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1章 埃傑沃思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1章 埃傑沃思

經濟類作品

  

  在到1890年爲止的時期中,除了馬歇爾以外,f.y.埃傑沃思像英guo的其他人一樣,也很好地運用了邊際效用思想,但他將這一思想用于同哲學和心理學有關的課題比用于同經濟學有關的課題要多。因此,經濟思想史家難得把他的名字同邊際效用學說的發展聯系起來。對他的三卷本《政治經濟學論文集》是這樣,他的訃告也是這樣。

  埃傑沃思在都柏林度過四年之後,于1867年來到牛津,1873年獲得學士學位。此時正值經濟學的“現代時期”開端之際,但他沒有對經濟學表現出興趣,此後許多年也是如此。他的主要興趣在法律上。1873年後他從牛津來到倫敦,全身心地投入法律研究,內殿法學協會(inner temple)要他1877年到法庭任職。不過法律還不是他的惟一的或永久的興趣,他也從未實踐過。1873-1877年間他讀法學時,還忙于他的第一愛好——哲學,而且寫了關于哲學問題的第一篇文章,這是一頁短評:“麥休·阿諾德先生論畢曉普·巴特勒的自愛心學說”,刊登在《精神》雜志上,這是一本可敬佩的哲學和心理學雜志,第一期于同年早些時候出版。該雜志後來的一篇文章(作者阿爾弗雷德·巴雷特,他對亨利·西季威克《倫理學方法》的若幹部分提出了批評)直接促使埃傑沃思動手寫了他一生所寫三本小書中的第一本。

  這本書名爲《倫理學的新舊方法,或“物理心理學”和“倫理學方法”》,內容完全是討論西季威克和巴雷特之間的爭論。正好在埃傑沃思來牛津白利爾學院之前的那些年,巴雷特在該學院的出現引起了埃傑沃思對這場討論的注意。在指出了這兩位作者的主要分歧之後,埃傑沃思主要考察了討論享樂主義的部分,討論是圍繞快樂和痛苦的測量問題進行的。在《精神》雜志著文的這位評論者在談及埃傑沃思的《倫理學的新舊方法》的第二部分時指出,作者“從邊沁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公式出發”(盡管對據說暗含的嚴格的功利主義思想感到不滿),完全依據菲希納和汪茨等人對心理學概念所作的最新解釋,還運用了適用于這個問題的計算各變量的公式,得出了有關最佳(最有利)分配外部享樂資料的一系列結論。”

  埃傑沃思的書包含著(或觸及到)許多人所想象的經濟問題,享樂主義總是要包括這一類經濟問題的。不過,享樂主義的分析結果通常(特別在埃傑沃思的場合)並不同經濟分析的結果相一致,至少埃傑沃思沒有再得出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在同一問題上已經得出的許多結論。原因之一是他沒有分析價格與交換現象,這樣,他的結果就不會包含交換或價格同‘幸福’的關系,像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所得出的結論那樣。盡管他的分析限于非價格現象,他還是在另一個方向上擴展了他的分析,由于他許可進行個人之間比較效用,從而擴展到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一直回避的領域。

  埃傑沃思的基本結論更多地來自他所許可的個人之間效用的比較,而不是更多來自其他的論據。他的結論是:“(1)在進化次序如此接近的種族和社會中(如雅利安人)中,平均分配是規律……(2)人口應受限製……(3)[人口的〕質量……應當盡可能地高……[但是〕……無限製地改進人口質量將不再是希求的事……〔假如它〕……只有通過減少人口才可能實現的話……”

  埃傑沃思的情形很明顯地表明了“享樂主義”同“邊際效用經濟學”的關系。埃傑沃思研究的問題在開始時同傑文斯是一樣的,但他在第一次攻擊結束時未曾到達傑文斯那樣的地位。西季威克擁有埃傑沃思和傑文斯使用過的全部工具,還有經濟學講席,但他的結局不與此二人同歸。甚至邊沁也不曾從他已提出的各種分析要素中提煉出邊際經濟學的任何東西。經濟學家不得不閱讀和消化邊沁的著作,然後再把它引進經濟學。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在把享樂主義變成邊際效用經濟學之前,經濟學家們還必須給它增加一些東西,同時又從中去掉一些東西。傑文斯和戈森可以實現這種轉變;西季威克決無可能;埃傑沃思在1877年也不可能。

  

  1870年,甚至更早一些時候,有三gu不同的思chao包含關于個人對其滿足的反應的解釋,它們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哲學中的享樂主義,心理學的新分支心理物理學。這三種思chao可以都來自某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但它們在表面上是各不相同的思想運動。知其一者難得知其二三。但埃傑沃思卻從一開始就鑽研了其中的兩者。在他的第一本著作中,他在享樂主義哲學方面援引邊沁、西季威克和巴雷特;在心理物理學方面援引韋伯和費希納。這時他對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還毫無所知。

  經濟思想史著作時常提到享樂主義,但卻完全忽視心理物理學,只有漢尼對它作過簡要評論。斯蒂格勒的論文“效用理論的發展(1)”對邊際效用和心理物理學的關系作了最長的探討(兩頁)。在邊際效用的早期著作中,只有埃傑沃思對它給予很多的注意,至少在他肯定地轉向經濟學之前是這樣。

  心理物理學發端于韋伯1831年在萊比錫出版的著作,盡管“心理物理學”這個名詞很久之後才通用。韋伯的實驗在數理心理學上占有永久的地位。經濟學家注意到韋伯只是因爲他的實驗涉及到與效用相類似的感覺,雖然感覺和效用不是一回事;還因爲他提出的有關感覺的一條規律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相似,特別是在早期由伯努利表述的形式上。

  韋伯試驗了一個人感知重量差別的能力。在早期的一個實驗中,他給一個人一個物ti,重32盎司;又給他一個稍輕一點的物ti,然後問他“那個物ti更重?”回答是感覺不出什麼差別。于是韋伯減少第二個物ti的重量,直到該人能說出哪個更重爲止。韋伯通過這種方法確定了“剛可覺察的差異”。他的一個試驗者用舉高的方式可以在32盎司和30.5盎司之間感到差異,于是這1.5盎司便是他的“剛可覺察的差異”(當重物在2磅左右時)。

  可以看出韋伯的問題同邊際效用問題有一點類似,盡管不完全類似。這種類似基于下述情形:兩者涉及的都是個人對外部條件的反應;所chu理的都是總量的差別。不過重量的差別同期待于物品消費的效用感覺是不一樣的。

  韋伯接著試驗由于重量改變而引起的“剛可覺察的差異”的變化。當重物是32盎司時一個人能夠區分出的重量至少是1.5盎司。假如該物不是32盎司,而是4盎司時,其“剛可覺察的差異”是否……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1章 埃傑沃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1章 埃傑沃思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