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自由秩序原理>導論第3小節

《自由秩序原理》導論

第3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自由秩序原理導論上一小節]把哲學、法理學和經濟學綜合起來對自由進行探究。

  本書意在增進理解,而不在煽動激情。盡管在討論自由的問題時,訴諸情緒常常是難免之事,但我亦努力于平實的心態中進行此一討論。雖說諸如“人的尊嚴”(dignity of man)及“自由之美”(beauty of liberty)等術語中所表達的情cao既高尚且可嘉,但在力圖理xing論辯時,則不應有此情緒之余地。當然,我也知道,用這樣一種幾近冷血的、純知識的方法去chu理一個爲大衆視爲崇高情尚、爲大衆全力捍衛且不爲他們視爲知識問題的理想,會有某種風險。而且我也的確認爲,自由偉業之弘揚,需要以我們的熱情爲支援。然而我們必須加以明辨的是,盡管追求自由的鬥爭之所以始終得以維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得到了人們熱望自由這一不可或缺的強烈本能傾向的支援,但是,這些本能傾向既不是一種安全的指導,亦不是某種防止錯誤的措施。此外,我們還應當承認,一些人在踐履某些極不正當的目標時,也始終是憑藉動員與上述相同的高貴情緒以爲支援的。更爲重要的是,那些摧毀自由之基礎的論點,主要源出于知識領域,因而我們就必須在此一領域中對其做出反駁。

  一些讀者可能會在閱讀本書後産生這樣一種印象,即我並沒有視個人自由的價值爲一不容置辯的倫理預設,從而在力圖闡明其價值時,我很可能只是將支持自由的論證作爲一種權宜之策而已。這當是一種誤解,但是真切的是,如果我們想使那些尚未贊同我們的道德假定的人信服,我們自己就首先不能視這些假定爲當然。我們必須指出,自由不僅是一特殊價值,而且還是大多數道德價值的淵源和條件。一個自由社會所提供給個人的,遠遠多于他僅作爲一個自由者所能做的。因此,在我們尚不了解作爲一個整ti的由自由人構成的社會與不自由的社會的差異時,我們是無力充分評估自由的價值的。

  我還須告誡讀者,此一問題的討論永遠不可能停留在高遠的理想或精神的價值層面。實際上,自由往往依憑于平凡之事項,而且那些熱望保有自由的人士,也必須通過其關注公共生活中的俗世事務以及通過隨時努力去理解那些常常被唯心主義者傾向于視爲一般甚或低級的問題來證明他們對自由的真誠。在爭取自由的運動中,知識界領袖太過經常地把其關注力局限于那些與他們的所思所慮有最密切之關聯的自由面相,而很少去理解和探討對自由的諸多限製的後果及其嚴重xing,其原因只是這些限製對他們並未産生直接的影響。

  如果慾使本書的主要討論盡可能地切合事實且非情緒化,那麼我們的出發點就更須平實。我們在本書的討論中,所必須使用的若幹術語之含義,已變得極爲空泛,因此極爲緊要的是,我們在一開始就應當對它們的意義予以界定。“freedom”與“liberty”這兩個術語的含義便屬最爲含混之列。長期以來,這兩個術語一直爲人們所濫用,其意義亦一直爲人們所歪曲,難怪有人會認爲“自由(liberty)一詞已無意義,除非賦予其以具ti內容;而且它所載信息也幾乎無存,其內容亦只因人所好而定。”因此,我們必須在本書的開篇就對我們所關注的自由之含義做出解釋。爲了精當地界定自由,我們還必須考察其他同樣空泛但卻是討論自由問題時所不可或缺的術語,如“強製(coercion)。“專斷”(arbitrarness)和“法律”。然而,爲了避免本書第一部分的術語厘定工作太過冗重繁複,亦同樣是爲了能夠順利地進入對一些較爲實質的問題的討論,我將在本書第二部分的開篇對此類概念進行分析。

  人類共同生活的哲學,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逐漸得到了發展;我將努力對此一哲學做出重述,而此一努力的勇氣則來自于我對下述事實的ti認,即此一哲學經常因爲遭到貶抑反而不斷生發出新的力量。在過去數代人的時間中,此一哲學又經曆了一次衰敗。如果對一些人,尤其是對歐洲人來講,本書似乎是對一種不複存在的製度之基本原則的探究,那麼我的回答則是:如果慾使我們的文明不衰敗,我們就必須複蘇此項製度。當構成該製度之基礎的哲學chu于最有影響之際,亦是其chu于停滯之時;而當它chu于遭否棄而需加以捍衛之際,亦常常是其進展之時。近百年以來,此一哲學顯然無甚進步,而當下,它已chu于需要人們起而捍衛的時候了。當然,我們亦應當承認,對此一哲學的種種抨擊亦向我們表明了此一哲學的傳統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缺陷。所幸的是,當下的人士毋需較往昔之偉大思想家更聰慧,便能更好地理解個人自由的基本條件,因爲百年來的經驗所賦予我們的遠非一個麥迪遜(madison)、一個穆勒(mill)、一個托克維爾(tocqueville)或一個洪堡(humboldt)所能識見。

  複蘇此一傳統的時機是否達致,將不僅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成功地改善此一傳統,而且亦取決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取向。如果人們因認爲那種傳統只是一種素樸甚或平常的信念(其所基于的乃是對人類智慧和能力的較低級的認識)而不承認人之抱負的任何限度,如果人們認爲,在我們所能計劃的範圍內,即使是最好的社會亦無法滿足我們所有的慾望,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在上述取向的支配下,複蘇自由傳統的努力定會遭受挫折。此外,我們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複蘇此一傳統的工作,不僅與至善論(perfectionism)的奢望相去遙遠,而且亦與情緒化的改革者所持的“一步到位”及“根本解決”的取向相距甚遠,從而是這類改革者力所不及的,因爲他們對一些特殊的弊端或惡行的憤慨,往往會使他們對其本身計劃的實現亦可能産生的弊端及不公正現象視而不見。上述那種抱負、“一步到位”和“根本解決”的取向,對于個人常常是可羨的,但是當人們用它們來指導強製xing權力時,又當自由傳統的完善工作需依賴于那些以爲其權力之中便存有著最高智慧從而有權將其信念強加于他人的掌權者時,它們就極具危害xing了。我謹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習知:正是形形sese的至善論,不時摧毀著各種社會業已獲致的各種程度的成就。如果我們多設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標、多一份耐心、多一點謙恭,那麼我們事實上便能夠進步得更快且事半功倍;如果我們“自以爲是地堅信我們這一代人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及洞察力,並以此爲傲,”那麼我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

……

《自由秩序原理》導論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1章 自由辨”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自由秩序原理》第1章 自由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