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2章 克拉克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2章 克拉克

經濟類作品

  

  邊際效用史經常討論到約翰·貝茲·克拉克,這不僅因爲人們通常稱贊他在美guo轉播了邊際效用學說,還增加了一些觀點,而且因爲人們常把他視爲邊際效用學說本身的一位發現者,盡管晚于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多年。把他看作邊際效用論的一位獨立發現者的說法,始于最初對他在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的完整闡述。大多數近期的曆史著作都重複了這個要求。克拉克之子j.m.克拉克把關于他父qin的首創xing的看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認爲其父能夠沒有傑文斯的幫助而輕易地創立邊際效用學說。

  他說:“如前所述,克拉克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雖晚于傑文斯和其他的首創者,但顯然是獨立的。古典經濟學已經爲該理論准備了若幹資料;它在效用和交換價值的關系問題上留下了一種挑戰,而且它在李嘉圖的場合又遇到了這樣一種勞動理論,這理論在李嘉圖接受了勞動成本並非單獨決定物品彼此交換比率的觀點之後,又轉變成了生産成本論。古典經濟學還包含著合理量度效用的概念和邊際方法,只須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便可提出邊際效用理論。

  甚至維也納經濟科學協會在歡迎克拉克爲名譽會員時也稱贊他是“獨立于其他探索者而發現這一新學說的人之一,該學說半個世紀以來已構成經濟理論發展的基礎……”他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也持此看法。經濟思想史家(像馬歇爾一樣)從未評論過克拉克作爲邊際效用獨立發現者的權利,但誰也沒有想反駁這種看法。

  

  讓我們來解釋一下這種無異議的權利,並從他的早期著作開始。克拉克生于1847年,埃傑沃思生于1845年,馬歇爾生于1842年,相隔不遠。傑文斯的《理論》和門格爾的《原理》問世後一年(1872年),埃傑沃思正就讀于牛津,馬歇爾已任教劍橋,克拉克已從阿赫斯特畢業,赴德guo進修經濟學。1872年底到1875年間克拉克多半在海德堡,只有六周在蘇黎世。在海德堡對克拉克影響最大的一位教授是卡爾·克尼斯。盡管德guo當時盛行曆史學派(克尼斯就是該學派的一位主要成員),但海德堡和克尼斯都不可能一直阻止邊際效用分析的發展;這不僅因爲克拉克避開了克尼斯的影響,而且克拉克剛剛離開,維塞爾和龐巴維克就到了,他們向克尼斯的研究班提交了報告,從此開始了他們作爲奧地利學派主要成員的生涯。克尼斯本人有幾chu提到他們,他在自己著作中加了一個涉及傑文斯《理論》的腳注,又在《曆史觀點的政治經濟學》(1883年再版)中花了好幾頁篇幅解釋瓦爾拉斯的《綱要》。不過,他的興趣是數學方法,而不是效用在經濟分析中的作用。維塞爾向研究班提交的報告談的是成本和價值的關系,龐巴維克的報告的內容是資本理論,這些報告顯然已受到門格爾《原理》的影響。傳播邊際效用經濟學的這三位傑出人物在不多幾年間先後都來到海德堡,這是令人矚目的。

  克拉克後來對克尼斯的影響看得也許過重了,他曾贊揚克尼斯向他提出了若幹“建議”,說這些建議旨在指導他“發現一種單位,用于衡量財富的各種變量”,但克拉克沒有列出這些建議的內容,當然也就沒有具ti說明這些建議對他走上發現邊際效用之路究竟起了什麼作用。

  

  克拉克回到美guo就教于卡爾頓學院之初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經濟學論文“財富的新哲學。”這篇文章幾乎全是談效用概念的,但沒有提及任何與邊際效用類似的思想,沒有顯示出任何先驅者著作的迹象;它討論的是財富的xing質。他的分析有意離開勞動價值論而偏向效用論,只能說是在效用理論方面作出了一個微弱的開端。沒有迹象顯示出他已認識到下述思想:如不了解邊際效用對經濟問題的意義,運用效用概念就不會得出什麼成果。所以他要求作爲邊際效用論的獨立發現者,是不能基于他最早的這篇文章所包含的對效用概念的運用的。另一方面,這篇文章無疑也表明克拉克沒有從傑文斯、門格爾或瓦爾拉斯的研究中獲益。

  1887年底克拉克又發表了一篇涉及效用思想的論文,該文明顯地顯示出克尼斯的影響。克拉克在此研究了人的本質,其前提是認爲政治經濟學把人看得“太機械”、“太自私”、“根本沒有被各種高尚的精神力量團結在一起”、使人過分遠離社會(而人不過是社會的一分子)。與此相關,克拉克對“需求”作了長篇討論,這討論在許多方面同效用思想有關。他在解釋需求的可滿足xing時最接近于考察到邊際效用遞減。他說,較低的需求可以全部被滿足,較高的需求可以無限擴展。這樣,需求在這兩種極端和含糊不清的場合都不會隨著某人消費的增加而顯著地下降,但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需求的強度會隨著用于滿足的物品量的增加而減低。我們在這裏發現了克拉克接近于邊際效用遞減思想的第一個表述:“這種中間類型的需求可以無限擴展,但其強度會隨著所供給物品的增加而減低,甚至趨向厭煩。首先滿足的是比第二個物品的慾望強度更強的物品,對第二個的慾望強度比對第三個的更強,依次類推。每一次都能獲得一些滿足,但卻是在遞減的程度上。”

  克拉克還把他對需求的看法同消費者的購買即價格ti系聯系起來。他一開頭就提出了下述公式:

  “a,b,c,d,e=所需求的不同物品;

  5,4,3,2,1=不同慾望的相對強度。”

  這個表沒有任何邊際效用遞減的意思,因爲物品各不相同。克拉克假定它適用于所有的消費者,並調節著它們的購買次序。假定價格不允許所有物品被所有的人所消費,則價格必定下跌,下跌的程度取決于物品的特點。

  克拉克這兩篇文章充其量不過是答應進一步研究邊際效用。第二篇與第一篇一樣,一直讓效用或需求占據著舞臺的中心。他根本沒有表現出對邊際效用論的早期作者(特別是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了解。他討論時用的是“需求”或“慾望”而不是“效用”,這反映了德guo文獻的一些特點(就其在早期經濟學家著作中有一定淵源的限度內)。

  

  四年後克拉克再次論及效用問題,而在此期間他一直致力于研究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和商業倫理這些更令人關心的課題。他要求承認他是邊際效用早期獨立發現者的文章還是發表在《新英格蘭人》上(1881年7月),題爲“價值的哲學。”他說該文緣起于對價值文獻的不滿,他在文章開頭抱怨說:“可以肯定,在對這個已做了十分詳盡研究的問題所寫的全部東西中,對事……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2章 克拉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2章 克拉克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