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總統選舉是美政治上的分
嶺。爭取再次提名爲共和
候選人的赫伯特·胡佛面臨著嚴重的蕭條問題。數百萬人失業。排隊領取救濟食品,失業者站在街頭賣蘋果,成了這一時期的標准寫照。雖然責任是在獨立的聯邦儲備系統,是它的錯誤的金融政策使衰退變爲災難
的蕭條,然而,作爲一
元首的總統,也不能推卸責任。公衆喪失了對整個經濟
製的信心。人們感到絕望,需要得到一個能夠擺
困境的保證。
民主候選人是具有超凡魅力的紐約州長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作爲一位新人,他洋溢著希望和樂觀情緒。果然,他按老章程競選,許諾說要是他當選,將解決政府的
費,平衡預算,並指責胡佛政府開支無度,聽任
家赤字上升。另外,在選舉前和就職前的交接班期間,羅斯福經常在奧爾巴尼的州長官邸與他的一夥被稱爲“智囊”的顧問們碰頭。他們製定了羅斯福就職後要執行的措施,後來就形成羅斯福在接受民主
候選人提名時,向美
人民保證要奉行的“新政”。
1932年的總統選舉,僅僅就其政治意義來講,也堪稱爲分嶺。在1860至1932年的七十二年中,共和
執政五十六年,民主
十六年。在1932到1980年的四十八年中,紀錄顛倒了過來,民主
執政三十二年,共和
十六年。
這次總統選舉還在一種更爲重要的意義上是分嶺。它標志著在公衆眼中政府應有的作用和實際上賦予政府的作用的巨大變化。其變化之大可從一組簡單的統計數字中看出。自美利堅合衆
成立到1929年,各級政府的開支(包括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開支)除遇重大戰事,從未超過
民收入的12%。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州和地方政府的開支。聯邦的開支通常只占
民收入的3%或更少。然而,自1933年起,政府開支從未低于
民收入的20%,而目前已超過40%,其中三分之二是聯邦政府的開支。不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冷戰或熱戰中度過的。然而自1946年以來,光是非
防開支就從未低于
民收入的16%,目前大約占
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僅聯邦政府開支一項就已超過
民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光是非
防開支就已超過五分之一。靠這種方法,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聯邦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擴大了大約十倍。
羅斯福是在1933年3月4日,即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刻就任總統的。許多州宣布了銀行停業。羅斯福就職兩日後,下令關閉全所有銀行。但是,羅斯福借就職演說的機會,向全
發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說。他說:“我們唯一該恐慌的是恐慌本身。”接著。他就發起了一場狂熱的立法活動,即所謂
會特別會議“一百天”。
羅斯福的智囊團的成員,主要來自大學,特別是哥倫比亞大學。他們反映了在這以前已經在校園內的知識分子中間發生的變化,即從信仰個人負責、自由放任和權力分散的、有限的政府,轉到信仰社會負責和集權的、強有力的政府。他們認爲,政府的職能在于保護個人不受不測風雲的影響,並根據“總的利益”來控製經濟活動,即便是需要政府來擁有和運用生産資料也罷。這兩條原則,早在愛德華·貝拉米1887年發表的著名小說《回顧》中就已提出來了。在那個烏托邦式的幻想小說中,有一位叫裏普·範·溫克的人物。他一覺從1887年睡到2000年,醒來時發現世界變了樣。在“回顧”時,他的新同伴們向他解釋了那個令他吃驚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個預言的日期——的烏托邦是怎樣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苦難中出現的。那個烏托邦就包括了許諾“從搖籃到墳墓”(我們第一次碰上這個詞)的保險,以及詳盡的政府計劃,其中有一規定,所有的人有義務爲家服務一段時間。
①應該把出現這些詞語的整個句子引錄下來,因爲它十分精確地描述了我們正在走的道路,並無意中暗示了由此造成的後果。原話是這樣說的:“再也沒有人爲自己的未來或是兒女的未來擔心了,因爲家爲每個公民一生擔了保,他們將得到良好的撫養和教育並將過舒適生活。”愛德華·貝拉米:《回顧》(紐約:現代叢書公司,1917年;1887年第1版),第7o頁。
羅斯福的顧問們都來自知識界,因而自然把這次蕭條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失敗,並認爲,政府,特別是中央集權政府的積極幹預才是對症良葯。仁慈的政府官員和無私的專家們,應當從狹隘、自私而又“保守的實業界巨頭”手裏接管他們濫用的權力。用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的話來說,“貨幣兌換商從我們文明聖殿的寶座上逃走了。”
顧問們在製定羅斯福的綱領時,不僅能從校園中,而且還從過去俾斯麥的德、費邊的英
和介乎于二者之間的瑞典的經驗中得到借鑒。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産生的“新政”,明顯地反映了這些觀點。它包括一些旨在改革基本經濟結構的計劃。有些計劃在最高法院宣布它們爲非法之後不得不放棄,最明顯的是放棄了建立家複興署和農業調整署的計劃。其他計劃則照舊執行:建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
家勞工關系委員會,在全
規定了最低工資限額。
“新政”還包括一些災禍保險計劃,主要有社會保險(老年和遺屬保險)、失業保險和政府補助。本章將論述這些措施及其後果。
“新政”還包括一些完全臨時的計劃,以對付大蕭條帶來的緊急情況。這些計劃既然是政府計劃,因而毫不奇怪,其中一些臨時
計劃後來就變成了永久
計劃。
最重要的臨時計劃有:“創造就業機會”(該計劃由工程進度管理署執行),利用失業青年改善
立公園和森林(該計劃由地方資源養護隊執行),以及聯邦政府直接向貧困者提供救濟。這些計劃的確發揮了作用。當時人們的情緒普遍都很沮喪,迅速采取某種行動來消除這種情緒,幫助陷于苦難中的人們並恢複公衆的希望和信念,是重要的。這些計劃製定得很倉促,無疑是不完善、不經濟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羅斯福政府在消除當時的沮喪情緒和恢複公衆信任方面,頗有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新政”,但同時大大加強了它的基礎。戰爭帶來了龐大的政府預算以及政府對具經濟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控製:通過法令規定物價和工資,實行消費品配給,禁止某些民用品的生産,分配原料和成品,以及控製進出口。
失業現象的消滅,使美成爲“民主
家軍火庫”的戰爭物資的大量生産,以及使德
和日本無條……
自由選擇:個人聲明第四章 從搖籃到墳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