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述而第七第3小節

《論語別裁》述而第七

第3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論語別裁述而第七上一小節]老實的作答:“孔子自己沒有下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替他下定義。”至于他在這裏講的“志于道”可以列舉很多,證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爲——形而下開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過一般學生們程度不夠,他沒有偏向這方面講,如果專講這方面,孔子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盡管後人稱他爲儒教教主,他自己在當時非常平實,不走教主的路線。

  根據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釋爲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輕時剛出社會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貴,。就以賺錢爲目的來說,起碼也希望賺到幾千萬元。但立志盡管立志,事實上如今一個月只賺幾千塊。如果因立志幾千萬,只拿幾千元,“不爲也!”不願幹回去好了!這說明立的志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說,作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這是第一個“志于道”的意思。

  “據于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爲開始。換句話來說,“志于道”是搞哲學思想,“據于德”是爲人chu世的行爲,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于道,行爲是依據德行。如果根據這裏的四點來分析《論語》中所講的道理,有許多都是“據于德”的說明。

  “依于仁”,已經說過,仁有ti有用。仁的ti是內心的修養,所謂xing命之學、心xing之學,這是內在的。表現于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guo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

  “依于仁”然後才能“遊于藝”。遊是遊泳的遊,不是遊戲的遊,在這裏我們要特加注意,遊戲的遊是“辵”旁,這裏是shui旁的遊泳的遊,“遊于藝”的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爲主。其中的“禮”,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于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則屬于樂。“射”,軍事、武功方面。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于現代的射擊、擊技、ti育等等。“禦”,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書”,文學方面及曆史方面。“數”則指科學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原來繪畫是文藝,現在美術卻與文藝分開,越分越細,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說科學分得如此細,走向一種病態了。舉例來說:有人鼻子不通去看醫生,鼻科醫生說也許受牙齒的影響,先到牙科檢查,然後放射科、神經科、心電圖各種查完,再回到原來的鼻科。這時鼻科醫生對病人說,你找錯醫生了,我是專門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邊的醫生。這是用醫病來諷刺科學分類的過分。中guo古代不這樣細分,凡屬六藝範圍的都是藝。人生對于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志于道,據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遊于藝”作爲生活chu世的准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厭煩。沒有相當的德行爲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遊于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這四點統統要,後人對這四個重點都有所偏重,其實講孔子思想,要從這裏均衡發展。下面一個問題來了:

  孔子的學費問題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從漢朝開始,對“束修”的解釋都是學費,好像孔子也在開補習班。他說,凡是在這裏繳了學費的,我沒有不教。當然繳了學費要教!教育和買賣一樣,尤其當前教育完全是商業行爲。有一次在大學教書下了課,和一位著名的老經濟學家在等交通車,天快下雨了,我叫計程車邀他一起坐回家。閑談起現在的學校,對教書的人這樣待遇,簡直是商業行爲。這位經濟學家說我外行,他說商業行爲是主顧至上,學生是主顧,我們也是主顧,學校根本沒有把我們主顧照拂好,才不是商業行爲呢!我問他那又是什麼?他說是官僚作風。這是講到現代的教育製度,完全西化了,的確是商業行爲。以前中guo的教育製度,師生之間,如父子兄弟,負一輩子的責任。現在這個責任沒有了,知識成了貨品,與我們原來的教育製度、教育精神不同。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現在再來說束修這個字。古代不說學費說束修,但束修又是什麼呢?束就是用繩子捆攏來爲一束,修同修,就是臘肉。古代到老師那裏求教,學生當然要贽敬。古代的贽從貝,貝即貝殼。我們的老祖宗漢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帶,貝類很少,物以稀爲貴,所以用貝當作貨幣流通。因此在古代凡是與財物有關的字,如寶,如財,都從“貝”。有人說,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兩串貝殼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的幽默了。

  以前的人,拿了貝殼去見長輩,表示敬意,稱爲贽敬,這是一種禮貌。但古人把這一節解釋爲:“孔子說,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沒有不教。”這種說法,我始終懷疑,我認爲“自行束修以上”這句話的重點要放在“自行”兩個字上。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繳一捆臘肉,何必說自行,不說自行,就說自繳也可以。我想古人的解釋有點問題,也許是我把孔子說得比較好一點。我的朋友和我說笑話,說我把孔子說得那麼美,孔子不會想夢見周公,有一天我如夢見孔子,他一定會向我道謝。這真是笑話。

  依我的看法,問題在自行兩個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檢點的意思,如果說束修是臘肉,孔子三千弟子,哪裏吃得了這許多臘肉,放也沒有這樣大的地方來放,還有孔子的學生中如顔回,連一個好一點的便當都沒有,哪裏來的臘肉送給老師?而孔子不但教他,並且以他爲最得意的學生。我認爲孔子這句話的思想是說,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檢束自己而又肯上進向學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謂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檢點約束的意思。

  刺激和誘導的教育法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

論語別裁述而第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述而第七第4小節上一小節