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審判》這部書,我們陷入一種深深的困惑之中,我們面對著一個最大的疑問:法的意志究竟是什麼?法到底是要k死,還是要k活呢?故事的結局已經表明了這種意志,也就是說,法要k死,如同k一直理解的那樣。然而在漫長的過程中,k遇到了那樣多的引誘,那樣多的希望,那樣多的突圍的缺口,它們都在反駁著上述單一的結論;它們不斷地用暧昧的語氣告訴k,法要k活,活著來驗罪,而不單純是爲了最後的懲罰,如同k一直在下意識裏隱約感到的那樣。法的意志的矛盾一嶄露出來,永恒的較量就由此開端了;又正因爲它是一個矛盾,底蘊才顯得深不可測;人可以追索、叩問,但不能從單方面下結論,它是一
能動的力,由兩
相反的力合成,並通過這兩
力的扭鬥和撞擊向前運動。在形式上,k最後死了,似乎死更能
現法的意志,但留給讀者的思索卻是關于活的思索。不然爲什麼要寫這個故事呢?
法的矛盾意志就是k的矛盾意志之現,這種雙重的意志使他在追求塵世享樂的同時不斷地向往著那種純粹的境界,他總是站在兩界之間,很難斷然地說他到底更愛哪一邊。嚴厲的理
將他往死路上逼,邪惡的慾望讓他抓緊時間生活,就這樣向往著、向往著,在墮落中耗盡了生命,一步步臨近那真正的純粹。詩人要描述的,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那是無法描述的),而是對于純粹的想象,這種想象又只有在最不純粹的生命活動中才可以實現。這樣,每一種生的沖動都成了向死亡的靠近,絕對的區分成了不可能的事,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事件整
中,從k的身上區分出兩種相反的法的意志。
仔細地會k的精神曆程,我們不由得會感到,總是有兩個k在對同一件事作出判斷。一個是遵循邏輯的、理
的k,這個k要弄清事物的原委,要改善自己的
境,要對自己的生活加以證實和規定;另一個則是隱藏的、非理
的k,這個k挑起事端,讓慾望泛濫,從而自己踐踏了自己的那些規定,不知不覺地把自己搞得罪孽深重。因爲有了這種分裂,內審才啓動,表面的沙d部的審判實際上是內審的投影。這場內耗的持久戰中,究竟誰勝誰負是沒有結論的。從結局來看似乎是最後矛盾激化,對生命的認識戰勝了生命本身。但結局只是敘述故事的需要。
有了內審的需要之後,受審就成了一件真正嚴肅的事。在法的範圍之內,人無可逃,連自殺也不可能,人唯一可做的就是活著反省;任何
離宗旨、分散注意力的行爲都是法所不允許的。法無
不在,但法又是抽象之物,空洞之物;它必須由犯罪人來實現它,充實它;它用優待的方式促使人犯罪,而它對罪犯的要求只有一點,那就是絕對的罪孽感。法既高高在上,統一而嚴密;法又深入人。乙,用缺口吻合著人的慾望。這種二重
也是人的本質的二重
。兩個k在漫長的糾纏與鬥爭的曆程中,不斷批判地實現看法——人的本質的象征。
一、看守和監督官等人
k在一天早上醒來被困在自己的房間裏。法派來了幾個對他進行啓蒙的使者。這幾個人以冷酷的面貌出現,捍衛著法的尊嚴;他們傲慢已極,絕不通融,逼著k接受目前的境。但這只是k最初的感覺。如果我們再深入地探討一下,就會發現,從事情的初始,就有很多暧昧之
。也就是說,法並不是像他的使者宣稱的那樣鐵板一塊,而是十分暧昧的,這種暧昧裏深藏著法的最終意圖。
看守起先說得十分嚇人:他被捕了,只能呆在自己的房裏不動,早餐也要由他們給他送;任何身份證件對他的案子都無濟于事,他除了老老實實地集中注意力考慮自己的案于外,什麼也不能做。假如k相信了看守的話,後面的戲就沒有了。k理所當然地不相信看守的話,他一意孤行破壞原則,只因爲原則太荒謬。不過他又不是絕對不相信看守的話,在他內心深還是害怕懲罰的,所以他的行爲總是留有充分的余地;他不敢把路堵死,他的潛意識裏已隱約地感到了這種特殊的法律的存在。同樣,看守也並不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堅持原則,他們並不要盯住k不放,而是采取比較寬松優待的看守方式。他們這樣做或許也是爲了給k留有余地?爲了不把他的路堵死?或許竟是爲了看k的好戲?既然法是那樣可怕,爲什麼他們在看守k時又如此隨隨便便呢?
看守們的奇怪態度就是法的態度,鐵面無私的表情暗示的是挑逗,挑逗暗示的是鐵面無私。k當然立刻感到了這種暧昧,于是自己也立刻變得暧昧起來,既害怕法,服從法,又時時不忘違反法,向法挑戰。外部和內部的兩個審判過程就同時開始向前演進了。
接下去便是同監督官相遇。監督官比看守們更嚴肅。k在被叫去見他時甚至必須要穿一身莊嚴的黑服,在他面前也不能坐,只能站著說話。可是他在審問k時玩桌上的火柴盒,對k的申辯愛聽不聽的。當然他的行爲並不影響法的嚴肅
,k也絕對不會因爲監督官的這種態度有所僥幸。被他的態度所激怒的k又受到對面街上三個鄰居的刺激,出于火爆的脾氣就要同剛剛隱約意識到的法較量一下了,他想抹殺法的存在。這時看在眼裏的監督官就說話了,他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法是抹殺不了的。他的聲明使得k
內隱蔽的那個自我擡頭了,k碰在法的鐵壁上,主動屈服了。當然屈服是暫時的。監督官降服了k之後,馬上又給了k一種優待。原來法根本不是要真正逮捕他,把他關起來;原來早上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做做樣子的。監督官告訴他可以自由行動了。他甚至早有准備,還派了三個銀行職員陪k去銀行工作,免得k因爲遲到而引人注意。他這種別有用心的
貼又同他剛才的強硬形成對照。他並且告訴k:他的日常生活一切照舊。是啊,一切照舊,法離不開生活。但與此同時,一切又完全不同了,變化的只是人內心深
的東西,是人的眼光,人的感覺。這就是法的奧秘。監督官的審訊是爲了教會k幽默的機密,這是人間最高的機密。遺憾的是,表演幽默者不能在同時意識到幽默,這大概是k作爲表演者的先決條件。說到底還是這種幽默太嚴肅太認真了。人必須先在絕望中掙紮,然後才能在意識裏(或潛意識裏)嘲笑這種掙紮,否則幽默便失去根基了。由于法的這種安排,k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學會這種幽默。監督官與k的較量不就是k內心那兩個自我之間的較量嗎?誰會是贏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戰火已經點燃了。
二、房東太太
k必須向房東太太作個交待。爲什麼?有誰逼他了嗎?k的動機不能往裏面……
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兩種意志的較量(之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