持了3年左右的短暫複蘇呢?又爲什麼在刀年代以後這福利
家政策卻有了顯著逆轉,以至美
從那時起實際工資
平競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呢?爲什麼80年代的裏根—撒切爾政策又繼承起劫貧濟富的傳統,以至西方各
的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呢?一句話,爲什麼西方世界不可以用進一步擴大的福利
家政策來緩解生産過剩的停滯危機呢?
顯然,這兩種主流解釋都沒有說到根上。
另一種非主流觀點則認爲,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和由此而來的工業化,使戰後有了數量豐富而價格低廉的資源、能源、農産品,這一點才是使世界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的基本原因。我們不否認第三世界工業化進程對戰後繁榮的重要意義,但絕非僅僅因爲有廉價資源。70年代以後,尤其是70年代末以後,由于西方七集團及其控製的
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利用第三世界債務危機推行結構調整計劃,將第三世界
家的經濟資源導向出口部門,從而進一步增加了資源和部分初級産品的供應量,使資源對工業品的比價下降到曆史最低點。這樣,西方世界可以用更少的工業品去獲得更大量更廉價的資源,但這也沒有使西方經濟走出停滯。
我認爲,以上三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但卻漏掉了關鍵
的原因,即
際經濟競爭優勢的轉換。“二戰”前,美
、日本、歐洲之間以及歐洲內部英、法、德之間經濟競爭十分激烈,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産過剩的危機長期難以擺
。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互相用高關稅封閉本
市場,互相用貨幣貶值方法及降低工資等方法提高本
經濟競爭力,使各
之間的矛盾以及一
內部的社會矛盾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了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但二戰結束後,除美
以外的各壟斷資本主義集團均遭重創,美
對歐洲、日本具備了無可匹敵的競爭優勢,經濟競爭緩和,促成了戰後20多年的繁榮;但是,在這20多……
碰撞第六部分 今天還能不能搞貿易保護?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