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殘雪>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城堡的思維模式

《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城堡的思維模式

殘雪作品

  人一旦爲法所雇用,立刻會顯出自己的原形來。城堡的每一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是法的雇員,只有k是初次同法打交道的外來人。由于k的心裏懷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也由于他不能習慣法的鐵面無私,所以當村人們將真相告訴他的時候,他心裏總是疙疙瘩瘩地想不通。官員怎麼會都是無恥的好se之徒呢?爲什麼對城堡無比忠誠的村民,毫無例外的都是一些蠅營狗苟的家夥?甚至心氣極高的阿瑪麗亞,也要默認那種惡俗得令人作嘔的求愛方式?如果承認了這一切,豈不是要承認城堡是最爲黑暗的、最沒有希望的地方?是的,城堡要求于k的,就是要他承認這一點,當然城堡還不僅僅要求他承認這一點。每當k遇見一個人,他就按自己的思想模式從他們身上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他就想人非非地要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來,其結果總是令他徹底絕望。這是因爲k的思維模式是從世俗而來,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將矛盾的兩方面割裂開來看待,即一種機械的方式。城堡的村民的高超之chu就在于,他們的思維是辯證的思維,是一種具有無限張力的思維,人xing的兩極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得到完整的統一。在k以爲怪的東西,在他們理所當然;k只有不斷地cao練,才能向他們靠攏,然而即使是不斷地靠攏,k也永遠達不到村民的shui准,只因爲他來自世俗,而城堡與世俗是對立的。自從與城堡的思維模式遭遇之後,k的生活就成了沒有盡頭的認識過程,他通過周圍人的啓發不斷發現自己身上的幼稚毛病,這些幼稚毛病又不斷反襯出城堡的不可進入。他在這個過程裏慢慢變得既謙虛又靈活,他不再像《審判》中的k那樣浮躁,而是越來越沈著,越來越隨遇而安了。這是無比漫長的認識曆程,每當k的認識提高一步,又會有新的、沒有料到的疑難問題橫在前面,引誘他作那致命的一跳。

  k到城堡的第一夜就顯出他的思維方式的狹窄和不合時宜。

  “一定要得到許可才能在這兒過夜嗎?”k問道。……

  “難道竟有什麼人可以不必得到許可嗎?”那話音和神態裏,包含著對k的強烈的嘲笑。

  “那麼我只好現在去討要許可了。”

  “向誰去討要?”

  “向伯爵大人,”k答道,“恐怕沒有什麼別的法子了吧。”

  “現在,半夜三更去向伯爵大人討要許可?”年輕人叫道,後退了一步。

  “這不行嗎?”k神se泰然地說,“那麼您爲什麼叫醒我?”

  這時年輕人憋不住火了。“真是死皮賴臉的流lang漢作風!”

  從k這方面來說,任何問題都是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的。如果說他的身分不能在城堡過夜,那就是要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只要批准了,就可以過夜了。而用城堡的村民的觀點來看,任何問題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不錯,k必須得到許可,但這種許可永遠不會批下來,k只有不斷鬥爭。他們並沒有真正實施趕他走的行動,他們默認了他留下來的事實,這種默認決不是承認他呆下的權利,只是承認他掙紮的權利。所以城堡要求于k的,不僅僅是要他承認這裏是最黑暗、最沒有希望的地方,還要求他即使在這樣一個地方,也要不停地鬥,自己給自己造出希望來。這樣一種可怕的思維方式,k又怎能從情感上習慣它呢?從前在世俗生活裏,k對于自己品xing的那些看法在這裏全都不合時宜,這裏要求他將自己看作一個無可救葯、沒有身分的無賴,而同時,又強製他自己救自己,用那至高無上的城堡的標准來觀照自己。要不那年輕人幹嗎要發那麼大的火呢?他就是要用謾罵來刺激k。

  (老板娘):“可是您究竟是什麼人呢?我們居然還在這裏低三下四地求您同意同弗麗達結婚!您一不是城堡的人,二不是村裏的人,您什麼也不是。……您要求一位像克拉姆那樣的老爺同您談談!我聽說弗麗達讓您從門上小孔裏往裏看感到很痛心,她這樣做本身就說明已經上了您的鈎了。您倒是說說,您看到克拉姆之後有什麼感覺,您經受得住嗎?您不必回答,我知道您會說您看了以後完全經受得住,沒事一樣。其實您根本就沒有能耐真正看見克拉姆老爺……因爲我自己也是沒有這個能耐的。”

  老板娘在此將城堡的邏輯傳達給k。首先她教導他如何激發內心的矛盾,盡一切力量統一起這個發展到極致的矛盾,然後暗示他依仗什麼來將這矛盾向前發展。她的意思是說,像k這樣一個不三不四的人,是永遠看不見克拉姆的。她這話沒有絲毫的貶意,只不過是將客觀現實對他挑明,因爲她自己也看不見克拉姆。她並不狂妄,而是承認現實。她的話也不是暗示k放棄努力,她只是要他加強認識,不如說她的話還有種潛在的意思,那就是默許、激將。當然每努力一次,k又必須更加切聯地感受到自身的卑瑣和城堡的高尚。聽了老板娘的個人經曆,就知道她本人是做到了這一點的,更不用說那些執行城堡法令的官員們了,包括克拉姆。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典範。如同k看不見克拉姆一樣,克拉姆也必定看木見真正的城堡之光。k可以認識老板娘的邏輯,只是他同這些人有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這些人已經認識過了,k卻只能chu在認識的過程中。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不解之謎,謎底在第一輪認識中顯現的同時,化身爲第二輪認識中更不可解的謎。k在激發矛盾時唯一可依仗的東西要到自身內部去找。

  再看著阿瑪麗妞是如何做的——

  索蒂尼對阿瑪麗啞寫道:“你面前只有兩條路:是馬上來,還是——q,,

  如果阿瑪麗妞要“活”,她只有把自己變成妓女,在汙穢的泥潭裏打滾,否則只有不“活”。阿瑪麗妞選擇的是活與不活之間的狀態,即在痛苦中沈默,亦即認識而不行動。城堡所有的臣民選擇的都是這種中間狀態,所以他們看上去如同形態各異的僵屍;他們也有他們的“行動”,但那些行動不像k一樣包含著對城堡的冒犯,因而只是理念支配下的模式,算不上真正的行動。這些人對k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欣賞他那盲目的沖力,又鄙視他的愚昧。但沖力永遠只能是自發的和盲目的,認識到了的東西就無法再産生沖動。又由于對于這個外鄉人,城堡裏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每一種認識又都在悻論之中,k的認識就成了清晰中的盲目。清晰不斷地幹擾他的沖動,沖動又不斷超越已有的清晰,將他引向新的盲目,這就是造成雪地上那些“之”字形腳印的原因。和阿瑪麗娘不同,外鄉人k身上充滿了鄙俗,這樣他才有可能否定自己的鄙俗,認識才有可能發展,對理想的向往才不會像周圍人那樣凝固下來,而是……

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城堡的思維模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城堡的思維模式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