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自由秩序原理>第21章 貨幣框架

《自由秩序原理》第21章 貨幣框架

經濟類作品

  若要推翻當下的社會基礎,破壞它的通貨ti系乃是最精妙且最有效的方法。這一過程會把所有摧毀經濟規律的潛力都激發出來,並以一種幾乎無人可以診斷的方式進行破壞。

   凱恩斯(j.m.keynes)

  1.過去五十年的經驗已使大多數人認識到了一個穩定的貨幣ti系(monetary system)所具有的重要xing。與上個世紀相比較,這五十年乃是貨幣ti系大混亂的五十年。在這段時期,政府在控製貨幣方面起著比以前更爲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說,這既是貨幣ti系不穩定的後果,也是造成貨幣ti系不穩定的原因。因此,一些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爲,如果政府不具有對貨幣政策的控製權,結果可能要好得多。人們有時甚至這樣追問,我們爲什麼不能像我們在大多數其他領域中所采取的做法那樣,依靠市場的自發力量(spontaneous forces)來提供人們所需要的一種能令其滿意的類似于貨幣的交換媒介呢(medium of exchange)?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指出,在今天,試圖依靠市場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在政治上不可行,而且即使可行,也很可能是不可慾的;坦率而言,認識到這一點,極爲重要。如果政府對此一領域從未進行過幹預,那麼,或許還有可能逐漸生成出一種毋需刻意控製的貨幣製度安排;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不曾廣泛地用信用票據(credit instruments)代替貨幣或用類似貨幣的票據替代貨幣,那麼我們或許還有可能依賴某種自我調節的機製(self-regulating mechanism)。然而,做出這種選擇的可能xing,在當下已不複存在。現代商業的組織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機構(credit institutions),而且我們也確實不知道還有什麼與其存在實質xing差別的貨幣機製可用以替代它們;再者,曆史的發展也造成了這樣一些環境,在這些環境中,信貸機構的存在,致使我們必須對貨幣製度與信用製度間的互動作用施以某種深思熟慮的控製。更進一步看,還有一些境況則肯定不是我們能夠僅希望通過改變現行的貨幣製度就加以改變的,而且就當下的情況言,正是這些一時無法改變的狀況,又不可避免地使政府成了實施這種控製的主要組織。

  造成這種事態有三個基本的理由,然三者在解釋的範圍及解釋效力方面又各不相同。第一個理由涉及所有時代的所有貨幣,並解釋了爲什麼貨幣供應量(supply of money)的相對變化在影響生産與價格方面,要比所有其他因素的變化具有更大的幹擾xing。第二個理由涉及的乃是作爲現代經濟生活基礎的各種金融製度,並指出在這些製度中貨幣供應量與信貸之間存在著極爲緊密的關系。第三個理由所討論的是政府于當下的財政開支額度,進而探討了我們在製定所有貨幣政策時都必須面對的這種狀況;盡管我們希望最終能夠改變這一狀況,但眼下卻不得不接受它。

  上述第一個事實使貨幣變成了整個市場機製中的一個松動的關節;盡管市場機製在其他方面都可以做出自我調節,但是它對貨幣卻無能爲力,因此,它的存在足以幹擾整個調整機製的運作,進而導致周期xing的生産誤導(misdirection of production);人們只有對貨幣的這些影響作出預見並采取防禦措施,才能抵消它的影響。貨幣之所以具有這種影響,乃是因爲貨幣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用途不在于被消耗而在于被流通。因此,貨幣供應量(或者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的變化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會直接導向一種新的平衡。貨幣供求關系的變化,在某種特定意義上講,乃具一種“自我倒轉”(self-reversing)的xing質。例如,如果貨幣總量(the stock of money)的增加部分被用于某種商品或服務,那麼它不僅會産生一種在xing質上稍縱即逝的新需求,而且也會産生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將最終“倒轉”原初需求增長所産生的影響。最先得到這部分增加貨幣的人,隨後又會把它用于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消費上。需求的增長就像一塊石頭被扔進池塘中所泛起的漣漪一樣,將在整個經濟ti系中擴展開來,並將在每一個波及點引起相對價格的暫時xing變動,而且只要貨幣的數量持續增加,這種現象便會持續下去,但是一旦貨幣停止加量,則這種現象便開始出現“倒轉”。如果貨幣存量的某部分遭到毀壞,甚或從人們的收支狀況看,如果人們藏握的現金開始比平常有所增加或減少,那麼上述現象也同樣會發生;任何這類變化都將導致一系列需求的變化,但這些變化與那些真正的基本要素所發生的變化不盡相同,因爲這些變化會導致生産和價格的種種變化,進而打破供給與需求間的既有平衡。

  如果說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因此而具有著特別大的沖擊xing影響,那麼一如我們所知,貨幣供應量也極容易以一種頗具危害的方式發生變化。因此至關重要的便是,貨幣的使用率不應當發生不適當的波動。這意味著,當人們依照自己的支出決定改變現金持有量(或按經濟學家的說法,人們決定改變其現金流動率)的時候,貨幣量亦應當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論我們如何界定“現金”(cash)的含義,短期的波動和長期的波動都將影響人們以現金這種方式保有自己部分資源的傾向,而且各種形式的自發xing發展(例如信用卡以及旅行支票等)也都可能對人們的這一傾向産生深遠影響。在貨幣需求或貨幣替代物的供給方面所發生的上述變化,會對價格和就業産生重大且有害的影響;但是在它們産生這種負面影響之前,我們不可能期望貨幣供應量通過自動調整的方式而做出某些可慾的調適。

  更爲糟糕的是,在所有的現代貨幣製度中,貨幣供應量不僅不能夠通過自我調整的方式而與這類需求的變化相調適,而且還趨于朝相反方向運動。當貨幣債權(claims for money)漸漸起到貨幣的作用(這在現在看來已是無可避免之趨勢)的時候,這類貨幣替代品的供應量的“彈xing”就會變得“異常”之大。導致這種結果的乃是這樣一個極爲簡單的事實,即那些促使人們想持有更多貨幣的理由,亦將同樣促使那些以借貸方式提供貨幣債權的人士減少貨幣債權的供給,反之亦然。當每個人都想提高自己現金的流動xing時,銀行也會基于相同的原因希望提高自己的資金流動xing,因而就會減少信貸;這一爲人們所熟知……

自由秩序原理第21章 貨幣框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21章 貨幣框架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