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4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4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

經濟類作品

  

  在1888年“經濟圈”的一次會議上,威斯蒂德宣讀了“一本書的最後幾頁,這本書是他們聚會的第一個成果,不久即以(經濟科學入門)出版了。”威斯蒂德把此書獻給亨利·瑞米和伊麗莎白·比頓,以及“報著極大熱情參與討論此書所提出的各項原理的朋友們”,作爲“他們襄助的第一個成果”。“經濟圈”的這個成果,是繼傑文斯《理論》于1871年問世後在英guo以一本書的篇幅對邊際效用思想的首次系統的解說。

  在該書序中,威斯蒂德主要依據傑文斯的《理論》和《通信和日記》對邊際效用學派的發展作了一個曆史的敘述。他在傑文斯之外和加上了門格爾作爲1870年代初邊際效用學說的合作發現者之一。這表明門格爾的《原理》問世後18年英guo才有人公開承認他的著作基本上是傑文斯和瓦爾拉斯同時所寫著作的複製。威斯蒂德還注意到傑文斯對門格爾毫無所知。

  《入門》開頭40頁是數學研究,在討論了函授的一般概念之後,他表示能把毯子、shui或食肉的使用價值表示爲某人所占有的該物品數量的函數。他當然懂得對于一個消費者僅有的一個物品來說,這樣說有些不便。他認爲“使用價值”或“效用”這些說法最好代之以避開倫理內容的一些術語,如“利益量”,“慾求”,“滿意”或“滿足”。

  

  當威斯蒂德最終用曲線來表示他的效用函數時,他首次遇到了效用衡量的問題。他在這一點上主要是向讀者保證他並不認爲對衡量問題的異議是“難以對付的”;他引證他在本書前面部分對此問題所作的充分研究;他還認爲“可以看出,由于滿足可‘大’也可‘小’,由于內心可以估計一種滿足比另一種‘更大’或‘更小’或‘相等’,所以在理論上確定一種東西作爲衡量滿足的准確尺度不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把它的實際尺度設想爲持久不變的,就像溫度計發明以前衡量ti溫的尺度一樣。”

  威斯蒂德在後來又回到衡量問題時首先指出,因爲我們可以從不同物品的增量中區分出滿足的大小,所以能把這些滿足“在理論上看作是可以公約的尺度,從而在長度上加以測定,並用一根曲線把表現同這些滿足相應的商品量的不同長度聯結起來。”他舉例說明這些比較,例如瓷器和尼龍,新鮮空氣和友誼,朋友們來去方便的住宅、大英博物館和有新鮮空氣和新鮮ji蛋的鄉間住所,放書的空間和去圖書館所需要的時間。

  威斯蒂德甚至建議用“一定量的勞動”作爲標准單位去估量滿足的多少,例如他用一個人爲獲得一英擔煤所願意付出的搬運勞動去表現不同數量(噸)煤的效用。他指出我們沒有必要用“搬運勞動”作爲尺度,完全可以用別的勞動。他解釋說:“在學者圈子裏用一小時批閱試卷的勞動作爲苦樂的標准尺度,不是不常見的。”當然這要假定該勞動的“享樂價值”保持不變。他爲說明衡量過程舉例說,某人爲測定亞麻布(x)的總效用(y),他選擇從事500英尺勞動所獲得之滿足作爲y的單位。對于第一單位x,某人做13300英尺,因而總效用y是6.6;對于第二單位x,他做工1750英尺,他的y增至10.1;對第三單位x,y是12.3,依此類推。

  威斯蒂德顯然錯誤地以爲他提出了一個衡量邊際效用的適當方法,他說:“雖然我們想象的是一種完全理想的和精確的估計能力,即估計某人在既定條件下爲獲得所慾之物品而願意做些什麼,但是在這個想象的過程中,從理論上來說沒有什麼謬誤;因而經濟曲線方法在理論上應被看作是可取的。”他在另一chu又說:“說有如此多單位的滿足是不錯的”。威斯蒂德衡量方法的不可能xing,來自他的這個假定,即所做的勞動的“享樂價值”保持不變。同“想象一種完全理想和精確的估價能力”相比,他想象一種直接的效用尺度並沒有更多的困難。他的分析程序爲部分地圖解無差異圖提供了足夠的信息。在無差異圖上,任何一對數量部不可能是一致的價值,不管某人擁有的數量如何,也不管它可否直接衡量。當然,威斯蒂德可以得出一定的英尺數,但是,假定他開始分析時他所說的這個人已經付出了大量勞動(除非此人已感到厭倦),他便會得出另一套尺度,與第一套尺度有所不同。這兩套尺度只在序數上相似;它並不構成通常所說的尺度。

  威斯蒂德讓讀者自己作出“諸如咖啡和煙草之類”的曲線。他要讀者自問:“每周或每天爲一杯咖啡或一袋煙要幹多少活,又要爲第二杯付出多少勞動,把這些結果用虛線表示出來,看看它們是否遵循著什麼規律,是否構成有規則的曲線。”盡管一個人能爲他自己作出這種曲線一假定他有足夠的想象力;盡管這些曲線可能對許多問題有用chu;但它們並沒有對效用作出令人滿意的測定。

  

  通過研究效用衡量問題,威斯蒂德堅決認爲,總效用曲線總會達于最大化,然後轉而下降,直至變成負數。作者接著用了整整20頁篇幅論及微積分,但同任何經濟問題都毫不相幹。當他回過頭對曲線作出經濟上的解釋時,他就把曲線的斜度稱爲“邊際效率”或“邊際有用xing”。從“最終的”變爲“邊際的”,這個術語的變動就此開始流行起來。但威斯蒂德沒有解釋他爲什麼認爲“邊際的”說法優于“最後的”和“最終的”說法,也沒有對他從何chu得此名詞作出任何暗示,甚至在作爲維塞爾的grenznutzen(邊際)一詞的字面翻譯而用它時也是如此。“邊際的”一詞在威斯蒂德《入門》一書中的確是突然出現的。也許作者在“經濟圈”內已經用過這個詞,而且覺得比較滿意;無論如何,他是經常地很有把握地用這個名詞了。

  威斯蒂德在爲他的基本概念下定義後,詳細闡述了這些概念的用途,其詳細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他從這些用途(它們是我們把邊際效用和總效用作爲思想和行動的指南而形成的)之間的區分開始,從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著作所作的嚴格區分開始。威斯蒂德解釋了人們分配他們的時間于可供選擇的兩種業務之間的原理。他還研究了使邊際效用曲線發生轉折的條件,並對可能出現的基本轉換類型作了說明。

  關于與不同的物品效用的相互依存xing有關的效用函數,看來威斯蒂德並沒有想到。威斯蒂德爲什麼繼續解釋總效用(即一個人享受的效用量來自每種物品的各不相同的效用函數),而不是解釋來自單一的效用函數呢?在單一效用函數中,所有商品作爲變量加入其中,埃傑沃思此前已經指出了通向更一般函數的道路。對埃傑沃思……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14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4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