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第一章 在本能和理性之間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第一章 在本能和理性之間

經濟類作品

  習慣乃人的第二本xing

    ——西塞羅

  我們所謂來自天xing的良心,是從習慣中誕生的。

    ——蒙田

  我song中居住著兩個靈魂,它們總想彼此分離。

    ——歌德

  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

  在早期思想家看來,人類活動存在著一種超出有條理的頭腦的想像範圍的秩序,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甚至亞裏士多德這位相對而言較晚近的人物,也相信人類之間的秩序只能擴展到傳令官聲音所及的範圍之內(《倫理學》,ix,x),因此一個擁有10萬人的guo家是不可能的。然而,亞裏士多德認爲不可能的事情,在他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亞裏士多德雖然作爲一個科學家成就斐然,當他把人類秩序局限在傳令官聲音所及的範圍時,他的言論所依據的卻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他的觀察和思考。

  這種念頭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在亞裏士多德時代以前很久便已得到充分發展的人類本能,並不是因爲他現在生活于其中的環境或成員而産生的。這些本能適用于流動的小部落或群ti的生活,人類及其前輩就是在這些群ti中演化了數十萬年,形成了人類基本的生物學構造。這些由遺傳而得到繼承的本能,主導著一個群ti內的合作,而這種合作必然範圍狹小,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間的交往。這些原始人受眼前的共同目標支配,對他們環境中的危險和機會——主要是食物來源和藏身之地——有著相似的感受。他們不但能夠聽到自己的傳令官,他們通常還認識他這個人。

  雖然更爲豐富的閱曆會使這些群ti中一些較年長者取得一定的權威,但主要是共同的目標和感受支配著其成員的活動。休戚與共和利他主義的本能,對這些協作方式起著決定xing作用。這些本能適用于自己團ti中的成員,卻不適用于外人。因此這些小團ti中的成員只能以如下方式生存:孤立的人不久就會成爲死人。可見霍布斯講述的原始人的個人主義,純屬無稽之談。野蠻人並不是孤立的人,他的本能是集ti主義的。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

  當然,假如我們現在的秩序尚未存在,我們大概也難以相信任何這樣的事情有可能産生,我們會不經意地把任何有關這種秩序的記載視爲天方夜譚,認爲它不過是在講述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種不尋常的秩序的形成,以及存在著目前這種規模和結構的人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逐漸演化出來的人類行爲規則,特別是有關私有財産、誠信、契約、交換、貿易、競爭、收獲和私生活的規則。它們不是通過本能,而是經由傳統、教育和模仿代代相傳,其主要內容則是一些劃定了個人決定之可調整範圍的禁令(“不得如何”)。人類通過發展和學會遵守一些往往禁止他按本能行事的規則(先是在狹小的部落裏,然後又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從而不再依靠對事物的共同感受,由此建立了文明。這些規則實際上構成了另一種新道德,我願意用“道德”一詞來定義它,它製止或限製了“自然道德”,即讓小群ti聚集在一起並保證該群ti內部進行合作的本能,其代價則是阻止或堵塞了它的擴展。

  我願意用“道德”一詞來定義那些非本能的規則,它使人類能夠擴展出廣泛的秩序,因爲道德規則的概念,只有把它一方面同沖動和不假思索的行爲相對照,另一方面同對特定結果的理xing思考相比較時,才是有意義的。本能的反應不具備道德屬xing,用“利他主義”之類概念來說明這種反應的“社會生物學家”(如果他們想做到前後一致,就應當把xing交看做最利他主義的行爲),顯然是錯誤的。只有當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應當”遵守利他主義情感時,利他主義才成了一個道德概念。

  當然可以認爲,這很難被說成是利用這些概念的惟一方式。曼德維爾認爲“把我們變成社會動物的偉大原理,支撐著生活的一切生意和行業的牢固基礎,無一例外全是罪惡”(1715/1924),這讓他的同代人義憤填膺,他的確切意思是,擴展秩序中的規則與把小團ti結合在一起的本能直覺是相互沖突的。

  一旦我們不把道德規則視爲內在本能,而是把它視爲通過學習得到的傳統,它們與我們一般所說的感情、情感或感覺之間的關系,便會引起各種有趣的問題。例如,雖然道德規則是通過學習得到的,但它未必總是會像明確的規則那樣發揮作用,它可以像本能一樣,也表現爲對某些行爲模糊的厭惡或不快。這種感覺經常告訴我們如何對內在的本能沖動做出選擇。

  有人也許會問,對本能的要求施加的限製,如何能對更多成員的行爲進行協調呢?舉例來說,不斷地服從像對待自己的鄰人那樣對待一切人這種要求,會使擴展秩序的發展受到阻礙。因爲如今生活在這種擴展秩序裏的人取得利益,並不是因爲他們互以鄰居相待,而是因爲他們在相互交往中采用了擴展秩序的規則,譬如有關分立的財産和契約的規則,代替了那些休戚與共和利他主義的規則。人人待人如待己的秩序,會是一種相對而言只能讓很少人有所收獲和人丁興旺的秩序。這樣說吧,如果對媒ti轟炸向我們發出的一切愛心呼籲全都做出反應,就會造成沈重的費用,使我們無法再去做那些我們最有能力從事的工作,並且很可能會使我們淪爲某些特殊利益集團或有關特定需要之相對重要xing的特殊立場的工具。這不會給我們有著合理關切的那些不幸提供正確的改進之道。同理,要想讓統一的抽象規則適用于一切人的關系,讓它超越各種界線,甚至guo家間的界線,則必須扼製對外人本能的進攻xing

  因此,爲了形成超越個人的合作模式或系統,要求每個人改變他們對他人的“出于天xing的”或“本能的”反應,而這是件受到強烈抵抗的事情。這種與天生的本能,即曼德維爾所說的“私心之惡”的沖突,可以變爲“公益”;人們爲了使擴展秩序得到發展,必須限製某些“善良的”本能,這就是後來又變成沖突來源的結論。例如,盧梭是站在“天xing”一邊的,雖然他的同代人休谟明確說過,“如此高貴的情感(譬如樂善好施),就像與此幾乎完全相反的事情即非常狹隘的私心一樣,並沒有讓人們適應大社會”(1739/1886:ⅱ,270)。

  必須一再強調的是,人們痛恨對小團ti中的習慣做法的限製。因爲我們就會知道,遵守限製的個人,雖然他的生活要取決這些限製,但是他並不理解,一般說來也無法理解,它們如何發揮作用或如何造福于他。他知道許許多多他認爲自己需要的東西,卻不允許他去拿到它們,他搞不清楚,他所chu的環境中另一些有利……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第一章 在本能和理性之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一章 在本能和理性之間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