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價格理論>第3章 稅收的“福利”效應

《價格理論》第3章 稅收的“福利”效應

經濟類作品

  本草討論貨物稅、所得稅對福利的相對效應問題。本章表明,關于所得稅優越xing的所謂“證明”根本就不是什麼證明。然後,本章勾畫出了對這一問題的“正確”分析。

  然而,本章表面的內容與其主要目的僅有間接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實例揭示出兩種經濟分析方法的區別。從這點上講,本章是《政治經濟學雜志》上刊登過的一篇文章的擴雇了的腳注。在那篇文章裏,我就需求曲線的兩種定義進行了分析對比——一個是通常的定義,該定義假定貨幣收入與其他貨物的貨幣價格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不同點相同;另一個替代xing的定義是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研究的結果,它假定實際收入是相同的。我當時提出,通常的定義産生于並反映出對經濟分析的實質上是運算的和描述xingchu理方式;那個替代xing的定義則是一種分析的和解決問題的chu理方式;因此,通常的定義對多數問題都用chu不大。假如花費在所討論商品上的收入百分比數目小,正像實際應用中通常發生的那樣,這兩條需求曲線在定量上的差異也就小,並且,當這一百分比趨于零時,定量差異也接近零。然而,正是因爲這種概念的差異確實反映出方法上的根本差異,所以,此概念差異是至關重要的。

  下面的討論表面上並沒有使用需求曲線。然而,可以看到,被廣泛使用的對所得稅和貨物稅的福利效應的錯誤的分析方法與需求曲線的通常定義如出一轍——兩者都反映出對經濟分析的運算式的chu理方式。當然,沒有一種方法是非犯錯誤不可的。一個分析家盡管其方法和工具有欠缺,仍可以成功地獲得正確的結論。然而,能幹、老練的分析家被愚弄的事實提供了充足的證據表明這一缺陷並非無足輕重。

  關于所得稅優越xing的所謂“證明”

  圖3.1概括了一種分析方法,這一方法經常被用來“證明”:在獲得相同收入的條件下,所得稅要優越于貨物稅。

  如果一個世界只有x和y兩種貨物,設橫軸代表x量,縱軸代表y量,再畫出一個消費者(一個“有代表xing”的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群。設ab表示開始時的預算線,因此,p1chu于初始均衡位置。如果說向x商品征收包括稅收在內的相當于價格的50%的貨物稅(稱此爲“貨物稅a”),並讓其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那麼,消費者獲得的x的價格就翻了一倍。如果假設(這些假設支承著通常的需求曲線)在分析價格變化的影響時,貨幣收入和其他價格保持不變,則預算線移到ac,而均衡位置移到p2。現在假設,爲獲得同樣的收入,征收所得稅(“所得稅a”)以取代貨物稅。既然假定價格不受影響,則與此所得稅相應的預算線與ab線平行,而且,假如從所得稅中得到的收入與貨物稅中得到的收入相等,它必然要通過p2;在貨物稅項下,個人把自己的全部貨幣收入用于p2所示的一組貨物;不論征收什麼稅,全部貨幣收入被認爲保持不變,這筆開支等于稅款加上稅前價格p2的成本。因此,如果在所得稅項下交付同樣數額的稅款,他便可以用余下的收入,以稅前價格購買p2所示的一組貨物。所得稅項下的預算線便是de。但是,依此預算線,個人實際上不會購買p2表示的貨物組合,而是將購買在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p3所表示的貨物組合。因此結論是,所得稅比之産生同樣收入的貨物稅可使消費者達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這也就是,

  (1)所得稅a優越于貨物稅a。

  到目前爲止,我們僅涉及到了一個個人。這類分析一般也就到此結束了。但其結論和直接推廣到整個社會,以便得出這樣的命題:如果取消貨物稅而征收所得稅,每個社會成員交付以前作爲貨物稅所交付的同樣金額的所得稅,所有社會成員都會(在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富裕起來。

  所謂“證明”中的謬誤

  這個“證明”包括兩個基本步驟:第一,關于一個孤立的個人的命題1的推導;第二,該命題對整個社會的推廣。

  對于一個孤立的個人來說,這種分析完全站得住腳,如果僅向許多人中的一個人征收貨物稅a或所得稅a,它們將具有一些圖3.1總結出的內容以外的無關緊要的間接影響,而該圖可以適當地說明所討論的那個人最終達到獲得的位置。其算法是無可指摘的,而且在這個實例中,僅有算法是適當的。

  在另一方面,將上述分析直接推廣到整個社會是站不住腳的。盡管圖3.1是對只向一個人征稅時的最終位置的一種恰當的說明,即在向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同樣征稅時,該圖的說明就不恰當了——除了對那些習慣于由需求曲線的通常方法而形成的思維方式的人來說以外,這點確實會是十分明顯的。例如,考慮圖3.1中的預算線ab和ac。十分明顯,不使用無差異曲線,在預算線爲ac時,可供消費者做出的選擇要比預算線爲ab時明顯差一些。預算線爲ab時,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得到在預算線爲ac時可以得到的任何一種選擇,再加上三角形acb中的各種商品組合。因此,把對一個孤立的個人的分析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是假設:只征收貨物稅,就縮小了提供給每個消費者的選擇範圍,而且這種縮小的程度可以用簡單算術的方法計算出來。這怎麼可能呢?征收貨物稅本身並沒有改變任何從技術上看的生産可能xing;它本身並不減少可提供給社會的物質資源。如果在guo家指導下,把收入用來生産以前沒有生産的産品(稱産品z),它可能減少用于生産x和y的資源量。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需要增加另一個數軸來表示産品z,圖3.1就根本不適用了,因此,更重要的是,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數量的減少,要依靠各種物質與技術的可能xing,如guo家要生産的産品所需的那些資源以及類似的因素;利用圖3.1總結出來的知識中的簡單算術方法是計算不出其減少量的。

  上述分析根本沒有談到貨物稅所得收入的目的問題;如果所得被儲備起來,或用作給一單位y商品的補貼,或對消費者的收入補貼,事情不會有什麼改變。但在所有這些情況裏,稅收都不會縮小技術上可行的選擇範圍。如果價格暫時不變,除稅收引起其變化外,貨幣供應保持固定,而且,如果稅收所得收入被儲備起來,則在短期內當然可能出現失業現象(雖然這裏假設世界上僅有商品x和y存在是相當含糊的做法)。然而,這並不是個穩定的狀況;價格相對于貨幣收入將趨向下跌,使ac線向右邊移動。更重要的是,如果價格相對于貨幣收入沒有下跌,則不管是貨物稅還是所得稅的最重要的含義將是相同的,也就……

價格理論第3章 稅收的“福利”效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3章 稅收的“福利”效應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